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到底錯失了幾次統(tǒng)一天下的機會
一、華容道活捉曹操是劉備稱霸的唯一機會,但三個和尚沒水吃
常有人問我,《三國演義》中劉備到底錯失了幾次統(tǒng)一天下的機會?我說,看上去很多,實則只有一次——華容道!此后的機會都不是機會,是作者為了照顧漢室正統(tǒng)的面子,并追求故事情節(jié)的跌宕起伏而已。
假設關羽在華容道不殺也不放曹操,而是生擒曹操,情況會如何?劉備必將復制劉邦垓下的逆轉與輝煌,一戰(zhàn)成功。接下來就只需要一邊挾曹操以令諸侯,一邊逼劉協(xié)禪讓了。但形勢一旦拖入三足鼎立,劉備就非常被動了,人家東吳只會在你弱小的時候與你聯(lián)合,稍許強大就會提防。反之,如果不聯(lián)合,就會出現(xiàn)這兩種情況:(1)關羽以忠漢之名先伐強魏,后滅弱吳;(2)劉備以重義之名先征弱吳,再滅強魏。但兩者都以失敗告終??梢?,錯過華容道之后,劉蜀無論如何掙扎,都走不了多遠,小說的大部分篇幅都在證明這個道理。
如此,我們就該追問了,后面關羽、劉備各逞個人英雄的失敗可以理解,緣何在赤壁人多勢眾也坐失良機呢?原來,世上不只有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還可能是三個和尚沒水喝。人們常說,曹操得天時,孫權得地利,劉備得人和,但赤壁大戰(zhàn)收官之時,劉備已在人和上出現(xiàn)了問題,各巨頭同床異夢,另懷心思。
二、諸葛亮和關羽在華容道同時背棄劉備,但用意有別
首先來看諸葛亮。他本該意識到聯(lián)合東吳在理論和實踐上的不確定性,赤壁大戰(zhàn)前,他可是冒著生命危險拜見孫權、周瑜,好不容易舌戰(zhàn)群儒才實現(xiàn)了孫、劉聯(lián)合,但后來他為什么卻要放走曹操并寄望孫、劉長期聯(lián)合呢?我在前面的文章中已論證過,諸葛亮必須要先促成三足鼎立,才可能偷梁換柱,以諸葛瑾“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自己“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另外,他非常相信諸葛瑾的能力,認為只要他在東吳,聯(lián)合就有保障。
其次來看關羽。按說關羽深研《春秋》,完全懂得在殺曹與放曹之間,還有一條中庸之道——擒曹——可以選擇。這樣既可確保劉備勝券在握,又能報答曹操昔日之恩情,軟禁之時照樣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償還,真正是忠義兩全。但此時的關羽也發(fā)生了變化,過去是降漢不降曹,現(xiàn)在是忠漢不忠備。當初他參與結義,原是想“同心協(xié)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而不是要扶劉備稱帝。劉備也明白這一點,所以總是喜怒不形于色。但他的隱忍能瞞過別人,卻瞞不過與他朝夕相處的關羽。關羽從幾件事看出了兄長的異志:
(1)許田打圍,劉備閃爍其詞地制止關羽殺曹操。當時的情況是,曹操用天子的寶雕弓、金鈚箭射中了一只大鹿,群臣以為是天子所為,山呼“萬歲”,曹操卻“縱馬而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眾皆失色?!标P羽見狀大怒,提刀拍馬想斬曹操,劉備搖手送目將他制止。過后劉備辯解是擔心投鼠忌器,誤傷了天子。實際上誰都知道,憑關羽的功夫,拿下一個曹操是絕不會失手的。關羽只得強忍著說:“今日不殺此賊,后必為禍。”他開始明白劉備留著曹操是想模仿劉秀,反奪天下,二度中興。這是劉、關之間出現(xiàn)的第一次意見分歧。
