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野史秘聞 > 正文

國民黨史上的懸案 廖仲愷為何遇害 刺客是誰

2016-07-24 20:41:10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廖仲愷是怎么死的?1925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后,國民黨內(nèi)各派系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其中,黨內(nèi)“左右派”之爭尤烈,右派對廖仲愷的不滿

廖仲愷是怎么死的?1925年7月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后,國民黨內(nèi)各派系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其中,黨內(nèi)“左右派”之爭尤烈,右派對廖仲愷的不滿與日俱增。最終,仇恨左派的“陰謀家們”,在舉行了多次秘密會議之后,于1925年8月20日在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前將廖仲愷刺殺?!傲伟浮辈粌H是一場悲劇,更是國民黨歷史上一樁懸而未決的疑案。

廖仲愷的危機

“廖案”發(fā)生前夕,廣州正處于多事之秋。孫中山逝世后,國民黨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統(tǒng)一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廖仲愷不僅身處時代的風口浪尖,更深陷派系紛爭的漩渦之中。他因何被刺殺?社會輿論普遍猜測:

一是“反共產(chǎn)”勢力所為。在國民黨內(nèi),廖仲愷“容共”態(tài)度鮮明,他甚至公開批評那些反對“容共”的老黨員名為老革命,實為反革命。孫中山逝世后,國民黨內(nèi)反對共產(chǎn)黨人的呼聲愈來愈大,一時甚囂塵上。因此,輿論普遍認為“廖案”是“反共產(chǎn)”勢力暗中制造的。

二是反對汪派掌權者所為。孫中山逝世后,圍繞著國民黨最高權力的第一輪角逐,是在胡漢民、汪精衛(wèi)兩人之間展開的。1925年7月,經(jīng)過驅(qū)逐滇桂軍閥劉(震寰)、楊(希閔)以及一番臺上、臺下的較量后,廣州國民政府宣告成立,由汪出任政府主席兼軍事委員會主席,成為國民黨內(nèi)的一號人物。當時廖仲愷采取“擁汪”立場,在以汪代胡的過程中,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然而,驅(qū)逐滇桂軍閥和改組政府牽涉廣泛,并對大局產(chǎn)生了震撼性影響。汪派排胡出局易,而排除胡的政治影響難。因此,汪不免身陷危局,包括廖在內(nèi),都成為滇桂軍閥及擁胡派勢力之眾矢之的。

廖仲愷

三是敵視、破壞工農(nóng)運動的勢力所為。1925年6月爆發(fā)的省港大罷工,是中共廣東區(qū)委發(fā)動、并得到廣州國民政府支持的反帝愛國運動。廖仲愷實際參與了對省港罷工的策劃和指導,他不但以黨政高官的身份對罷工給予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甚至公開出任省港罷工委員會的顧問。而后,省港罷工遭到港英等多種勢力的反對與抵制,身為罷工之“堅強后盾”,廖無異于將自己置于罷工的反對者、破壞者的刀刃之上。

可見當時的廖仲愷,確已卷入漩渦中心,處于高危地帶。柳亞子1935年6月所撰廖仲愷紀念碑的“碑文”,稱廖“以一身而系革命前途之安?!保媸乔∪缙浞?。上述任何一種理由,都可能使廖招致殺身之禍。唯是之故,“廖案”從一開始就被社會輿論認為是一宗在廣州政局十分動蕩的時段發(fā)生的、與政海波瀾的起伏密切相關的政治謀殺案,是有道理的。

廖仲愷被刺后在病榻上

胡漢民兄弟的嫌疑

“廖案”發(fā)生后,身為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的胡漢民,一開始就被認為是涉嫌人物。有反廖言論的胡毅生很快被鎖定為重要追查目標,這條線索隨即追到胡漢民的頭上。胡漢民于是更被牽進案中,被懷疑是刺廖的主謀。汪精衛(wèi)妻陳璧君回憶說:“全市嘩然,謂殺廖君者,必為胡漢民。”在“廖案”的涉嫌者中,胡氏兄弟首當其沖。

那么,胡氏兄弟與“廖案”的關系,到底怎么樣呢?

胡毅生之涉嫌“廖案”,是因為他有反廖言論。作為自我辯解,胡毅生自陳公開罵廖不等于陰謀刺廖。胡毅生潛逃后曾致書汪精衛(wèi),辯稱其反廖言論是在公開場合說的,“然一面公然罵廖,一面秘密殺廖,同人雖愚,寧至于此!”

但到了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1926年1月)時,胡毅生似乎淡出了辦案者的視線。陳公博在那次大會上曾應代表要求,以“廖案”特別法庭檢察委員的身份,作“關于廖案檢察經(jīng)過”的報告,陳對胡毅生的定性,僅僅是“無聊政客”四個字。他當時公布了一份“廖案人犯”的名單,無論是在“主要的”還是“間接關系”的部分,都剔除了胡毅生之名。

稍后,“廖案”檢察委員會《關于廖案之公判請求書》和陳公博在特別法庭上的“論告”詞,也都沒有提到胡毅生。眾所周知,國民黨“二大”是查辦“廖案”呼聲最高的時候,胡毅生在這時以及稍后特別法庭的審訊中,悄然消失于辦案者的視線之外,應當不是偶然的。

