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駱秉章為何篡改擒拿石達開的過程?
清末內(nèi)憂外患,社會動蕩,當(dāng)時爆發(fā)的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封建社會最大,影響最深遠的農(nóng)民起義運動。太平天國發(fā)展到晚期,基本已經(jīng)沒有生機。當(dāng)時石達開率領(lǐng)部眾,準(zhǔn)備橫渡大渡河,直取成都。當(dāng)時在四川督辦軍務(wù)的駱秉章,集合川軍、湘軍、土司部眾,早早在大渡河對岸等候,當(dāng)石達開部眾劃船渡河到一半的時候,迅速以火槍環(huán)擊,全殲石達開部。
不僅僅是埋伏,隨后他又調(diào)兵,斷其糧路。在這個情況之下,石達開寫信給駱秉章求和。駱秉章假裝接受石達開的議和,在派部下勸解石達開投誠并簽訂盟約之后,背信棄義,將石達開擒拿,押解成都凌遲處死,并殺害石達開2000部眾。
駱秉章在處死石達開之后,要向清廷呈遞奏報。但是現(xiàn)代人觀這份奏報,和當(dāng)時的實際情況卻存在著極大的疑問性。關(guān)于石達開被俘的經(jīng)過,駱秉章這樣寫:“臣前以石逆或傳其死,倘能設(shè)法生擒,辨認真確,俾就顯戮,庶可以釋群疑。當(dāng)經(jīng)楊應(yīng)剛等以該逆無路逃生,于洗馬姑豎立‘投誠免死’大旗,石逆果攜其一子及偽宰輔曾仕和、偽中亟黃再忠、偽恩丞相韋普成等并余黨至洗馬姑乞降?!?/p>
石達開當(dāng)時接受投降的請求之一,便是希望用個人生命換取部下生路,意思就是我投降可以,要殺要剮也悉聽尊便,但是你要放我這幫兄弟們性命。但是在這份奏報中石達開卻完全沒有提到,只說了敵軍看見沒有生望,因而在看到己方豎立‘投誠免死’大旗后前來乞降。
另外,當(dāng)時石達開之所以投降,免不了駱秉章部下前往敵方大本營,放下生命勸降的功勞。但是在駱秉章呈遞的奏折中,卻完全沒有提到。倒是劉蓉在稟報的時候,多次提到“非王松林深入賊巢,則石逆斃于亂軍之中,亦斷不能生得?!?/p>
駱秉章這樣呈報奏折的原因可能有兩個。第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他想要將這個大功勞,全部攬到自己一個人的頭上。另一個原因,他沒有提到石達開歸降的全部過程,大概是因為事情的緣由實在不好說。畢竟他背信棄義之事,很是不光彩。
作為一個清朝重臣,在定立好盟約之后,立刻背信棄義,實在是一件丟份的事情。而如果他將石達開投降的過程說清楚,那么必定要提到他派部下前往勸說,而楊應(yīng)剛、王松林深入“賊巢”勸降,功勞不可謂不大,他又如何能獨攬功績呢?駱秉章是在得知石達開被俘前“慮其偽降以緩我?guī)?,乘懈而逸,又慮諸將之不能善其后”而派去劉蓉的,這透露出他收到或知道了石達開信件的消息。自然也不可能詳細寫出來了。先不管朝廷奏折,光是他在處理石達開一事上就極為不光彩了,而且還掩蓋部下之功,實在難看。
石達開給駱秉章的信:“?竊思求榮而事二主,忠臣不為;舍命以全三軍,義士必作。緣達生逢季世,身事天朝,添非諂士,不善媚君,因讒譖而出朝,以致東奔西逐;欲建白于當(dāng)時。不憚旰食宵衣。袛以命薄時乖,故爾事拂人謀,矢忠貞以報國,功竟難成;待平定而歸林,愿終莫遂。轉(zhuǎn)覺馳驅(qū)天下,徒然勞及軍民;且嘆戰(zhàn)斗場中,每致傷連雞犬。帶甲經(jīng)年,人無寧歲,運籌終日,身少閑時,天耶?人耶?勞終無益;時乎?運乎?窮竟不通。
閱歷十余年,已覺備嘗艱苦;統(tǒng)兵數(shù)百萬,徒為奔走焦勞。每思避跡山林,遂我素志,韜光泉石,卸余仔肩;無如騎虎難下,事不如心,豈知逐鹿空勞,天弗從愿。達思天命如此,人將奈何?大丈夫既不能開疆報國,奚愛一生;死若可以安境全軍,何唯一死!達(開)聞閣下仁義普天,信義遍地,爰此修書,特以奉聞。閣下如能依書附奏清主,宏施大度,胞與為懷,格外原情,宥我將士。赦免殺戮。禁止欺凌,按官授職,量才擢用。愿為民者,散之為民;愿為軍者。聚之成軍,推恩以待。布德而綏,則達愿一人而自刎,全三軍以投安;然達舍身果得安吾全軍,捐軀猶稍可仰對我主,雖斧鉞之交加,死亦無傷;任身首之分裂。義亦無辱。唯是閣下為清大臣,肩蜀重任,志果推誠納眾,心實以信服人,不蓄詐虞,能依請約,即冀飛緘先覆,并望貴駕遙臨,以便調(diào)停,庶免貽誤。否則閣下遲以有待,我軍久駐無糧。即是三千之師,優(yōu)足略地爭城;況數(shù)萬之眾,豈能束手待斃乎?
特此寄書,唯希垂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