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佛濟公明明就是個和尚 但是為何偏偏酷愛酒與肉?
"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quot;這樣熟悉的歌詞,說的是活佛濟公的傳奇故事,濟公是一個才華橫溢、樂善好施、深知民間疾苦能懲處為富不仁之人的羅漢。濟公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一身破破爛爛,他破帽破鞋垢衲衣,貌似瘋顛,卻不受戒律約束,喜好酒肉,舉止似癡若狂。而其實濟公是活佛,是救濟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學問淵博的高僧,濟公好打抱不平,息人之凈,救人之命,能扶危濟困,除暴安良,在人們心目中留下了獨特而美好的印象。那么,濟公為何整天瘋瘋癲癲,不受戒律約束,酷愛酒肉?這問題值得深思,這與濟公的身世有關,與性格有關,與時代有關。
其一:濟公有佛緣,有救世濟民的佛心,卻沒能照料好父母,變成濟顛。
濟公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生于南宋紹興十八年,原名李修緣,法名道濟,浙江臺州人,是當時天臺臨??ざ嘉纠钗牡?,遠房子孫,他的高祖李遵瑁是宋太宗駙馬、鎮(zhèn)國軍節(jié)度使。李家世代信佛,濟公的父親李茂春和母親王氏住在天臺山北門外永寧村,李茂春年近四旬,因為虔誠拜佛才得此子。濟公出生后,國清寺住持為他取名李修緣,從此與佛門結下深厚的佛緣。濟公出生家境雖很富有,卻沒染上執(zhí)垮子弟的劣習,少年時就讀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釋道二教的熏染,最后投奔靈隱寺。
只是,由于濟公癡迷在修佛中,導致父母雙亡,家財被管家所占,原配妻子又變得癡呆,濟公內心深處感嘆命運的不公,精神受到刺激后變得恍恍惚惚,于是一生怡然飄逸,喜歡云游四方,卻又常常衣衫不整,寢食不定,不慕權勢卻有與惡勢力對抗的心志。濟公出家后,一反常態(tài),言行叵測,難耐坐禪,不喜念經,嗜好酒肉,衣衫襤褸,浮沉市井,狀類瘋狂,被認為是不正常的人,所以有僧人向方丈告狀,誰知,方丈慧遠一邊口宣:"法律之設原為常人,豈可一概而施!"慧遠方丈是有遠見的,《西域志》載:"天臺山石梁橋古方廣寺,五百羅漢之所住持,其靈異事跡往往稱著。"而濟公誕生時正好碰上國清寺羅漢堂第十七尊羅漢突然傾倒,于是人們便把濟公說成是羅漢投胎,當時受苦受累的人民真的期望著救星和英雄的出現,于是濟公便是高僧,成了"活佛",深受人們的喜愛。
其二:濟公外俗內仁,貌似瘋顛,卻不同凡響。
濟公能樂善好施,行善積德,與濟公家族有關,濟公家族有三個特點:一是世代仕官,且為將門,二是為官清正,政績卓著,三是歷代積善信佛,濟公之父李茂春,目擊朝廷腐敗,棄官隱居經商,念佛,為人淳樸厚道,樂善好施。別看濟公整天瘋瘋癲癲,其實自童年起就有一顆扶危救困的俠義心腸,其中如"小濟公芥菜葉潑水救凈寺"、"棒打壽聯"、"赭溪救童"等等都廣為流傳。濟公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卻是一位行善積德的得道高僧,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他懂醫(yī)術,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難雜癥,他也曾經帶著自己撰寫的化緣疏,外出募化,修復被火燒毀的寺院,他經常游方市井,拯危濟困,救死扶弱,彰善懲惡。
"一身破爛行天下,除惡懲奸辯是非。"所以,在人們看來,"濟顛"的"濟"字也包含著扶危濟困的意思。這就是濟公,一種脫俗的形象,一個思想境界和道德修行都超脫于常人的高僧,濟公一身破破爛爛,與那些衣著華貴卻藏污納垢的封建社會虛偽小人是一種鮮明的對比,一身銅臭背后卻存在骯臟和無恥,濟公光明磊落,笑對人生。是啊,那些所謂的戒律和道德在封建時代是卑鄙的,只有濟公,想笑就笑,想喝酒就喝酒,想吃肉就吃肉,多么的自由自在,多么的真實。這種真實的善良是人們所期盼的,也是濟公具備民間游俠的色彩的真實寫照,從而使?jié)煌岔?,在佛門眾弟子中獨樹一幟,是超脫于常人評判標準的最高境界!
其三:濟公身上破破爛爛,實際上卻是學問淵博的得道高僧。
濟公被列為禪宗第五十祖,外貌穿著破破爛爛,從外表看,這位號稱"湖隱"、"方圓叟"的窮和尚,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好像是乞丐又像是流氓,非僧非道,身上幾乎沒有一處可以看出完整的地方,實際上的濟公卻是一位學問淵博的楊歧派第六世得道高僧。濟公擅詩善文,出語詼諧,往往出乎人的意料之外。臺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對濟公的四首《西湖》絕句尤為贊賞,說"若以詩境而論詩格,他與宋代四大家的范成大、陸放翁相較,并無遜色。"如以禪學的境界論詩,則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濟公在慧遠圓寂之后,被逼轉到凈慈寺,先是替人念經兼做火化工,后來升了書記僧,卻依然出入歌樓酒肆,游山玩水。他寫詩自述:"削發(fā)披緇已有年,唯同詩酒是因緣。坐看彌勒空中戲,日向毗盧頂上眠。撒手須能欺十圣,低頭端不讓三賢。茫茫宇宙無人識,只道顛僧繞市籬。"真的是活脫脫的一幅"游戲人間"的自畫像,這就是濟公,貌似顛瘋,卻常以超脫的佛法感悟,加上道學深得,善走圍棋,喜斗蟋蟀,于山清水秀中自得其樂,游履所至,揮毫題墨,文詞雋永。
"佛祖留下詩一首,我人修心他修口,他人修口不修心,唯我修心不修口。"這首詩是濟公的真實寫照,濟公給人的印象是:外表破破爛爛,不守戒律,喜好酒肉。卻也隱含著一個人生哲理:某些人外貌華貴,口中吃齋念佛,嘴甜背后卻帶著一把刀,且是不學無術,作惡多端。濟公光明磊落,坦坦蕩蕩,與佛有緣,能揚善除惡,救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又學識淵博,擅長詩文,才華橫溢,這總比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好得多!正是因為濟公有這種超脫的思想境界,所以才會酷愛酒肉,常用一句"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坐"勉勵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