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進宮 歷數(shù)兩次即位的上位的“真命”天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在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以天子自詡,承天景命,統(tǒng)御四海,為自己的統(tǒng)治的合法性蒙上一層神秘面紗。從禹傳子,家天下開始,一個王朝王權(quán)(皇權(quán))正常的更迭是以父死子繼為主,兄終弟及為輔,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去的。天子一般都會有很多子女,從中挑選一個合適的作為接班人,然而同樣是鳳子龍孫、天潢貴胄,有些人一輩子也沒能有坐上皇(王)位的機會,但有些人卻做了兩次天子。
1. 商王太甲
商朝開創(chuàng)者湯的嫡長孫,太丁之子,商朝第四位君主。很多人可能不會想到第一個兩次即位的人會是這個陌生名字。在商朝早期,奉行的是父死子繼與兄終弟及平行的的繼承制度。湯在伊尹的輔佐下,滅掉夏朝,成為當時中國的統(tǒng)治者。湯死之時,他的長子太丁早已去世,于是太丁的弟弟外丙繼位;外丙在位三年也去世了,由他的弟弟仲壬繼位;仲壬在位四年去世。此時才由太丁之子太甲繼承王位。
太甲剛即位時,少不更事,沉湎酒色。伊尹于是就寫了三篇“倡議書”,希望太甲能繼承商湯的法度,治理天下。但太甲依舊我行我素,不聽傳導,于是伊尹就把他放逐到商湯的陵寢所在地桐宮,伊尹代行王權(quán)。
經(jīng)過三年的“思想改造”,太甲悔過自責,于是伊尹率領(lǐng)群臣再次尊奉他為王。太甲復辟后,成為了一個勤政愛民、勵精圖治的圣君。由于時間太過久遠,資料缺乏,還存在另外一個版本: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為王,3年后,太甲潛回殺掉了篡位的伊尹,重新即位,并改立伊尹的兒子伊陟和伊奮繼承伊家。
2. 晉惠帝司馬衷
259年出生,字正度,晉武帝司馬炎第二子。9歲時被為皇太子,但為人癡傻。290年即位,已經(jīng)32歲的他依然無法處理政事,由皇太后的父親楊駿輔政。但傻皇帝有一個精明的妻子-賈南風。圍繞著皇權(quán)的爭奪,爆發(fā)了長達十六年的“八王之亂”。
301年司馬懿第九子、晉惠帝的叔祖趙王司馬倫逼晉惠帝讓位與己。不久,其他藩王紛紛起兵討伐司馬倫,群臣共謀殺司馬倫,迎晉惠帝復位,此時僅僅才三個月的時間。此后歷經(jīng)顛沛流離,于307年惠帝死去,相傳為東海王司馬越毒死。
3. 唐中宗李顯
656年出生,原名李哲,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第三個兒子。本來皇位和他挨不著邊,可是大哥李弘莫名其妙的暴死,二哥李賢被母親武后廢黜,就這樣性格柔弱平庸的李顯被推上了龍椅。
684年李顯繼承皇位,太后武則天臨朝稱制,形同傀儡。年輕的李顯并不甘心,在皇后韋氏的鼓動下,試圖通過重用韋皇后親戚,組成自己的集團。一日朝會欲任命韋皇后之父韋玄貞為侍中,遭到朝臣的反對,李顯大怒道“我把天下給韋玄貞,又有何不可,難道還吝惜一侍中嗎?”武則天得知后,對李顯的舉動大為惱火,結(jié)果繼位不到兩個月的李顯被母親廢為廬陵王,貶出長安,此后李顯一直過著擔驚受怕的生活。
