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后“十三城門”出棺 隱藏慘絕人寰的秘密
南京過去有個民謠,其中有一句話就是“十三個城門抬棺材”。說的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駕崩后下葬時的情景。
這個怪異的下葬方式,后來就被當成了南京城的一大怪。
這個事情并不是老百姓的謠傳,在朱國楨的《皇明大政記》上便有這樣的文字,朱元璋下葬那天,“而發(fā)引,各門下葬”。
乍一看起來,朱元璋搞的這個各門下葬的做法,很像是一種秘藏的障眼法。古代很多人都曾經(jīng)采用過這樣的方式,比如說宋代的包公,也是這樣的多城門出棺的方式來釋放煙霧彈,讓別人無法知道哪個棺是真棺。
雖然,看起來這是一種反盜墓的典型手法,可是仔細想想?yún)s另有蹊蹺,別人這么做可能是反盜墓,可是朱元璋這么干就不是反盜墓了,因為朱元璋的明孝陵就擺在那兒,誰都知道,誰都能看見。他還用這種“疑棺”的手法就有點兒多此一舉了。
那么朱元璋為什么要搞一個“十三個城門”出殯的事情呢,或者說朱元璋的后人們?yōu)槭裁匆氵@么一個事情?
根據(jù)當時的一些史料推測,這個十三城門出棺的事很有可能隱藏了一個聽起來慘絕人寰的秘密。
那就是這些棺材并不是疑棺,而是里面真的有人,這些棺材里裝的很有可能就是給朱元璋殉葬的嬪妃。
殉葬本是秦漢以前的喪葬制度,活殺死者身邊的妃妾新侍來給死者殉葬。例如秦始皇死的時候,胡亥就把秦始皇當年的后宮女人全都殺了殉葬。到了劉邦當皇帝以后,果斷的廢除了這個殘忍的殉葬方式。
此后的朝代,都再也沒有使用“人殉”這樣的喪葬方式,因為實在過于殘忍。直到明朝朱元璋的洪武年間有恢復(fù)了這種喪葬方式。朱元璋應(yīng)該是有記載的秦始皇以后第一個使用“人殉”的皇帝。
朱元璋死后,建文帝朱允炆遵遺詔,依古制,將朱元璋生前沒有生育過的后宮嬪妃,全部下令處死殉葬,另有若干宮女一同殉葬想了解貴金屬黃金白銀投資或解套。
至于如何處死這些殉葬的女人,《朝鮮李朝世宗實錄》記載了兩個朝鮮進貢給明成祖朱棣的美女韓氏和崔氏被處死的方式是吊死。既然朱棣的人殉是吊死,相比朱元璋的也應(yīng)該差不多。
韓氏臨死前哭喊,“媽媽,我去了!媽媽,我去了!”未等話說完,太監(jiān)就抽去了她腳下的小床。其狀之慘不忍細想,連監(jiān)斬的仁宗朱高熾都看不下去。后來明英宗朱祁鎮(zhèn)果斷地廢除了殉葬制度。這也是英宗能夠在后世留下美名的原因之一。
據(jù)明末人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shù)人。
如果這段記載是真實的那么,就能夠解釋十三城門出棺的問題了,人殉的人數(shù)和13城門數(shù)頗為接近,這些棺材里裝的很有可能就是殉葬的女人。
后來,朱允炆對這些生殉后妃宮女的家屬進行了表彰和封賞。授以“千戶”、“百戶”之職,其官皆世襲。
皇帝死亡的國喪必然會有看熱鬧的人,看到如此多的棺材,必然會瘋傳,這也是中國即使到今天依然沒能夠解決的傳謠的問題。甚至今天有了微信、微博,傳謠的速度和邪乎程度遠勝以往。
而搞的這個“十三城門”出棺,第一是為了掩蓋人殉這個殘忍的實施,另外也是對這些生殉者的一絲慰藉,作為殉葬品已經(jīng)沒有了人格和尊嚴,但畢竟還能夠有口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