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括最后是怎么死的 應該如何評價趙括其人
明朝的一位詩人,在感嘆古事時隨口吟誦的”朝野猶夸紙上兵“,便成為了后世”紙上談兵“故事的衍生。一句詩又引起了人們的回憶,讓我們的思緒回到千百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這是個風起云涌的時代,暫時安靜的各國都悄悄地在國內(nèi)醞釀著某些計劃和陰謀,一場春秋大戲即將上演。
趙國的名相藺相如評價趙括:”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熬瓦B自己的父親趙奢也直接指出:”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毫不避諱地點出了兒子趙括的缺點,年輕氣盛又缺少經(jīng)驗,不知道變通,最后的下場就是只有死路一條。趙括出生年不詳,嬴姓,趙氏,名括。戰(zhàn)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出生名門之后的趙括,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博覽群書,應該稱得上是自幼飽讀詩書,而趙括尤喜讀兵書,還喜歡和別人談論兵法,聊天交流觀點時遇到不和時,趙奢都會據(jù)理力爭,認為書上說的都是對的,得理不饒人的趙括是個讀書的好手,而他的確對兵法爛熟于心,但是卻不擅長靈活處理行軍中的問題,趙括甚至還沒有任何作戰(zhàn)經(jīng)驗,就經(jīng)常和他人泛泛討論關于軍事的問題。
因此,年輕氣盛的趙括,自以為自己多讀了幾本兵書就比比人懂得多,與別人談論的時候也是相當有自信的,覺得書上的東西都是精華,都是正確的。然而他的父親卻不這樣認為。父親趙奢久經(jīng)沙場,是個穩(wěn)重又干練的老將,長期的疆場生活,磨練出了他識人的本事,一雙慧眼,幾句交談過后,便對一個人略知一二。他看自己的兒子也如此迷戀兵法,時常試探下兒子對兵法的掌握程度和運用程度,幾番交談過后,趙奢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兒子并不能成為杰出軍事家,《史記》里曾記載:”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摆w奢甚至已經(jīng)能夠預見自己的兒子的未來。長平之戰(zhàn),是趙括他一生的第一次征戰(zhàn),也是最后一次戰(zhàn)爭,并在這一戰(zhàn)中葬送了他年輕的生命,也埋葬了趙國四十萬士兵的生命,趙國百年的國運瞬間耗盡。
秦趙之戰(zhàn)達到了春秋戰(zhàn)爭的一個相當大的規(guī)模,兩個強國進行交戰(zhàn),免不了一場惡戰(zhàn)。雙方對戰(zhàn)爭的重視程度都很高。秦國在此時早已經(jīng)傾盡了國家的可用之人,甚至連小孩子都有被發(fā)動的,可見秦國是真的有”破釜沉舟“的氣勢。因此,秦國的兵力才是趙國的幾倍,甚至更多。趙國國君聽信讒言而擅自換下廉頗,由趙括取代,從政策到方針趙國就徹底輸了。趙國長平之戰(zhàn)慘敗,也不全是趙括一個人的責任,只不過趙括運氣不好,遇到了一個千古戰(zhàn)神,又遇到了一個猶疑的主君,趙國想贏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