而武則天自立為帝,將原來的皇帝李旦封為皇嗣。圍繞著繼承人的問題,武則天的侄子與擁護李氏的大臣展開了激烈的斗爭。經(jīng)過很長時間的綜合考慮,武則天于698年將已經(jīng)流放了15年的李顯重新召回洛陽,冊立為為皇太子。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人發(fā)動政變,殺死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宗昌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同年李顯再度登上皇位,此時距離他第一次當皇帝,已經(jīng)過去了21年之久。
由于李顯能力平庸,政權(quán)掌握在曾與他患難與共的韋后手中,韋后極富野心,妄想效法武則天,而他們的女兒安樂公主,也幻想著成為皇太女。710年唐中宗李顯因食用了事先投入毒藥的餅,毒發(fā)身亡,時年五十五歲。而投放毒藥的正是他的妻子、女兒,以及妻子的情夫馬秦客
4. 唐睿宗李旦
662年出生,曾名李旭輪、李輪,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第四個兒子。他的兩次即位都和他的三哥李顯密切相關(guān)。此外他還曾經(jīng)三讓天下。
684年李顯被廢后,武則天立李旦為帝。與他他的哥哥李顯一樣淪為傀儡,不過不同的是李旦性格謙恭,面對風云詭變政局,一直韜光養(yǎng)晦。690年武則天登基稱帝,封李旦為皇嗣,這次讓位雖說是被動的,但是李旦可能還是極愿意放下這個危險的皇位,此為一讓天下于其母。在此后多年歷經(jīng)宮廷奪位斗爭,始終小心謹慎。
698年武則天將李顯召回洛陽,皇嗣李旦很識趣的讓出了皇太子的位置,被封為相王,此為二讓天下于其兄。705年李顯復位,李旦被封為安國相王。710年中宗駕崩,傳韋皇后扶立少帝李重茂登位。
同年李旦的三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等聯(lián)絡(luò)禁軍將領(lǐng),擁兵入宮,將韋后誅殺,迫少帝李重茂遜位,之后李旦重登皇位。此時離第一次即位已經(jīng)過去26年。但第二次即位的李旦無法調(diào)和妹妹太平公主與兒子李隆基的重重矛盾,于712年讓位于李隆基,也就是唐玄宗,此為三讓天下于其子。716年太上皇李旦病逝,時年也是五十五歲。
5. 唐昭宗李曄
867年出生,是唐懿宗李漼第七子,唐僖宗李儇之弟。888年他的五哥唐僖宗病危,群臣們希望擁立兄弟里面最年長的吉王李保,而掌握大權(quán)的宦官率兵迎接與唐僖宗同母的壽王李曄,立為皇太弟,不久后登上皇位。
此時的唐朝已經(jīng)不復當年的繁盛,整個王朝已經(jīng)是風雨飄零。李曄試圖力挽狂瀾,但外有地方藩鎮(zhèn),內(nèi)有朝廷宦官,甚至本人一度出逃,顛沛流離。900年神策軍中尉宦官劉季述發(fā)動政變,將幽禁唐昭宗夫婦囚禁,立太子李裕為帝。
第二年左神策軍將孫德昭、董彥弼、周承誨重新?lián)砹⒗顣蠟榈?。哪知道更大的?zāi)難已經(jīng)悄悄降臨。同年宦官韓全誨劫持李曄投奔鳳翔節(jié)度使李茂貞。為搶奪皇帝,另一個藩鎮(zhèn)節(jié)度使朱溫率軍攻打李茂貞。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圍城戰(zhàn),城里的李曄為了生計,不得不將女兒嫁給李茂貞的兒子。
903年李茂貞與朱溫和解,李曄回長安。904年朱全忠派朱友恭等人率兵入宮,昭宗李曄聞訊,身著睡衣繞著殿內(nèi)的柱子逃命,被史太追上,一刀被殺,時年36歲。
6. 宋高宗趙構(gòu)
1107年出生,字德基,是宋徽宗第九子。1127年金軍南侵,靖康之變中,康王趙構(gòu)的父親宋徽宗、哥哥宋欽宗,連同其他兄弟都被虜?shù)奖狈?,其中包括他的妻子女兒。作為北宋皇室的一條漏網(wǎng)之魚,趙構(gòu)被擁立為皇帝。
