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三太子到底是誰?朱慈煥是朱三太子嗎?
“朱三太子”在清朝初期擁有極為響亮的稱號,當(dāng)時許多反清勢力都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行事,給清朝的統(tǒng)治帶來了許多阻礙。一個王朝取代另一個王朝,往往都會將前朝皇室成員屠個干凈,或者是控制起來,讓其再不能成為前朝余孽起兵謀反的借口。
我們看“朱三太子”這個名號其實是有些奇怪的,因為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禎帝,一生有七個兒子。其中二子和七子早夭,還剩下長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煥,后來城破之時就只剩下了長子朱慈烺、四子朱慈炤、五子朱慈煥三個皇子,其中長子朱慈烺是明朝的最后一位太子。那么問題來了,既然長子朱慈烺才是正兒八經(jīng)的太子,那么只稱太子就好,朱慈烺位列長位,為什么太子前面還要加個朱三呢?要解決這樣一個問題,就要從城破之時開始說起。
李自成進攻北京,崇禎帝調(diào)令吳三桂前來援京,然而卻遲遲不見軍隊蹤影。一堆皇室貴族,便這樣被李自成圍困在北京。后來守城太監(jiān)投降,崇禎帝已經(jīng)沒有的逃脫的希望,于是他將自己的幾個兒子叫來。讓太監(jiān)給他們換上破爛的衣裳,對太子朱慈烺說:“帶弟出城,他日報父母仇?!?/p>
崇禎帝對年僅十六歲的太子朱慈烺抱有很大的期待,他知道自己已經(jīng)沒有可能了,因而寄希望于自己的兒子。并且在臨死之前,還囑托各省官員,希望他們能好好的輔助太子,挽回頹勢??上У氖浅绲澋南M仓荒艹蔀榭胀?,因為歷史上關(guān)于這位太子的記載也就到這兒為止了。此后再不見朱慈烺身影,后來談遷編著明史時,也曾有“今太子無蹤,執(zhí)筆,其何所適從”的為難。
太子失蹤,行跡成迷,那些想要起事之人,自然需要再起名號。清朝初期,各種反清勢力數(shù)不勝數(shù),其中最出名的便是“朱三太子”。
不知道什么時候起,崇禎帝的太子朱三流落民間的消息四處流竄,于是各地反清分子紛紛打起了“朱三太子”的名號,造成了清初轟轟烈烈的朱三太子案。
康熙十二年冬,北京一個叫楊起隆的人,自稱自己是朱三太子,并組織旗下奴仆、佃戶,密謀起事。后來馮生走漏,被清朝強勢鎮(zhèn)壓,楊起隆趁亂逃走。康熙十九年,朝廷在陜西漢中捕獲一位自稱朱三太子慈璊的反清者,迅即起隆,然清廷指其假冒,在京磔死。
三藩之亂爆發(fā),福建蔡寅沉淪起事,并且也稱自己是朱三太子,在當(dāng)時的環(huán)境下很多反清勢力紛紛聚集在他的身邊,擁眾數(shù)萬,與臺灣鄭經(jīng)勾通反清,被清軍擊敗于天寶山。
康熙四十年后,江蘇太倉、浙江大嵐山等處反清力量均稱擁立朱三太子。
康熙四十七年正月,捕獲在浙江大嵐山起兵抗清的張念一。后經(jīng)其口供,捕獲一名張姓老人。朝廷審問之時,他張供認(rèn)自己本名是朱慈煥,國亡后便開始四處流離,隱姓埋名,先后改姓王、張,以課讀糊口,時年已75歲。后來清廷指其偽冒明裔,以“通賊”罪仍將朱氏父子解京處死。此后朱三太子案才算完結(jié)。
看這一系列事件,我們其實會發(fā)現(xiàn),“朱三太子”其實并不是指的某一個具體的人,反而像是一種名號,成為反清勢力都會借用的名號。之所以后來大多數(shù)人,都將朱三太子這個稱呼代到朱慈煥的身上,大概是因為朱三太子案是在他這兒完結(jié)的。朱慈煥去世之后,后世沒有人再用這個名號,從事反清復(fù)明的活動。實際上清廷將其斬殺,仿似斬滅了朱三太子的號召力。所以綜合種種,將朱慈煥作為朱三太子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