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對張廷玉的歷史評價是怎么樣的?
張廷玉一生政路坎坷起伏,輔佐不同的皇帝遭受著不同的境遇,早年雍正時期,備受賞識得到重用,可晚期由于得罪乾隆而屢屢碰壁受到冷遇,他沒能安享晚年,卻在死后得到至高的殊榮。然而作為政治待遇落差如此之大的一位大臣,張廷玉是怎么死的呢?
1749年,張廷玉已身處晚年,乾隆為了將其換掉,名義上假借其已是花甲之年,特許他每逢天氣糟糕的時日可以不用上朝,實際上還特意找人代其職。張廷玉為人聰明得體,便主動提出辭職歸鄉(xiāng),在得到乾隆同意以后他要求最后上朝一次。
最后一次上朝時,張廷玉進了了一份奏折,要求皇上能遵守先皇的承諾,保證其死后能進入太廟。乾隆雖然心有不滿,但是同意了他的要求。誰知張廷玉得到承諾后沒有親自謝主隆恩,而是派兒子前去叩恩,這令乾隆火冒三丈,大肆指責張廷玉不懂規(guī)矩理法。張廷玉聽聞后,次日便親自進朝叩謝皇恩。
乾隆見狀便明白定是有人走漏風聲,于是借題發(fā)揮執(zhí)意要追查該人,并借著這個名義指責張廷玉在皇宮中安插線人間隙,發(fā)展私黨,于是將之革除爵位。
人倒眾人踩,群臣見狀便紛紛勸告皇上,張廷玉原是沒有資格入廟的。但礙于先帝的承諾,乾隆并沒有罷免他入廟的權利,而是將他免官,以工作贖罪。
次年,張廷玉借學生去世之名要求歸鄉(xiāng),并主動提出放棄入廟的資格。乾隆認為他不識時務,非常時期還要回家,便通過審判罷免了他入廟資格。
1755年,張廷玉病逝,原本已無資格入廟的他,乾隆卻一改常態(tài),認為他一代老臣,使其進入太廟。
張廷玉的歷史評價
張廷玉,清朝元老大臣,工作上他一絲不茍,處理公務絕不過夜;作風上,他生性高潔清廉,絕不私拿他人之物;才干過人,在位時期在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做出許多重要舉措,歷史上對于他的評價極高。
張廷玉上任以后,著手整治官場風氣,嚴格摒棄行賄貪污之風,懲治了作風不良的貪官污吏,初入仕途便得一眾好評。
張廷玉任篡修官時,主要負責文字工作,雍正年間,幾乎由張廷玉一人獨攬所有撰寫諭旨的工作,編寫相關文書、實錄以及擔任明史等多本史書的主編。張廷玉的文字草擬均能順達雍正之意,昭告天下,因此屢獲嘉賞。
雍正八年設立軍機處以滿足西北用兵之需,由張廷玉任職掌管事務,軍機處初期的職責、制度、功能等均由張廷玉設定。此時的張廷玉手攬大權,制定軍機規(guī)制,每天頻繁應召進宮,秉承皇旨,處理多個政務,參與國家要密的商討。軍機處作為中樞機關持續(xù)影響了清中晚期,而張廷玉所制定的軍機制度開創(chuàng)了廷寄之法,提升清政府的工作效率。
張廷玉還開創(chuàng)了奏章制度,由于早期清沿襲明制,官員向皇上上書奏折程序繁瑣,保密性能低,于是張廷玉改良了奏折,將之制度化、保密化,改革完善了官方文書,一直保持至清末。
張廷玉的各種舉措,關于君臣間權利分配,影響了清朝時期的官僚政治,對清代中后期影響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