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宮疑云 順治皇帝是因為愛妃之死而出家?
提起愛新覺羅·福臨(清順治帝),堪稱處于風(fēng)云際會中心的一位。本來皇位和他八竿子打不著,奈何他大哥非要裝腔調(diào),在大會上說錯話,被多爾袞把皇位給了他。
順治的父親是牛人,自己的兒子同樣也是。兒子康熙不僅牛,還牛成了圣祖,聽著比父皇的謚號都威風(fēng)。母親孝莊也是名垂史冊,偏偏還裹進(jìn)來多爾袞,上演了一樁“秘史”傳說。
自古出家信道的皇帝不少,偏偏順治出家就成了清朝疑案之一,可見其本身的票房號召力。聽聞順治遁入空門是由于董鄂妃身死而萬念俱灰引起的。
1、董鄂妃的猜想
順治寵愛董鄂妃不假,因為沾個“董”字,所以眾人猜測能夠得到皇帝愛憐的,可能是明末“秦淮八艷”之一的董小宛。
問題是董小宛實際年齡比福臨大十幾歲,綜合其他因素,說法實在經(jīng)不起推敲。
還有一種傳聞,董鄂妃原是順治的弟媳婦。親王得知皇帝哥哥看上了自己的媳婦,于是悲憤自殺。喪夫的福晉被接進(jìn)宮成為妃子。
最后一種說法起源于神父湯若望的日記。這本私人記載上寫著皇帝看中了一個軍人的妻子。事情被撞見之后,這個軍人含憤而亡,妻子便成為了王妃。
后面兩種的說法可信度極高,因為順治后宮姓董鄂的妃嬪一共有四個,可見這個姓氏一定是滿族人,而不是四個姓董進(jìn)宮的漢女。
其次,在順治十一年四月初五,孝莊太后下詔停止命婦入侍后妃的規(guī)矩。那么,惹出這道詔令的有夫之婦,恐怕就是董鄂妃了。
總之,無論是哪一種說法,她都不是循正常途徑入宮的。
2、無限寵愛只給她
看過《甄嬛傳》的都應(yīng)該清楚,剛進(jìn)皇宮的女子沒資格當(dāng)妃子。要從答應(yīng)一點點往上爬,而且只是貴族出身才有資格當(dāng)答應(yīng),陪著皇帝睡覺的宮女只能算官女子。
而董鄂氏莆一在皇宮出現(xiàn),便是以賢妃的身份亮相。僅僅倆月,沒有生育之功的她就晉升成皇貴妃(看你再說甄嬛運氣好),躍居后宮次席。
順治對這次冊封非常重視,大張旗鼓地操辦,甚至為此頒下了只有冊后時才能有的恩赦。順治可能覺得這樣的待遇才能體現(xiàn)自己對董鄂氏的愛意。
然而,正是因為順治這些充滿熱情的一切,卻成為董鄂妃的催命符。
皇族的尊嚴(yán)有個特有的名詞叫做“天家顏面”,可見其重要性。作為婚內(nèi)出軌的董鄂氏,還能得到皇帝的無限偏愛,簡直把天家顏面慣到地上踩了又踩。作為婆婆的孝莊皇太后自然是高興不起來的。
3、如履薄冰的寵妃
董鄂妃是個聰明人,她明白自己的身份和身處的環(huán)境。所以面對太后和皇后,她沒有華妃那樣的頤指氣使,而是采取了低聲下氣的姿態(tài),服役奔走如同婢仆,毫無寵妃的模樣。
平日處理宮務(wù)之時,她也從不敢以位尊自恃,對所有的人都禮敬有加,“長者媼呼之,少者姊視之”,甚至勸順治與其它妃嬪親近,希望皇帝能夠“雨露均沾”。
與此同時,她也深知所有的一切都要依靠皇帝,一旦失寵不堪設(shè)想。
