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奇特民俗揭秘 給小偷過“小偷節(jié)”
記得幾年前我們來到緬甸小城大其力,恰逢傣族“水燈節(jié)”的前夜。婦女們坐在屋檐下,忙著做水燈。男人們卻迫不及待地敲鑼打鼓,舞動犄角高翹的紙扎水牛,在街上四處歡慶。身穿黃色袈裟的小沙彌,手里捧著水燈和各種供品,排隊走向寺廟,向神靈祭拜。有趣的是當(dāng)?shù)氐木捵迦瞬贿^水燈節(jié),而是過“小偷節(jié)”。在這一天里,喜歡順手牽羊的人,可以不再像平時那樣擔(dān)驚受怕。人們對于小偷也格外寬容,看見他們出入家門,故意拿走一些食物飲料和小東西,只是笑笑,若無其事。
我起初以為這或許是生活必需品匱乏的年月,人們相互間的一種精神調(diào)劑,或者是顯示了緬族人性格的幽默。后來才知道,在中國的很多地方,早就有這種“儀式性的偷取”。
一般來說,是在每年元宵節(jié)這個普天同慶的日子,不僅州官能放煙火,也容許老百姓點燈,人們便“相偷為戲”?!段簳分杏嘘P(guān)于“禁十五日相偷戲”的記載。而在崇禎八年刊行的《帝京景物略》里,則載有金元時期,元夕“三日放偷,偷至,笑遣之,雖竊至妻女不加罪”的文字。意思是說,在元宵佳節(jié)的三天里,不僅容許偷盜物品,甚至連妻女為人所竊都不以為忤。明清時期,對于元宵節(jié)的“偷竊”行為,人們?nèi)匀徊扇∈謱捜莸膽B(tài)度。清初查嗣瑮的《燕京雜詠》中寫道:“六街燈月影鱗鱗,踏遍長橋摸鎖頻,略遣金吾弛夜禁,九門猶有放偷人”。原來,相偷為戲既然是一種大家參與的民間習(xí)俗,偷東西與放小偷,就成為約定俗成的游戲規(guī)則。在火樹銀花、明月逐人的元宵節(jié),人們并非為了徹底擺脫日常法度與禮典的規(guī)范,而只是故意挑逗這些約束,使得元宵節(jié)的“鬧”愈加帶來歡笑。
在太湖流域的許多水鄉(xiāng)古鎮(zhèn),以前普遍有元宵節(jié)“偷青”的習(xí)俗。有的是偷取別人蔬菜園里幾棵青菜,如果得到主人的譴責(zé),被認為是一種吉兆。有的是特意偷取小蔥,給孩子喂食,覺得這樣孩子就能“聰(蔥)明”。還有一些地方,婦女們在元宵節(jié)觀看燈月“走三橋”,是為了免除百病。而偷摘人家的菜葉,拍打肩背,會更加有效。如果女子偷竊到了別人家的豬食盆,遭到主人詬罵,心里還會感到很高興,因為這是生男孩的征兆。
這種在“元夕偷青者以受詈為祥,失者以不詈為吉”的習(xí)俗,并不是為了倡導(dǎo)偷竊,給偷竊罩上民俗的外衣,使之合法化、正當(dāng)化。在特別的節(jié)慶日子里反常、非禮的行為,無論偷、罵或者放,都只是一種象征性的儀式,體現(xiàn)了人們的諧謔意趣和寬容情懷,是對自我封閉、以鄰為壑的反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