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周馥被李鴻章賞識竟然只是因為字好
咸豐十一年(1861)十月,兩江總督欽差大臣曾國藩駐節(jié)安慶,據上游地形之便,謀劃剿滅發(fā)逆之大計。曾國藩是古人之風,為收集思廣益之效,在大營門外放了一個木匭,也就是人民來信意見箱,鼓勵軍民投書,參政議政。
一天,曾大帥突然看到一封人民來信,談及平滅太平軍的種種策略,問題講得很有邏輯,辦法也多數符合實際。曾國藩對這份意見書非常賞識,贊嘆道:“今之祖生!”
曾國藩所言的祖生是指東晉率家兵北伐,中流擊水的祖逖。曾國藩并不是第一次拿祖逖來夸人了,日后的淮軍大將、一代名臣張樹聲給李鴻章寫信被曾氏看到,也被曾大帥夸為“當今祖生”。
看來,曾國藩巴不得人人當祖逖,為國家分憂呢!
中流擊水的祖逖
此時,李鴻章還是在曾國藩幕府混飯吃,尚未獨當一面。心有天下的李鴻章很早就開始謀劃搭建自己的班底,畢竟梟雄不能一輩子做幕僚,何況曾國藩也希望他能飛出去。
尚是幕僚的李鴻章也看到了這封信,他對信的內容自然也很贊同,但更欣賞的是信上的文字,甚是工整俊美。李鴻章料定,寫字如此工整之人,必是文案高手,也必定是行政事務的行家。
李鴻章多方查訪,才知道這封意見書是別人代筆,而代筆者名字叫周馥。
周馥是安徽建德人,也就是今天的東至縣,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洪天王在廣西振臂一呼的時候,周馥只有15歲。太平軍打到安徽的時候,未滿20歲的周馥還沒有完成私塾的學業(yè),就跟著家人在建德和彭澤兩地來回奔波,忙于逃命。
在流亡的歲月里,生存能力很強的周馥擺過卦攤、販過茶葉、代人寫信和訟狀等。正是因為有流亡的社會體驗和替人代筆的文字歷練,才有了周馥那封見識與書法同樣出彩的意見書,才使得他受到曾國藩和李鴻章的賞識。
李鴻章設法將周馥請到身邊,分薪水資以給之,也就是從自己的薪水里分一部分給周馥。尚未自立門戶的李鴻章看到周馥這種人才,不惜用自己的薪水來籠絡,足見豪杰本色。
同治元年(1862),李鴻章受命組建淮軍,周馥隨李氏前往上海、蘇南一帶,開始了他的幕僚生涯。事實證明,曾國藩和李鴻章的眼光都沒有錯。
李鴻章入滬之后,很快被任命為江蘇巡撫。李鴻章帶領淮軍征戰(zhàn)蘇南之際,周馥隨軍出征,擔任文案工作。
同治二年(1863),因淮軍屢戰(zhàn)屢捷,朝廷令李鴻章保奏各營將士。李鴻章乘便將周馥列入保奏名單,遂得以從九品留江蘇補用,雖然只是候補,而且是九品,但這畢竟是白丁周馥第一次進入公務員序列。
同治三年(1864)六月,湘軍攻克南京。李鴻章以江蘇巡撫入場監(jiān)臨鄉(xiāng)試,周馥隨李鴻章赴南京應試,可惜未能考中。
雖然科場失利,但是畢竟有軍功,又有李鴻章這棵大樹,周馥 的仕途注定順利。不久,周馥被保舉為縣丞,相當于常務副縣長。
第二年,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后,又保薦周馥“以直隸州知州留于江蘇補用”,這就是候補六品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