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李秀成兵戎相見同地 但命結局卻不同
太平天國起義后期,清軍的實際軍事主帥是曾國藩,太平軍的實際軍事主帥是李秀成和陳玉成,陳玉成被殺后,李秀成又成為太平軍唯一的實際軍事主帥。
當時,曾國藩和李秀成各為其主,為了同一個地方,各抗各的命,結局卻大相徑庭。
這個地方就是安慶。
安慶,古稱舒州,別稱宜城,簡稱“宜”。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長江下游北岸,皖河入江處,安慶有“萬里長江此封喉,吳楚分疆第一州”之稱。當時,安慶是安徽省的省會,與徽州一起組成了安徽省的省名,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更為關鍵的是,安慶是南京以上,太平軍最后一座堅強的堡壘。
清廷和太平天國都深知安慶的重要性,所以這里長期成為雙方最重要的拉鋸戰(zhàn)對象。
不過,當時還有一個重要的背景。1860年,經過李秀成和陳玉成的聯(lián)手,他們擊敗了江南大營和江北大營,成果扭轉了自天京事變以來,太平軍的頹勢,也打破了咸豐皇帝的如意算盤:即依靠以曾國藩為首的湘軍出苦力,來消耗太平軍,但在攻破南京城時,一定要讓由滿洲人控制的江南、江北大營來坐收漁翁之利。
因為江南大營、江北大營再次被攻破,手里實在無人可用,無兵可出,出于無奈,清廷只好授曾國藩為兩江總督,加欽差大臣銜,督辦江南軍務。
太平軍方面,由于李秀成銳意進取江浙,對清廷的財富之區(qū)造成巨大的壓力和破壞。有鑒于此,清廷下令曾國藩東援江浙。不過,曾國藩抗命不從,他認為:“自古平江南之策,必踞上游之勢,建瓴而下,乃能成功?!羧詮臇|路入手,內外主客,形勢全失,必至仍蹈覆轍,終無了期?!币簿褪钦f,他認為自古平定江南的辦法,一定要從上游順流而下,乃能成功,如果從東路打,結果就無法預料,所以堅決不同意。清廷也無可奈何,只得由他。
太平軍方面,也知道安慶的重要性。當時安慶是太平軍和皖北捻軍的聯(lián)系紐帶,也是屏障天京、保障糧食供應的戰(zhàn)略要地。
洪秀全的族弟、總理朝政的干王洪仁玕就說:“長江者,古號為長蛇,湖北為頭,安省為中,而江南為尾。今湖北未得,倘安徽有失,則蛇既中折,其尾雖生不久。”可以說,安慶為長江的七寸要害,一定要守住。當時他們制定的策略是:“取蘇杭后,發(fā)兵一枝,由南進江西;發(fā)兵一枝,由北進蘄、黃,合取湖北,則長江兩岸俱為我有,則根本可久大矣。”不過,由于當時的太平軍兩位主帥陳玉成和李秀成各有私心,在此戰(zhàn)略上意見相左。陳玉成的大本營在安徽,故他的軍事行動都是著眼于解安慶之圍;而李秀成銳意江浙,覺得占領江浙比勞師遠征湖北更為劃算,所以他對解安慶之圍抱消積態(tài)度,也是拒不出兵。
所以洪仁玕特意批評李秀成:“撫有蘇杭兩省,以為高枕無憂,不以北岸及京都為憂。”
由于李秀成拒不出兵,出兵后又放棄原定計劃,導致安慶未能解圍。1861年9月,安慶被曾國藩攻陷,太平軍長江上游重鎮(zhèn)全失,天京失去最后屏障。
隨后,陷入被動的陳玉成于1862年春,被苗沛霖誘捕,押至勝保軍營。當勝保要求陳玉成下跪時,陳玉成怒斥勝保:“本總裁三洗湖北,九下江南,爾見仗即跑。在白石山踏爾二十五營,全軍覆沒,爾帶十余匹馬抱頭而竄,我叫饒爾一條性命。我怎配跪你?好不自重的物件?!?月4日,陳玉成在河南延津被殺,年僅26歲。
李秀成仍然按他的計劃直取浙江,但未被彌補皖北戰(zhàn)爭及天京的被動。此后,他遭遇了一系列挫折。
1862年5月,李秀成攻上海未果。
11月,解天京之圍失敗。
1863年1月,攻常熟失敗。
12月,蘇州陷落。
在這種情況下,李秀成建議洪秀全“讓城別走”,結果遭到洪秀全的怒斥:“朕奉上帝圣旨、天兄耶穌圣旨下凡,作天下萬國獨一真主,何慎之有?……朕鐵統(tǒng)江山,爾不扶,有人扶。爾說無兵,朕之天兵,多過于水,何懼曾妖者乎?”
1864年6月3日,洪秀全死,長子洪天貴繼位為幼天王。7月19日,天京陷落。幼天王突圍至江西,后被捉殺害。李秀成也在天京東南荒山中被俘。他寫下幾萬字的供詞,在寫完供詞當天被殺。
曾國藩死攻安慶,終獲成果,成為中興第一名臣;李秀成不識安慶重要性,最后兵敗被殺,留下?lián)渌访噪x的《自供》。
可以說,如果從戰(zhàn)略水平來看,曾國藩確實要高出李秀成一大截。(原文來自平行線的頭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