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人為什么被稱為秀才 古代秀才享受怎樣待遇?
秀才別稱茂才,原指才之秀者,始見于《管子·小匡》。漢以來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亦曾作為學校生員的專稱,現(xiàn)代也比喻知識量豐富的人。
優(yōu)異之才
《管子·小匡》:“農(nóng)之子常為農(nóng),樸野不慝,其秀才之能為士者,則足賴也?!币伦ⅲ骸稗r(nóng)人之子,有秀異之材可為士者,即所謂生而知之,不習而成者也?!薄妒酚洝でZ生列傳》:“吳廷尉 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漢荀悅《漢紀·武帝紀一》:“其秀才異等,太常以名聞;其下才不事學者,罷之。”
讀書人被稱為秀才始于明清時代,但“秀才”之名卻源于南北朝時期,這要從科舉制度說起。漢晉以來,朝廷選拔人才實行舉薦制,俗稱“舉孝廉”,至晉末,各路諸侯紛紛入主中原,你爭我奪政權(quán)像走馬燈似的變幻莫測,但打天下的軍閥們也知道,若使國家長治久安還得靠專業(yè)人才,因此,南北朝時期最重視優(yōu)秀人才的策舉,《北堂書鈔》引《晉令》:“策秀才,必五策皆通,拜為郎中?!彪m然如此,但那個時候的秀才依然像漢代的孝廉一樣是保舉的,極少有通過“策論”的。
隋文帝是開辟我國科舉制度的先驅(qū),他認為,舉薦存在弊端,容易埋沒真正的人才,遂廢棄舉薦制,改革科舉制,用考試的辦法選拔優(yōu)秀人才,因考試極為嚴格,標準較高,隋代考取秀才者總共不過10人,但這充分體現(xiàn)了“學而優(yōu)則仕”的儒家思想,實在是歷史性進步。
《北史·杜正玄傳》記載了當時“策論”的難度,主考官拿著杜正玄的《策論》給宰相楊素看,楊素說:“即使周公、孔子轉(zhuǎn)世都不能考取秀才,你們怎么能隨便舉薦人?”后經(jīng)楊素親自考核,乃嘆曰:“此真秀才,吾不及也”!
唐朝初年,科舉制得以發(fā)揚光大,開科取士完全取代了舉薦制,秀才科成為科第最高的等級,從唐太宗武德至貞觀年間30多年里,每年僅有一、二人得中??磥恚夹悴疟痊F(xiàn)在的考公務員都難?!抖攀贤ǖ洹氛f:“初秀才科第最高,方略策五條,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贝撕?,秀才科一度廢止。
宋代延續(xù)隋唐做法,從各地選拔生員參加禮部會試,這些人統(tǒng)稱秀才。明清時代,秀才成為府學、州學、縣學的生員,參加省里舉行的鄉(xiāng)試,過關(guān)者參加禮部會試,取會試的前幾名進行殿試,經(jīng)過層層考試選拔,最終能夠脫穎而出者實在寥寥無幾,走這條仕途之路異常艱難。但是能夠取得秀才資格,不僅可以在仕途上有所進益,在地方上也可獲得尊重,具有一般人所未有的權(quán)益,比如:可以免除差徭、見到知縣可以不跪、地方不能隨意對其用刑等等,正因如此,秀才在老百姓與官府之間起著紐帶和橋梁作用。同時,因為秀才“知書識禮”“博學多聞”成為活躍民間的特殊階層。很多秀才一生未能考取功名,只能以開私塾教書或做幕僚等方法為生。這部分人極為廣泛,因為經(jīng)濟并不富裕,被人們稱為“窮秀才”。“窮秀才”具有普遍性,因此,人們多把讀書人統(tǒng)稱為“秀才”。
其實“秀才”原本并非泛指讀書人,《禮記》稱才能秀異之士為“秀士”,這恐怕是“秀才”一詞最早的來源。最早有秀才之稱的,是西漢初期的賈誼?!妒酚洝べZ生列傳》記載:“賈生,年十八,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碧拼S多詩人吟詠賈生的詩詞曰:
賈生西望憶京華,湘浦南遷莫怨嗟。圣主恩深漢文帝,憐君不遣到長沙。(李白)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李商隱)
賈生名跡忽無倫,十月長安看盡春。顧我先鳴還自笑,空沾一第是何人。(趙嘏)
前面說過的杜正玄,最終還是以過硬的文筆使宰相嘆服,成為隋朝科舉制的第一位秀才,后來,他的弟弟杜正藏、杜正倫均考取了秀才,成為秀才最多的家庭?!短茣ざ耪齻悅鳌氛f,隋朝最重視秀才的選拔,在隋朝的10個秀才中,杜正倫一家就有三個而且成績都名列前茅,實在是歷史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