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時期的辮子樣式竟是“金錢鼠尾”
順治時期的辮子樣式,有個專門的叫法:“金錢鼠尾”,“只留一頂如錢大,作辮,謂之金錢鼠尾”。也有人說,留的辮子細長,要能從銅錢孔中穿出,所以才那么叫??傊褪悄X門心留一小撮頭發(fā),然后梳一條小辮兒。
中國漢族成年男人自古以來都是束發(fā)的(這個古指的是周朝以后,從出土發(fā)掘的商朝玉俑看,商朝男人也是辮發(fā)的),束發(fā),不僅是成年的標志,也是華夏民族文化的象征。而到了清朝,男人都剃頭留辮,成為一個時代最突出的歷史影像,所以,我們把反映清朝故事的影視劇都稱作“辮子戲”。但是,那些影視劇里,清朝男人雖然留辮子,但他們留著“陰陽頭”,只剃光了頭上前半部分,在后面才梳成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如同上圖《少年天子》中鄧超那樣。而在港臺一些影視劇里,甚至頭皮都不剃光,只是梳一根大辮子。好多觀眾看了,說像港臺影視那樣的留法,那些男人都是死罪。但大家不知道,就像《少年天子》那樣留,多數時候其實也活不了。
清朝男人的辮子,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樣子。順治是滿清入關第一位皇帝,那一時期,是對辮子要求最明確、最嚴格的時候。當時,滿清皇朝把肯不肯剃發(fā)留辮提到愿不愿意做順民的高度來看待,這才有了“留頭不留發(fā),留發(fā)不留頭”的俗諺。且因為剃發(fā)令的頒布,在江南地區(qū)激起許多反抗,比如讓韋小寶韋爵爺提起來都要罵聲“辣塊媽媽”的“嘉定三屠”,就是因為清朝蠻橫地強制推行剃發(fā)令激起來的民變。
那一時期的辮子樣式,有個專門的叫法:“金錢鼠尾”,“只留一頂如錢大,作辮,謂之金錢鼠尾”。也有人說,留的辮子細長,要能從銅錢孔中穿出,所以才那么叫??傊褪悄X門心留一小撮頭發(fā),然后梳一條小辮兒。那形象,不是搞行為藝術的,還真不敢去挑戰(zhàn)大眾的審美。反正我要是活在明末清初,肯定要反抗一下的。實在不行,出家修道也在所不惜。
清朝統(tǒng)治者呢,對“金錢鼠尾”一方面是美化,順治四年廣州“易服剃發(fā)令”說“金錢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帶,實亡國之陋規(guī)”;另一方面就是威脅,不挨剃刀,就挨屠刀。明朝有個遺民說:“時剃頭令下,閭左無一幸免,金錢鼠尾,幾成遍地腥檀”。而且,不剃要殺頭,剃的不對也要殺。也就在順治四年,江南滸墅關有個叫丁泉的平民,因為“周環(huán)僅剃少許,留頂甚大”,盡管他“無奸宄之心”,但因為“違同風之化”,還是被“著就彼處斬”,連帶著縣官、家長、鄰里也受了牽累。周星馳演的《武狀元蘇乞兒》,蘇乞兒披頭散發(fā),天理教教主趙無極以他沒辮子責難他,蘇乞兒從頭發(fā)中挑出一條小辮,就那樣敷衍過去了,實際上剃發(fā)和留辮是一體的,不可能蒙混過關。好在趙無極自己的發(fā)型也不合規(guī)矩,大哥不用說二哥啦。
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忍了鼠尾巴一百多年的中國人對辮子做些改良,頭頂留的頭發(fā)有了一巴掌大,辮子也粗了許多。那時期外國人大量來華,對這種發(fā)型親切地稱為“豬尾巴”,甚至成為外國人對中國男人的主要印象——唉,非要分辨鼠尾巴和豬尾巴哪個好看,實在是超出了我的能力。
到了清朝晚期——就是蘇乞兒生活的時代——發(fā)型又有變化,留的頭發(fā)更多了,男人們都以拖一根又粗又長的大辮子為榮,很多人形容為“牛尾巴”,如同一般“辮子戲”中表現的那樣。到那時候,經過兩三百年的熏陶,不管外國人怎么嘲笑,我們已經以辮子為美了,不讓留還不高興。我們太原有位鄉(xiāng)紳,滿清滅亡后,因為辮子被革命黨剪了,自己在日記里寫:“上年五月被賊剪發(fā)半截,恨賊為亂難當,莫能寢其皮而食其肉,為此生之大憾?!倍斞赶壬鷮懙摹讹L波》,七斤因為有人要剪辮子,嚇得連城都不敢進了。
滿清三百年,關于辮子的大略就是這樣。我之所以要說,倒也不是要挑人家辮子戲的刺,只是給大家還原一段史實。影視劇真要按史實拍,我也不樂意看——腦補一下,《康熙微服私訪記》《戲說乾隆》,兩位萬歲爺英明神武風流倜儻,或顧盼自雄之時,或泡妞掠美之際,一位鼠尾巴晃,一位豬尾巴搖,即使符合歷史了,可我擔心觀眾笑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