靜妃因為奢侈被廢后,董鄂妃厲行節(jié)儉,不用任何金玉飾品;她本是滿人,并不通漢學(xué),更不習(xí)禪,但為了迎合順治,她也誦讀四書五經(jīng),還勤練書法;皇帝讓她學(xué)禪,她也很快就“參究若有所悟”……
這種疲于討好的日子,任何一個女人都會感到心力交瘁。
順治十四年,董鄂皇貴妃生下了皇四子。對于這位皇子的誕生,順治的表現(xiàn)欣喜若狂,這讓所有人都看出來:那個連名字都沒有的嬰兒,將成為下一任皇帝。
就在這個時候,一件事發(fā)生了。
4、不好伺候的婆婆
身在南苑過冬的孝莊太后忽然生病,詔命所有嬪妃都前往侍疾。董鄂妃雖然剛生孩子,但也一樣接到了太后旨意。以賢惠聞名的她自然是一定應(yīng)召的,而且恪于自己是太后所領(lǐng)的正白旗下,她必須“左右趨走,無異女侍”“朝夕奉侍,廢寢食”。
對于一個正在產(chǎn)褥期的后宮嬌弱女子,在寒冬臘月過一個這樣的“月子”會有什么后果?不言而喻。
皇太后的病還沒徹底好清,皇四子就在順治十五年正月離開人世,滿打滿算也只活了一百零八天。
董鄂妃本已產(chǎn)后失調(diào)養(yǎng),再加上這樣的打擊,從此形銷骨立、纏綿病榻,雖然順治對她百般呵護(hù),她也再沒有完全康復(fù)。
與董鄂妃相對比的,皇后壓根就沒去過南苑。對此,孝莊也僅僅是稍微懲戒了一下,其程度輕如鴻毛??梢韵胂螅@件事很可能就是孝莊皇太后所使的計策。
終于在順治十七年,董鄂妃病逝,時年二十二歲。
4、順治出家的真相
順治真的到了愛美人不要江山的地步了嗎?筆者認(rèn)為哪怕真有出家的可能性,也是源于多年的精神壓力。
由于與皇后不睦,故皇后被廢;之后又讓董鄂氏高升。兩件事都惹得母親非常不開心。但是皇帝耍盡手段,終于迫使太后讓步。
不僅如此,順治下令太廟的匾額上面再也不得出現(xiàn)蒙文,已有的一律挖去!在這里普及一個知識,孝莊皇太后,姓博爾濟(jì)吉特氏,蒙古科爾沁部落出身。
雙方爆發(fā)真正的焦點是在對待漢化的態(tài)度。孝莊認(rèn)為大清立國未穩(wěn),不宜加快漢化進(jìn)程。而順治帝的觀點恰恰相反。
皇帝沒有意識到一個問題:雖然他剪除了多爾袞的黨羽,卻沿襲了多爾袞的治國方針??上麤]有多爾袞的手腕與心計,更不懂得在滿漢蒙之間尋找平衡點。
當(dāng)時他應(yīng)該倚靠滿蒙集團(tuán)維護(hù)國內(nèi)穩(wěn)定,而順治一心推進(jìn)漢化,同時對滿族官員嚴(yán)加制裁。
可惜他忽略了一點,自己對漢人并不寬厚。剃發(fā)、圈地和投充三法,本是多爾袞制定,卻被順治發(fā)揮到極致。擁有這樣的皇帝,如何能讓漢人臣服!
終于,董鄂氏的離去成為了導(dǎo)火索。順治十七年,他命茚溪森為其削發(fā),決心出家。孝莊文太后竭力勸阻,才使順治勉強(qiáng)答應(yīng)重新蓄發(fā)留俗。
可見,在與母親連續(xù)幾年爭斗都占上風(fēng)之后,順治輸了最后仗,然而做為母親的孝莊也并沒有贏。
后來,康熙又多次陪奉母后游巡五臺,于是有了順治出家五臺山、康熙來此尋父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