胡漢民

這里需要說到,在“廖案”發(fā)生將近一個月(9月15日)后,汪精衛(wèi)在國民黨中央常會上,公開為胡漢民辯解,說胡對此案“毫不知情”,“何能代為負責”?為胡將來復出作了保留。到國民黨“二大”時,不過幾個月時間,因西山會議派的出現(xiàn),胡的政治地位便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從一位因涉嫌“廖案”而被放逐海外者,變成了汪、蔣的“統(tǒng)戰(zhàn)對象”。在缺席的情況下,胡在國民黨“二大”上高票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委員,并增進中央常委。這是因為汪、蔣需要爭取胡漢民共同對付西山會議派的緣故。這一點,應當就是胡毅生之所以被“廖案”特別法庭的檢察官、審判官“忽略”的原因所在。從此,不僅胡漢民在國民黨內(nèi)的“領袖”地位沒有改變,而且事過境遷,胡毅生還當上了國民政府委員、“國大”代表和“總統(tǒng)府”顧問。看起來,胡氏兄弟涉嫌“廖案”的那筆歷史舊賬,在國民黨人那里,已經(jīng)忘得差不多了。

雖然胡氏兄弟因為上述的政治形勢而脫身,但歷史的謎團不會就此煙消云散。1926年2月,鮑羅廷在北京向蘇聯(lián)使團談及“廖案”時說到:當有人問胡漢民“是否該干掉廖仲愷”時,“他的回答是沉默不語”。陳公博1939年所撰《苦笑錄》一書,提到“廖案”發(fā)生前,一名叫李天德的鐵血團成員問胡漢民:“外間有人說先生要殺廖仲愷,是不是?”當時“胡先生不答”。身為“廖案”檢察官的陳公博,雖然在法庭上“忽略”了胡氏兄弟,但事過之后,他所提供的這段材料,卻與鮑羅廷當年對蘇聯(lián)使團所述,何其相似乃爾﹗鮑、陳均據(jù)而認為胡漢民是刺廖的“默許”者。陳公博還明白地說:“自然不是胡先生當面指使兇手,但團體里醞釀暗殺廖先生,而胡先生不加制止,這是事實?!?/p>

故胡氏兄弟與“廖案”的關系至今仍未大白于天下。說到“廖案”,人們總還會想到他們兄弟倆。他們的“歷史問題”,還在那里擱著。

蘇聯(lián)顧問介入“廖案”緝兇

自革命實踐幾度嚴重受挫之后,孫中山深切地認識到“振興國民黨以振興中國”之必要。他贊成“容共”,在一定程度上也多少含有想要借助于俄國革命的經(jīng)驗,振興國民黨的意圖。1923年5月,共產(chǎn)國際派遣鮑羅廷到中國協(xié)助孫中山改組國民黨,不久即被孫聘為國民黨組織訓練員,參與起草國民黨黨綱、黨章及組織法等工作。1925年7月,鮑羅廷更是憑借高等顧問的身份,正式進入廣州國民政府的決策核心。

面對“廖案”這一突如其來的重大變故,鮑羅廷作出兩個判斷:其一,他認為廣州國民政府成立后的國內(nèi)外狀況和蘇聯(lián)剛成立不久的情況極為相似,因此,可以將蘇聯(lián)的經(jīng)驗最大限度地在中國發(fā)揮作用;其二,“現(xiàn)在孫文不在了,廖仲愷逝世,胡漢民無實權,汪精衛(wèi)不得力,蔣介石因為沒有經(jīng)驗經(jīng)不起考驗,于是鮑羅廷下了決心,要使廣州的革命事業(yè)受他直接而公開的指導”。(三石善吉《廖案與鮑羅廷的戰(zhàn)略》)基于此,鮑羅廷決定分兩個階段將國民政府內(nèi)部的右派、反革命分子一網(wǎng)打盡。從某種意義上說,“廖案”恰好給予鮑氏一個絕好的機會。

其策略的第一階段是將蘇聯(lián)的經(jīng)驗最大限度地在中國發(fā)揮作用,亦即提議由汪精衛(wèi)、許崇智、蔣介石三人組織特別委員會,主持緝兇事宜,并“授以政治、軍事及警察一切全權應付時局”(《政治委員會臨時會議記錄》1925年8月20日)。然而,所謂的特別委員會是一個什么樣的組織呢?簡而言之,便是蘇聯(lián)H·K·(CheKa,中譯名為“契卡”)的中國版。“契卡”的正式名稱是“全俄肅清反革命、投機及怠工行為人民委員會議會的特別委員會”,后改稱蘇聯(lián)國家政治保衛(wèi)局。鮑羅廷希望將特別委員會打造成“革命之劍”,以此來捍衛(wèi)新生的廣州國民政府。

鮑羅廷

其策略的第二個階段便是提議在“廖案”的真相尚未查明的情況下,立即按名單逮捕反對“容共”政策的右派政客。對此,鄒魯回憶說:“特別委員會看了這名單,就問鮑羅廷說,毫無證據(jù),怎么拿辦。他竟說,政治上只問政見不同,不問證據(jù)有沒有。幸蔣先生和許崇智竭力反對,我和胡(漢民)、鄧(澤如)、謝(持)諸先生,才能夠免膏虎口?!钡詈?,特別委員會還是判定胡漢民雖不負法律上的責任,卻負有政治上的責任,責令其赴蘇聯(lián)“考察”,實為政治流放。

綜上所述,在鮑羅廷的積極干預下,“廖案”不僅成為其反擊右派的口實,更奠定了此后汪精衛(wèi)主黨、蔣介石領軍的權力架構。

廖仲愷是中國國民黨的左派領袖,他和孫中山的相繼去世,使得國民黨告別了相對穩(wěn)定的“孫中山時代”,走進了充滿變數(shù)的一段時期。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