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康熙皇帝為政風格 崇尚清廉 隨才器用

2017-05-11 19:43:06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康熙帝在位61年間,以其文治武功、學識品格結(jié)束了清初以來的內(nèi)亂外患,奠定了清朝此后兩個世紀的統(tǒng)治基礎,開創(chuàng)了為人稱道的康乾盛世。作為

康熙帝在位61年間,以其文治武功、學識品格結(jié)束了清初以來的內(nèi)亂外患,奠定了清朝此后兩個世紀的統(tǒng)治基礎,開創(chuàng)了為人稱道的康乾盛世。作為記錄康熙帝言行最為原始的文獻,《康熙起居注》中皇帝上諭、官員奏對及君臣對話等記載為我們研究康熙帝提供了豐富的史料,從中不難發(fā)現(xiàn)其勤政愛民、黜虛求實、崇尚清廉以及知人善任等為政風格和用人策略。

刻苦學習 勤政求實

康熙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勤政皇帝,這一方面表現(xiàn)在“經(jīng)筵日講”上,另一方面則見諸于國家治理和日常政務處理上??滴醯墼谇谡耐瑫r,還把“務實”二字貫穿其中,力求學問之實和政務之實。

經(jīng)筵日講是皇帝接受教育與自我學習的一種手段,對其增長知識才干、敦勵品行修養(yǎng)、豐富治國之略有很大幫助。對此,康熙帝青年時就非常重視,定期舉行經(jīng)筵大典,即使在三藩為亂時亦不曾因軍務而間斷。相比儀式隆重、次數(shù)受限的經(jīng)筵,日講起初是隔日而講,后改為日日進講。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藩亂起,“翰林院諸臣,以幾務殷繁,請間日一進講”,但康熙帝堅持每日進講。二十二年八月,康熙帝又改變進講時間,他指出:“每日進講在各衙門啟奏之后,不免太遲,嗣后改于啟奏前進講,可以從容多讀數(shù)條,實為有益?!?/p>

康熙帝勤于典學始終如一,其在政務處理上更是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乾清門是他日常聽政并處理政務的主要地點,起居注官記載:“上每日御門,不遑進膳,聽理機務,輙至日中?!庇T聽政之后,康熙帝還要批閱大量奏章。每出巡外地,他下令每隔3天,必須將奏章送到巡視之地。二十三年(1684年)十月十五日,康熙帝南巡至山東沂州(今臨沂),見奏章未及時送到,“坐待至二鼓(晚9時至11時),數(shù)問本章到否”,后奏章四鼓(凌晨1時至3時)到,他起身詳細批閱,直至天亮,才處理完畢。

起居注中有諸多描述康熙帝御門聽政的神態(tài)與言語,如“上沉思良久”“過三四日來奏,俟朕思之”等,既表現(xiàn)了他處理政務時的沉穩(wěn)與冷靜,又顯示出其為政的仔細與謹慎。法國傳教士白晉也指出:“甚至在特別接見時,他也詢問多,極少首先發(fā)表自己的意見。他傾聽別人所講的一切,然后在空余時加以思考。需要時,他能把自己的想法隱蔽起來。沒有人比他更能嚴守秘密,聲色不露?!倍?1683年),康熙帝就大臣鮮有進諫之事諭曰:“一切政事皆國計民生所關,最為重大,必處置極當,乃獲實效,……今爾等不各以所見直陳,一切附會迎合朕意,則于事何益哉!……即如乾清門聽政時,雖朕意已定之事,但視何人之言為是,朕即擇而行之,此爾等所共知也?!庇纱?,我們可以看出他“思之良久”的用意。

學問上求得實學,康熙帝在政務處理上也努力杜絕浮夸之風。如關于治理黃河,他認為“治河不在空言,而在實行”。再如,其曾因刑部辦案遲緩而痛斥都察院等衙門:“每月稽察檔案,不過虛名而已,何益實事?”

