寧王朱棣為什么不愿做藩王卻要起兵謀反?
前面我們已經(jīng)講過,朱元璋為了把皇太孫朱允炆推上皇位,把各個兒子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規(guī)定他們不能隨意進(jìn)出封地。一來可以幫助建文帝固守邊疆,二來可以防止藩王們起兵造反。這看上去,似乎是個完備無缺的方案,但是不料,建文帝登基的那年七月,公元1399年,朱棣便以“朝無正臣,內(nèi)有奸惡,必訓(xùn)兵討之,以清君側(cè)之惡?!睘槔碛?,在北京起兵反叛,隨后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讓朱棣放著這堂堂的藩王不做,卻要鋌而走險,走上反叛的道路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聊聊吧。
第一,姚廣孝的鼓舞。馬哲里面說外因(周圍環(huán)境)對事物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我們先來看看朱棣身邊的謀士姚廣孝吧。姚廣孝,史書上記載此人三角眼,面若病虎,乃是相貌丑陋,狡猾兇狠之人。他是朱元璋安排給朱棣的主錄僧人,平時幫助他做一些法事。姚廣孝的法名叫道衍,我們前面已經(jīng)提到過了,說此人在84歲臨死之前,要求朱棣放了建文帝的主錄僧人宗泐和尚,朱棣答應(yīng)了??梢?,兩人關(guān)系非同一般。僧道衍是本是讀書人,生長在元朝末年,這人屢試不第,感覺前途失意,便出了家。出家后卻仍然關(guān)注天下大事,是個胸懷大志,一心要做一番大事業(yè)的人。朱棣21歲就藩北平之時,道衍和尚主動要求跟隨朱棣一同去北平。朱棣有些納悶,道衍和尚說了一句,我要留在你身邊,我要送給你一頂白帽子。這句話什么意思呢?朱棣本身是藩王,“王”字上面要加一個“白”的帽子,就是“皇”。朱棣聽后,大驚失色,不料眼前的道衍和尚竟然說出這等叛逆的話來,但是隨后兩人一拍即合,一同上了北平。
姚廣孝還推薦了好幾個人到朱棣身邊,其中一個叫袁珙,史書上記載說袁珙第一次見朱棣的時候,沖過去就趴在地上說:“大王,您怎么跑到這兒來了?”朱棣很納悶,兩眼望著他。袁珙繼續(xù)說道:“我看就相貌不凡,將來年過四十之時,胡須過胸,你就能登上皇位了?!敝扉β犃诉B忙說道:‘這個話可不能隨便說!“雖然朱棣嘴上叫別人別說,但是恐怕他內(nèi)心深處一直是這樣想的吧。
我一直覺得這姚廣孝并非貪圖富貴的人,史書上記載朱棣舉兵成功,登基為帝之時,曾命姚廣孝蓄發(fā)還俗,被姚廣孝拒絕。明成祖又賜他府邸、宮女,姚廣孝仍不接受,只是居住在寺廟中,上朝時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換回僧衣。你說這樣一個不貪圖富貴的人,卻要主動鼓舞朱棣謀反,到底是為了什么?我個人認(rèn)為姚廣孝是因?yàn)橄朊羟嗍?,想證明給天下人看,我雖然屢試不第,但是我卻是個人才,可以幫助別人取得天下。我個人覺得這個人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不惜挑動別人造反,致死天下大亂,沒有菩薩的慈悲心腸,不是出家人所為。
二是文帝削藩。史書上有這樣的記載,說有一次,朱允炆問朱元璋,說分封諸王后,叔叔們幫我鎮(zhèn)守邊境,邊境自然無事,但是有一天叔叔們要是起來鬧事,我該怎么辦?朱元璋聽后,無言以對,反問了一句朱允炆該如何處理?朱允炆靜靜地說:“以德懷之,以禮制之”,再不行就只能派兵討伐了。朱元璋聞言后,沉默了一會,淡淡地說“無以易此矣”,意思說也只能這樣了。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朱印文對諸王還是極為擔(dān)憂的。
朱允炆一登上大位后,便和文臣們一起商量削藩的問題,削藩怎么削比較妥當(dāng)?最后,他們決定先由易變難,先削周王,因?yàn)檠嗤鯇?shí)力最強(qiáng),而且是藩王之首,他們不敢拿燕王先下手,但是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削了周王就削了燕王的手足,然后再削齊王、代王、岷王、湘王。這些藩王在封地里平日里為非作歹,劣跡頗多,朝廷手中掌握證據(jù)罄竹難書,所以不到一年之間五個王死的死、廢的廢,一時之間,各地藩王人人自危。
我個人這個削藩的方案是不恰當(dāng)?shù)?,如果朱元璋在世的時候,肯定不會同意的。因?yàn)槟阆认魅跣〉姆?,那么朱棣必然會出頭,主動聯(lián)合其他藩王一起反抗建文帝,那么建文帝就要同時對付那么多藩王,局面很難控制。但是如果建文帝一方面暗中籠絡(luò)住其他藩王,另一方面先拿最強(qiáng)大的藩王朱棣開刀,那么到時候即便其他藩王不會幫著建文帝來打朱棣,也決不會跟朱棣一起反叛建文帝,局面就容易控制多了。
三是朱棣軍中威望極高,還是藩王之首。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后,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戰(zhàn)績顯著,還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并生擒了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而且他每次戰(zhàn)斗身先士卒,在軍中威望極高。到了朱元璋的晚年,長子太子朱標(biāo)、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的先后去世,朱棣在家族尊序上成為諸王之首。因此,朱棣在軍中威望高,而且還是藩王之首,從客觀上來講,有一定的實(shí)力對抗建文帝。我個人認(rèn)為,按照嫡長子制度,這個時候他便是朱元璋的嫡長子了,也便成了合法繼承人了。
四是朱棣早有反叛之心。馬哲告訴我們,外因是事物發(fā)展的重要原因,內(nèi)因才是對事物發(fā)展起決定作用的。姚廣孝等人一味地鼓動朱棣謀反,固然影響著朱棣,但是我想讓朱棣日后走上反叛之路,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他自己。或句話說,他內(nèi)心深處也想奪取皇位。前面我們說到過,朱元璋出了個“風(fēng)吹馬尾千條線”的上聯(lián),朱允炆對出了“雨打羊毛一片氈”的下聯(lián),而朱棣對的是“日照龍鱗萬點(diǎn)金”。從這里就能看出朱棣的氣魄,非一般人所能比,有帝王之相也。史書上還記載過這樣一件事情,說有一次,朱元璋上朝一看,燕王朱棣站在左邊,朱允炆站在燕王朱棣的右邊,按照明朝的規(guī)矩左為上,左邊應(yīng)該是朱允炆才對。但是朱棣敢讓朱允炆站在其右邊,顯然是沒有把他的侄子放在眼里。朱元璋對此很生氣,狠狠的責(zé)罵了燕王朱棣,并把他趕出了宮。史書上還記載,朱元璋臨終的時候,還對朱允炆說“燕王不可不慮”,或許那時,朱元璋就看出四子朱棣有反叛之心。從這三件事情上可以看出,燕王朱棣并沒有把年少的侄子朱允炆放在眼里,或許那時他就有謀反之心了。
總之,我個人認(rèn)為雖然客觀上姚廣孝等人一定程度上鼓動了朱棣,建文帝的削藩,朱棣乃是各地藩王之首等外因?qū)χ扉θ蘸笾\反起了一定的影響作用,但是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朱棣自己?;蛟S即使沒有建文帝的削藩,也沒有姚廣孝的鼓動,朱棣照樣會走上反叛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