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曾彈劾三十余名重臣 不乏當(dāng)朝國丈
包拯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可謂是家喻戶曉。包拯生在合肥長在合肥,去世后還葬在了合肥?!褒垐D包公,肺肝冰雪,胸次山河。報國盡忠,臨政無阿。杲杲清名,萬古不磨?!边@世代流傳的詩句表達了人民對包拯的贊美。體現(xiàn)了包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公平公正的形象。也融進了人們熾熱的“包公情”。
包拯天長縣當(dāng)縣令,巧斷“牛舌案”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府合肥(今肥東縣)人。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2月15日,包拯出生于合肥縣的一個小山村。這個村莊叫包村,就是今天的合肥市肥東縣包公鎮(zhèn)。
包拯后來說他“生于草茅”,指的是他降臨在今肥東縣一農(nóng)家。但其父包令儀考中進士做了知縣后不久,便把家遷到合肥城內(nèi)。合肥研究包拯資深專家程如峰說,包拯從小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是一名有志有為青年。29歲那年,他中了進士甲科,被任命為大理評事、建昌縣知縣,按照現(xiàn)在的說法,等于是江西永修縣的“一把手”。然而,包拯舍不得離開父母,便奏請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邊上班,于是把他改任為和州監(jiān)稅(今安徽和縣),是合肥附近和州市政府管錢糧稅收的?;丶覉笙?,結(jié)果爸媽既不愿意離開合肥的家業(yè)去適應(yīng)新的生活,又舍不得寶貝兒子獨立門戶。包拯看二老年事已高,索性把官給辭了,安心在家陪父母。
包拯在家5年有余,二老離世后,他守孝3年。守孝結(jié)束,他仍然沒有工作的打算,不愿離開父母的靈地,又在家里呆了兩年。兩年后,在鄉(xiāng)親鄰居勸說鼓勵下,包拯才決定離開家鄉(xiāng),正式踏上仕途之路,他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份差事是當(dāng)時的安徽天長縣“一把手”。
包拯接詔命,便立即去天長縣上任。剛到任,有個農(nóng)民哭著到縣衙告狀,訴說壞人割了他家牛的牛舌頭,請求捉拿兇手,給他申冤。這就是史書稱的“牛舌案”。這雖是一個小案,但影響農(nóng)耕生產(chǎn),包拯詳細詢問后,認(rèn)定是一件仇人復(fù)仇的案件,思慮后,想出個“金鉤釣魚計”,便對告狀的農(nóng)民說:“牛舌被割,這頭牛必死,你回去殺掉賣肉賺錢吧。只是不要聲張,更不能說是本縣叫你殺的牛,案其實并不難破?!蹦俏晦r(nóng)民一聽,嚇了一跳說:“包大人,牛舌雖無,但牛還未死,殺耕牛是違法的。”包拯說:“本縣給你做主?!惫?,犯人見仇人宰殺耕牛,認(rèn)為有機可乘,立即到縣衙告狀了。包大人升堂,一拍驚堂木,猛然怒喝道:“大膽狂徒,為何先割牛舌,又來告人家私宰耕牛?如此可惡還不從實招供?!弊锓敢宦?,以為事已敗露,只好招供認(rèn)罪。這就是包拯斷的第一個案件。
包拯“善斷獄訟”的名聲就從這里流傳開了,以至于如今的包公戲基本離不開他如何善斷奇案、昭雪沉冤等。事實上,除了“牛舌案”,史書無包拯斷案的其他記載,他的政績也并不都在斷案上。
包拯正直、不畏皇權(quán),唾沫星子能濺皇帝一臉
開封包公研究會副會長李良學(xué)說,包拯進入中央,正趕上范仲淹掀起“慶歷新政”。范仲淹的吏治改革集中在改變官員冗濫作風(fēng),斥退冗員、舉賢用能方面,自然要觸及一些既得利益者,朝廷陷入“黨爭”,守舊派與革新派鬧得不可開交。按理說包拯該站在守舊派陣營,因為把他從地方推薦到中央任職的是守舊派大臣王拱臣,但他卻并不急于表態(tài),也不參與其中紛爭。同時,守舊派也沒把這個無名小卒看上眼,更沒指望他能在打擊改革派上有所作為。然而,包拯卻突然上了一個抨擊范仲淹新政關(guān)于人事制度改革的奏折,對其派出的監(jiān)督地方官員的按察使權(quán)力過大提出質(zhì)疑,此奏一出立即炸開了鍋,兩派就新政是否加重官員腐敗爭論不休。保守派士氣大振,為加入包拯這個生力軍驚喜。
不久,變法失敗新政被廢,正當(dāng)保守派長吁一口氣時,不料包拯突然上奏,建議皇帝保留范仲淹考試選拔人才等新政。這可把保守派給打蒙了,這個出其不意的老小子啥意思?其實,這正是包拯峭直的稟性。
此后,包拯的人生漸入佳境,走上了北宋仁宗時期的政治舞臺。他的特色之一就是一生都在彈劾別人。據(jù)統(tǒng)計,在他彈劾下被降職、罷官、法辦的重臣不下30人,并且被他彈劾的都是當(dāng)朝權(quán)貴。
包拯越彈越牛,甚至六次彈“國丈”,硬生生把仁宗寵妃的堂伯父張堯佐給彈下馬來。仁宗專寵張貴妃,讓她平庸的伯父坐“直升機”一年之內(nèi)晉升4次,身兼財政部長、組織部長等4大要職。此舉引起群臣爭議,包拯首先冒出來彈劾,隨后一些諫官也爭相抨擊。不料張堯佐的職位不降反升,這說明皇帝在力挺他。包拯見形勢不對,3天之內(nèi)又彈劾,甚至大呼“國丈”是“盛世垃圾,白晝魔鬼”,見沒動靜,包拯再彈,而仁宗也慪氣了,一意孤行要把“國丈”提拔為“宣徽使”。激進者要求廷辯,要和皇帝面對面理論。在爭執(zhí)到達最高潮時,包拯一激動,站在仁宗面前義憤填膺滔滔不絕,唾沫星子濺了仁宗一臉,皇帝尷尬至極又窩火,拂袖而去?;貙m后張貴妃問消息,仁宗沖她發(fā)了一通脾氣:“包拯向前說話,直吐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豈不知包拯御使乎!”
就這樣,仁宗總算答應(yīng)了后妃之家不得任兩府的建議,又批評了諫官們在殿上喧嘩失禮,生怕再出現(xiàn)過激行為,并規(guī)定以后奏對必須先申請。而張堯佐自感犯了眾怒,以退為進,主動辭去了一些職務(wù)。
正是包拯的執(zhí)著與無私,秉公執(zhí)法。當(dāng)時在官場流行一句時髦語叫“包彈”,為官清廉正派,就叫“沒包彈”;貪官污吏就叫“有包彈”。宋代文學(xué)家歐陽修曾說,包拯“少有孝行,聞于鄉(xiāng)里;晚有直節(jié),著在朝廷”,這個評價是準(zhǔn)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