鮮為人知的是,其實他也有過第二次即位的經(jīng)歷。1129年苗傅、劉正彥發(fā)動兵變,誅殺了趙構(gòu)寵幸的權(quán)臣及宦官,并逼迫趙構(gòu)將皇位禪讓給三歲的皇太子趙旉。各地將領(lǐng)聞聽后,紛紛起兵,一個月后苗劉被誅殺,趙構(gòu)復位。通過這次兵變,趙構(gòu)再也不敢信任武將了,例如岳飛。
7. 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
1304年出生,是元武宗次子,元明宗之弟。元朝的皇位傳承比較混亂,沒有一套完整的傳承制度。元文宗的父親元武宗去世后,皇位由武宗的弟弟元仁宗繼承,仁宗死后,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元英宗。1323年晉王也孫鐵木兒發(fā)動兵變,在上都附近的南坡將元英宗殺死,自立為帝,史稱泰定帝。
1328年泰定帝病死,朝臣燕鐵木兒在大都發(fā)動政變,謀立武宗長子和世瓎(la)為帝,后以路遠改武宗次子圖帖睦爾,不久圖帖睦爾繼位于大都,并打敗了泰定帝的兒子。
1329年和世瓎在和林即帝位,是為元明宗。當他南行至上都附近時,名義上已遜位的圖帖睦爾與燕鐵木兒前往迎接,將明宗毒死。為了權(quán)力,罔顧兄弟之情的圖帖睦爾重新即位于上都。
1332年文宗病死,終年29歲。死前自悔謀害兄長之事,遺詔立明宗之子以自贖,明宗的兒子次子懿璘質(zhì)班短暫統(tǒng)治后,妥歡貼睦爾繼承皇位,他就是元順帝。
8. 明英宗朱祁鎮(zhèn)
1427年出生,明宣宗朱瞻基長子。作為長子,出生才四個月的朱祁鎮(zhèn)就被立為皇太子。1435年明宣宗駕崩,年僅9歲皇太子朱祁鎮(zhèn)即位。朝政由太皇太后張氏主持,三楊(中楊士奇、楊榮、楊溥)輔佐,此時年幼的皇帝十分寵信太監(jiān)王振。太皇太后以及一幫老臣先后去世,王振利用英宗皇帝的寵信,興風作浪為所欲為,正統(tǒng)朝的政治開始走入滑坡路。
1449年蒙古瓦剌部大舉南侵,在王振的慫恿下,英宗以五十萬大軍親征。當聽說前方兵敗時,又急忙撤退,大軍行至土木堡時,被瓦剌首領(lǐng)也先所敗,明軍“死者數(shù)十萬”,英宗朱祁鎮(zhèn)被俘虜,王振被亂軍所殺。
隨后也先挾持英宗南下進攻北京,群臣擁立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鈺監(jiān)國,不久郕王即帝位,尊奉朱祁鎮(zhèn)為太上皇。1450年,楊善出使瓦剌,又在景帝不同意的情況下,說服瓦剌首領(lǐng)也先,最終將歷盡塞北之苦的朱祁鎮(zhèn)迎回北京。
朱祁鈺害怕失去寶座,將其兄長朱祁鎮(zhèn)軟禁于南宮,令錦衣衛(wèi)嚴密看管。1457年趁景泰帝朱祁鈺病重,手握重兵的石亨聯(lián)合徐有貞、太監(jiān)曹吉祥等人,率領(lǐng)死士攻入南宮,擁英宗復辟。
歷經(jīng)人間冷暖重新復位的朱祁鎮(zhèn),開始勤于理政,任用賢臣,釋放了已經(jīng)被囚禁長達五十年之久的建文帝之子朱文圭。1464年38歲的明英宗朱祁鎮(zhèn)病重,臨死前廢除了自明太祖以來的宮妃殉葬制度。
9. 宣統(tǒng)帝溥儀
1906年出生,醇親王載灃之子。1908年光緒帝病重,慈禧太后下令將溥儀養(yǎng)育在宮中。兩人先后去世,溥儀即位,有父親載灃任攝政王,總理朝政。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全國各地紛紛獨立,1912年2月12日隆?;侍笈R朝稱制頒布《退位詔書》,溥儀退位。1917年張勛率領(lǐng)辮子軍入京,擁立溥儀復辟,十一天后下野。
此后九一八事變爆發(fā),1932年日本人扶持溥儀在滿洲地區(qū)建立偽滿洲國。1934年在日偽軍的扶植下改國號為偽“滿洲帝國”,改稱“皇帝”。1945年偽滿洲國垮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