隨才器用 崇尚清廉

古人云:“君者,在知人,在安民。”國家興衰很大程度上與吏治有關,吏治清,則國盛、則民安。在歷史上以清官多而聞名的康熙朝,康熙帝隨才器用,崇尚清廉,凡官員選用、調(diào)動,必詳細審閱,真正做到知人善任。

康熙帝喜用心正、老成之人,強調(diào)才學應兼顧心術(shù),曾諭大臣曰:“立心果正,雖才短,于事無誤。若立心不正,雖有才能,亦何補益?”簡選官員時,他常要求對一個官缺提出多人候選,比較優(yōu)劣后再做定奪。如康熙二十三年六月,大臣舉薦江寧巡撫,正擬翰林學士孫在豐,陪擬浙江布政使石琳,康熙帝就二人為官情況詢問群臣后,又提及學士湯斌,并將其與徐乾學、陳廷敬二人對比。最終以“典試浙江,操守甚善”的湯斌補授該職??滴醯凼种匾暶嬉姽賳T。如二十一年(1682年)五月,九卿會推河南布政使郎永清為浙江巡撫,康熙帝諭:“朕從未一見,著來京陛見?!庇秩缋舨款}補貴州參政楊大鯤等為山東按察使,康熙帝曰:“楊大鯤朝覲時,朕觀其人甚優(yōu),著補此缺?!?/p>

每逢陛辭,康熙帝詢問當?shù)厍樾位蚋嬷嚓P事宜,兼有訓導警誡之語。陛辭又稱面別,即外任、來京、致仕或委派京外事務等官離京前面見皇帝告別。如康熙二十四年漕運總督徐旭齡于乾清門陛辭,諭曰:“源潔則流清。爾為大吏,務正己率屬,官吏自不為奸。……爾可益勵勤恪,安輯軍民,以副朕委任至意?!?/p>

在《康熙起居注》中,這種覲見、陛辭時的訓誡和囑咐比比皆是??v觀康熙朝,人才濟濟,有治河名臣靳輔,有理學名士湯斌,亦有一代清官于成龍等。這些名臣名揚后世,一方面和其自身兢兢業(yè)業(yè)、克勤克儉有關,另一方面也與康熙帝倡導清廉之治有關。他曾說:“崇尚清節(jié),乃國家為治之要務,為官者皆清,則百姓自然得遂其生矣?!?/p>

康熙帝獎罰分明,嘉獎清官,重罰貪官。如二十三年南巡中,他稱贊江寧知府于成龍居官清廉,不僅賜手卷一軸,以示嘉獎,又賞賜其父于得水貂裘、披領等物。他沿途遍訪民情,問詢百姓當?shù)毓賳T居官情況。對于貪得無厭之官,他加以痛斥,曾諭:“凡別項人犯尚可寬恕,貪官之罪斷不可寬,……今若法不加嚴,不肖之徒何以知警?朕意欲將今歲貪官概行處決?!庇秩鐚ι轿餮矒崮聽栙愗澪郯?,康熙帝曰:“穆爾賽身為大吏,貪酷已極,穢績顯著,非用重典,何以示懲?應即行正法?!?/p>

品性仁慈 政尚寬平

康熙帝仁孝寬厚,實踐儒家“仁政”理念以治天下,為后人所稱頌。這集中體現(xiàn)在對孝莊文皇后盡孝,對百姓和士兵的憐憫以及體恤滿漢大臣等方面。

其一,康熙帝經(jīng)常去慈寧宮問安,奉太皇太后出游,遇山嶺陡險,他親馳視驗,扶輦而行。及至二十六年(1687年),太皇太后崩于慈寧宮,康熙帝“晝夜號痛不止,水漿不入口……以至昏迷”,并立辭大臣規(guī)勸,割辮、服喪27個月以盡孝道。

其二,康熙帝憐愛兵民,每遇天災,夙夜憂嘆,或派大臣前往慰藉,或出郊外為民祈求。南巡治河或東祭陵寢途中更是細訪民情,聽取民怨,賞賜錢糧,沿途告誡大小官員勿踐踏秧苗,勿取物于百姓。

其三,康熙帝常賜大臣詩集、福字等物,若大臣重病則多遣太醫(yī)醫(yī)治,并派侍衛(wèi)前去慰問。如他曾召翰林院學士傅達禮曰:“滿洲大臣患病,皆遣醫(yī)療治,今聞禮部尚書龔鼎孳患病,朕滿漢一視,爾其同近侍侍衛(wèi)吳海,率御醫(yī)如文照往龔鼎孳家診視?!奔幢氵h在關外的盛京將軍阿木爾圖有疾,康熙帝亦派太醫(yī)前往救治。

康熙帝政尚寬平,這與他個人的良好修養(yǎng)和寬厚仁慈的性格有關,更反映出他審時度勢的深謀遠略。平定三藩后,百姓經(jīng)歷戰(zhàn)亂,人心思治,期待和平穩(wěn)定,他深體民心民意,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同時,他也深諳“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儒家治國理念,主動向廣大的漢官漢民昭示誠意,緩和滿漢民族矛盾和情感對立。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