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么多年包青天 我們都被“黑臉”騙了
包拯,在影視作品和戲劇形象中都以“黑臉”示于人前,但究其歷史,包拯很可能是個“白面書生”。在戲曲演繹、民間傳說中,世人傳頌的主要故事,是包拯任開封府尹時的為官之道,即他怒斬貪官、為民除暴、愛民如子;另有說其身世坎坷、相貌丑陋,是個剛直不阿的“黑臉包青天”。
可事實上,歷史上的包拯不但相貌不黑不丑,身世也并非窮苦崎嶇??戳诉@么多年電視,還真真是把我們給騙了!
怎么證明包拯是“白臉”
宋代史書,均沒有包公黑臉的片言只語記載,說明包拯的臉面并不黑,安徽合肥包公祠里供奉的包公像,是一個白面長須的清秀書生,從故宮南熏殿藏畫中的包拯畫像來看,包拯的形象也是比較端莊清俊的。儀表堂堂,下垂大耳,顯得非常和善可親。皮膚比較白凈,并非是戲曲影視中黑臉的形象。所以,史籍上也稱其“面目清秀,白臉長須”。安徽合肥市包湖邊現(xiàn)存一座包公祠,祠內(nèi)立有刻著包拯肖像的古石碑,圖刻細膩。碑上的人物完全不是戲臺上五大三粗的模樣,而是手執(zhí)笏板,清瘦矍鑠,一介白凈老生形象。
黑臉都是假的,月牙更是杜撰了。
力盡孝道、為官清廉是真
包拯的孝道是真的,包拯歷經(jīng)科考,不負家族期望,中了進士甲科,被任命為大理評事、建昌縣知縣,但當時,包拯感念父母都年事已高,自己又是家中獨子,便索性辭官在家,贍養(yǎng)父母,這一陪,就是近十年。直到父母都去世后,他才正式開始了自己的宦海生涯。
在安徽合肥曾發(fā)現(xiàn)一塊包拯為父親包令儀立的神道碑。碑上陰刻篆書“宋故贈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十二字。這既是包拯留下的珍貴文物,又是他力盡孝道的見證。
包拯曾任職知諫院,對橫行不法的權臣屢次抨擊,而且對時政的許多方面提出了革新建議。后任開封府尹,也查辦過一些為民平冤的案子,一度贏得美名。
可以說,包拯是一個好官,也是一個清官。
藝術形象讓包拯變“黑臉”
再來說“黑臉”的事情,這不難理解,京劇的臉譜是中國傳統(tǒng)戲劇里男演員臉部的彩色化妝,其中黑色代表性格嚴肅,不茍言笑,再加上民間流產(chǎn)的“天下一等一的忠臣和能臣”之說,“御賜三口鍘刀,可先斬后奏”,自然在戲劇中變成黑臉了。
包拯父親包令儀是太平興國八年進士,死后追贈刑部侍郎,家里就算不是大富大貴,至少也不會窮。出身苦寒,成長磨難那些也都是“套路”。
歷史上沒有王朝馬漢,沒有南俠展昭,沒有足智多謀的公孫先生,沒有三口鍘刀,也沒有殺妻滅子的陳駙馬。這都是小說的杜撰,都是經(jīng)過藝術加上的影視故事。
包拯究竟如何已經(jīng)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作為剛直不阿、執(zhí)法如山的影視形象,一直鞭策著歷朝歷代的有志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