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王莽之死 頭顱被割下,身體被切成碎塊

2017-06-08 13:21:52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西漢末年,外戚權(quán)臣王莽篡漢,建立了“新”朝。不久后,天下大亂。王莽無力平叛,起義軍很快攻到了長安城下。 地皇四年(王莽的年號)九月一

西漢末年,外戚權(quán)臣王莽篡漢,建立了“新”朝。不久后,天下大亂。王莽無力平叛,起義軍很快攻到了長安城下。

地皇四年(王莽的年號)九月一日,長安城下的起義大軍發(fā)起了總攻。大臣王邑率領(lǐng)僅存的幾千人馬,在城頭上拼死抵抗。

但敵我力量的對比太懸殊了。很快,長安城的城門就洞開了,起義軍一擁而入。王邑則領(lǐng)著殘部朝未央宮退去。

趟過長安城的大街小巷后,起義軍也向未央宮涌來。

聽說起義軍已經(jīng)攻進長安城,王莽趕緊帶著隨從躲進未央宮的宣室殿躲避。

此時的王莽,大概已經(jīng)瘋了。進入大殿后,他首先做的事,竟然是令天文官占卜,待占卜顯示最佳的方位為斗柄時,他才在那個位置坐下。坐下后口中念念有詞:“我是上天選定的皇帝,老天會護佑我的,你們這些叛賊能奈我何?”

說著,臉上還不時露出猙獰的笑容。

后來,隨著大量的起義軍涌進未央宮,宣室殿已經(jīng)不安全了。隨從官員便把王莽扶到了太液池中四面環(huán)水的漸臺上。此時,王莽身邊仍然有一千多名官員與他同生共死。

而大司馬王邑,仍然帶著士兵們阻撓起義軍前進的步伐,待實在難以阻止時,他也帶著僅剩的幾十名士兵來到了漸臺,貼身保衛(wèi)王莽。

在前往漸臺的途中,王邑看到自己的兒子——侍中王睦,正在那里脫下官服,準(zhǔn)備喬裝打扮后溜走。王邑大喝一聲,令王睦隨他一起前往漸臺護主。

王睦說:“現(xiàn)在不逃,就沒有機會了。前往漸臺,是死路一條?!?/p>

王邑說:“為人臣子,當(dāng)竭盡臣子的本分,豈能獨自偷生?”

看到王睦還是不表態(tài),王邑激動得拔出寶劍,指著王睦說:“你要是敢逃,我現(xiàn)在就殺了你?!?/p>

王睦看到自己的老爸死心塌地要為王莽盡忠,他只好隨他一起前往漸臺。

涌進未央宮的起義軍,聽說王莽逃往漸臺后,都紛紛向漸臺趕來,里三層外三層地把漸臺包圍了起來。

一開始,漸臺上的守軍用弓箭射殺四周的起義軍,起義軍不敢靠得太近。待弓箭用完之后,起義軍就蜂擁而上,攻上了漸臺,然后與守軍發(fā)生了白刃戰(zhàn)。

起義軍多么浩蕩啊,而漸臺上的守軍又是多么的勢單力薄啊。因此,勝負(fù)結(jié)果不言而喻。

在慘烈的肉搏戰(zhàn)中,守軍士兵一個個倒下,而王邑、王睦父子也相繼戰(zhàn)死。

眼看情況不妙,兩名隨從趕緊拉著王莽躲進了一個小房間。

商縣(今陜西省商縣)人杜吳,首先發(fā)現(xiàn)了王莽的行蹤,他沖進房間,先是殺死了兩名隨從,然后對著王莽連刺數(shù)刀。

王莽頓時倒在了血泊之中。

殺死王莽后,杜吳發(fā)現(xiàn)王莽身上佩帶的的綬帶十分漂亮,就順手取了下來,佩戴在了自己身上,然后得意洋洋地走了出去。

杜吳是個粗人,他并不知道此人就是王莽,也不知道此綬帶所代表的含義。于是,這天大的一件功勞,就被他給輕輕的放過了。

杜吳有個戰(zhàn)友叫公賓就,此人原是大行主治禮郎,對于綬帶的級別、含義非常明了。當(dāng)他看見杜吳時,大吃一驚,隨后便問這條綬帶的主人在哪里。

杜吳滿不在乎地拿手一指,答道:“喏,在西北角的那間小屋子里躺著呢。”

公賓就知道,佩帶這條綬帶的人正是新朝的皇帝王莽。于是,他迅速前往那間小屋,割下了王莽的頭顱。并振臂高呼:“王莽的頭顱在此?!?/p>

這時,聞訊趕到的其他起義軍也沖了進來。他們對著王莽的尸體一陣亂砍,把他砍成了碎塊。然后每人抱著一塊,等著去領(lǐng)功受賞。

很快,王莽的人頭被送到了玄漢政府的臨時首都——宛城。

更始帝劉玄命人將其懸掛在街市之上示眾。有膽大之人,將其取下當(dāng)球踢。還有人甚至拿刀割下了他的舌頭,以此來發(fā)泄當(dāng)初被王莽所蠱惑的憤恨。

這一年,是地皇四年(公元23年),王莽68歲。

王莽死了,帶著他的新朝。

李敖說過一句話:“做弱者,多不得好活;做強者,多不得好死?!比绻麜r光可以逆洄,王莽會重新選擇自己的人生嗎?

當(dāng)年,那個爬行在底層的少年,柔弱得仿佛蘆葦。臨死前,王莽會憶起這個少年嗎?

歷史當(dāng)然沒有“如果”,人生也本就是個難題。

不得好死,僅一刻。不得好活,卻要匍匐一生。

所以,當(dāng)?shù)都庠M王莽的心臟時,在通往另一個世界的路上,我想,他應(yīng)該還會選擇做一個強者吧。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