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情感 > 離婚視角 > 正文

為什么總是等待愛人離開才珍惜

2017-07-08 08:00:49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對于愛情,你是否覺得擁有的時候不知道珍惜,等到真正失去的時候,你才會覺得需要好好的去把握?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呢?

短缺原理

請大家比較兩種廣告語:“戒煙可以讓你多活5年”,“吸煙將折壽5年”,哪種會更有效?

似乎后者給我們的沖擊力更強。而我們在生活中常常會看到類似的標語“最后三天”、“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絕版”、“限量版”等等等等,似乎標定了 擁有的最后期限(無論是時間、空間還是數量上),就能給大眾以緊迫感,激發(fā)大眾的購買欲望,而事實的確如此。這些都是短缺原理在作祟。

短缺原理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失去已經獲得的自由是我們深惡痛絕的。每當人們的自由選擇受到限制或威脅時,維護這種自由的愿望就會使我們對這種自由(以及與之相關的商品和服務)產生更加強烈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短缺原理運用的關鍵就是:對象不是一直短缺,而是由充足變成短缺。而這種短缺又往往會帶來競爭,這也愈發(fā)加深了得到TA的欲望。商業(yè)上屢試不爽的手段,人們樂得一次又一次地中招。反觀戀愛關系,何嘗沒有短缺的存在?當意識到即將不能擁有的時候,人們便會產生焦慮,強烈地想要維護現(xiàn)狀,維護擁有的自由。而離去也時常意味著對方心另有所屬,想象TA與一個不是我的人耳鬢廝磨,也實在太煎熬。于是,我們會意識到對方的存在,才開始嘗試去修補這一段關系。

損失厭惡

這也源于人的損失厭惡。科學家曾經進行過一個有趣的實驗:給大學中某班一半的學生一個普通的咖啡杯,然后要求他們將自己的杯子賣給剩下一半沒有得到杯子的學生。在買賣發(fā)生前研究人員詢問所有學生:多少價格條件下,愿意買入/賣出這個杯子。按照常理來說,杯子的價值是不會變的,買賣雙方的價格應該接近。但是結果發(fā)現(xiàn),杯子的擁有者可以接受的賣出價格是想買學生愿出價格的兩倍。關于賭博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當贏得的金額是輸掉金額的兩倍左右及更多時,人們才愿意參與進來。似乎贏得2倍以及更多金額的幸福才能抵消失去錢財的傷痛。從這些實驗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人對物品的價值其實并沒有一個固定的認識,當人們不得不放棄它的時候,其難過程度要高于他們得到該物品的高興程度。這在行為經濟學中被稱為“損失厭惡”,即同量的損失所帶來的負效用是同量受益正效用的2倍。這也難怪,當我們即將失去某件物品或者某個人時,心理所帶來的傷痛遠遠大于失去的快樂,擁有的快樂深深淹沒在失去的苦痛中,于是我們領悟,自己不能失去TA,TA對自己如此重要,是TA帶給自己快樂,也是TA的離去讓自己痛苦,于是開始想方設法地留下TA,好好珍惜TA。

與對關系的認知有關

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不自覺地給對象貼標簽和分類,比如“親密的人”、“外人”等。面對不同類型的人我們會有不同的行為。越是親密的人,我們越會將他們納入“自我”中。常常會看到這樣的說法:我們對外人總是彬彬有禮,而對最親近的人卻常發(fā)脾氣。這因為人們抱定這樣的觀念:你已經都是“我自己”了,怎么會有人去自己介懷自己的情緒呢?潛意識里面,“我”是不會罵自己,不會傷害自己的。被納入“自我”層面的那個人是永恒存在的,永遠不會拋棄自己,離開自己,TA的存在像呼吸一樣自然??上в矌诺姆疵媸牵何視A像空氣一樣忽略,不知珍惜。而如果要分手了,那戀人便要從“自我”的范疇移動到“與自己無關的外人”范疇中,這個角色的變換本身便會引起人們的注意。就像是將自我的一部分活生生割離出來,這對任何人來說都會引起不適,除非TA未曾進入自己的內心。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