(2)劉備執(zhí)意聘請法家軍師諸葛亮。在關羽看來,諸葛亮慫恿劉備先取劉表、后取劉璋是不忠不義的法家做派,有朝一日他必定還會打獻帝的主意。所以,無論是“三請”之前,還是“三請”之后,關羽都不喜歡諸葛亮,哪怕是軍令狀賭輸了,也沒有折服之意。這是劉、關的第二次分歧。
(3)劉備突然在新野收劉封為義子。關羽當時就質問劉備:“兄長既有子,何必用螟蛉,后必生亂?!眲湔f:“吾待之如子,彼必事吾如父,何亂之有!”是啊,若真待之如子,將來把帝位也傳給這位長子,的確不會生亂,但劉備會這樣做嗎?關羽不信,故“不悅”。關公更大的不悅還在于劉備的做法是針對關平而來的。按規(guī)矩,劉、關、張既是比親兄弟還親的三位一體的兄弟,關平也理應享有繼承資格,關平在第二代人之中年紀居長,德能最強。但劉備不想接受這樣的事實,便收了劉封這位年齡更大“器宇軒昂”的義子,壓制關平。這是劉、關的第三次意見分歧。
歷次爭執(zhí),劉備都拿出老大哥的氣勢和堂而皇之的道理,關羽都戒急用忍。直到華容道,關羽終于等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大刀一揮放走了曹操,讓劉備啞巴吃黃連。
三、關羽組建自己的班子試圖只手補天,但漢朝氣數(shù)已盡
進一步分析,我們可以發(fā)覺關羽放走曹操的終極目的也是為了促成三足鼎立。自從許田打獵回來,關羽就不再信任劉備,決心另起爐灶建立自己的班子,所以在千里尋兄的路上收了關平為義子,收了江湖好漢廖化、周倉為助手,他要獨自打天下,獨自踐履結義時報國安民的諾言。這也就是說,劉備懷疑他爭奪繼承權,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已。但關羽不在乎,他從《春秋》中學到了忠孝節(jié)義,也學到了隱微之道。
應當說,關羽秘密籌劃只手補天也并非夢想,當時魏、吳兩地確實沒有誰能與他分庭抗禮。關羽先以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將曹操變成為了驚弓之鳥。后來曹操聽說關羽來襲,直想遷都以避其鋒,接著又以單刀赴會讓魯肅等東吳文武噤若寒蟬。面對關羽修筑的烽火臺,東吳很多人都感到束手無策。這些都是關羽在決戰(zhàn)天下之前做的心理攻勢,不可謂不充分。另外,關羽還是在劉備漢中稱王,證明其異志不只是個傳說之后才興兵伐魏的,不可謂不仁至義盡。
但關公沒有想到歲月會如此無情,自己的身體在走下坡路,后輩關平、廖化和周倉的能力又跟不上。與此同時,東吳和曹操手下卻是長江后浪推前浪,陸遜設奇謀義取荊州,司馬懿則力勸曹操不必遷都,嫁禍東吳,讓關羽經(jīng)歷短短的“攻拔襄陽”、“水淹七軍”之后,很快就陷入了四面楚歌。
我們說,關羽的忠漢既不同于董承的維護既得利益,也不同于伏皇后對獻帝本人的鐘愛,是出于對儒家思想和大漢盛世的捍衛(wèi),是出于華佗式的醫(yī)人醫(yī)國,但為什么也遭到了多方的夾擊呢?因為關羽不識時務,誓死擁躉他的大漢王朝,而彼時的東漢畢竟已經(jīng)衰朽到不可救藥了,需要改朝換代了,誰想保它誰就會成為各路諸侯合力摧拉的對象。盡管關羽的個人能力十分強大,曹、孫、劉、諸葛、司馬五方缺少任何一方都難以撼倒他,但失敗卻只是時間問題。他身首異處、分葬三地的悲壯結局,便是當時整個東漢四分五裂的寫照。隨著關羽這一擎天柱的傾頹,東漢也徹底失去了匡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