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第二座寺廟是什么寺廟?寺廟是佛教建筑之一,漢傳佛教的寺廟均是中式建筑風格,藏傳佛教的寺廟以中式建筑風格為主。中國寺廟建筑則恰好相反,它有意將內(nèi)外空間模糊化,講究室內(nèi)室外空間的相互轉化。下面就跟360常識網(wǎng)一起具體看看中國歷史上第二座寺廟等相關內(nèi)容。
中國歷史上第二座寺廟
顯通寺,又稱大顯通寺、大孚靈鷲寺、花園寺、大華嚴寺、大吉祥顯通寺、大護國圣光永明寺、永明寺,位于山西五臺山中心區(qū)的臺懷鎮(zhèn)北側。顯通寺是五臺山第一大寺,始建于漢明帝永平年間,初名大孚靈鷲寺,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改名為大顯通寺,它是中國最早的佛寺之一。
顯通寺現(xiàn)存建筑為清代規(guī)模,寺宇占地約8萬平方米,各種建筑400余間,且大多為明、清時期的建筑。殿堂、廂房布局嚴整,中軸線分明,配殿左右對稱,中軸線上排列著水陸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和后高殿等7座殿宇。銅殿鑄于明萬歷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共用銅10萬斤,是中國國內(nèi)保存最好的銅殿之一。1982年,國務院將顯通寺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寺廟歷史
顯通寺始建于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年-公元75年),相傳白馬寺建成以后,兩位天竺高僧邇?nèi)~摩騰、竺法蘭從洛陽來到五臺山,建起了這座寺院,取名大孚靈鷺寺,世稱“中國第二古寺”,它與洛陽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的寺廟之一;
北魏時擴建,稱花園寺;
唐太宗時重建,易名大華嚴寺;
明太祖時重修,賜額“大顯通寺”;明成祖賜名“大吉祥顯通寺”,明神宗再賜“大護國圣光永明寺”,簡稱永明寺;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為大顯通寺;
1954年修繕左右配殿;
1956~1957年翻修無量殿;
1973年,忻州市市政府投資維修顯通寺;
1974~1977年翻修西禪院;
1976年,辟為忻州市博物館館址;
1979年修繕藏經(jīng)殿;
1982年鋪墁庭院,修繕東方丈院;
1984年修繕夢樓糧倉;
2003-2004年9月,再次改擴建工程完工,新建的大雄寶殿建筑面積達999平方米
1982年,國務院將顯通寺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并入五臺山古建筑群。
建筑布局
在全寺中軸線上,寺前銅塔聳立,七重殿宇布從南到北,依次為觀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寶殿、無量殿、千缽文殊殿、銅殿、藏經(jīng)樓,此外,還有鐘樓、僧舍和各種配殿。
顯通寺的大雄寶殿為舉行佛事活動主要場所,是顯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殿內(nèi)供著三尊佛像:中是釋迦牟尼佛,西是阿彌陀佛,東是藥師佛;兩旁有十八羅漢像背后有觀音、文殊、普賢三尊菩薩像。觀音殿殿內(nèi),中間供著觀音菩薩像,左右供著文殊和普賢菩薩像。大文殊殿,是顯通寺的第二重大殿。大文殊殿內(nèi),供著七尊文殊菩薩像:正中的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從左至右,依次為西臺獅子文殊,南臺智慧文殊,中臺孺者文殊,北臺無垢文殊,東臺聰明文殊;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文殊像前有護法神韋馱像,兩側有十八羅漢像。
寺內(nèi)建筑
銅殿高8.3米,寬4.7米,深4.5米,用銅10萬斤鑄成的。殿建平面見方,寬9尺,深8尺,高丈余,外觀兩層,內(nèi)為一室,四角四柱,柱礎似鼓。殿內(nèi)上層四面6扇門,下面四面八扇門,殿內(nèi)四壁上有小佛萬尊,金光閃閃,灼灼照人。殿內(nèi)四壁鑄滿了佛像,號稱萬佛;殿中央供奉著高3尺的銅佛。
銅殿是在明代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萬歷皇帝母親李太后之師妙峰和尚,集全國13省市布施,先后鑄成三座銅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寶華山,一置五臺山。三個銅殿均在湖北省荊州澆鑄,運至現(xiàn)場組裝,如今僅存五臺山這一座了。銅殿方形,外觀重檐兩層,高約5米,四周隔扇上欞花圖案和壺門花鳥裝飾。
內(nèi)壁四面鑄滿小佛萬尊,中央臺上端坐一尊大佛,故稱“萬佛如來”,殿前原有同期鑄造銅塔五座,按東西南北中方位布置,象征五座臺頂,可惜在日本侵華期間,被日本侵略者盜走了三座,僅東西兩座原塔尚存。塔有13層,高8米,塔身滿鑄佛像圖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鑄一尊力士,手托,肩扛或頭頂塔身。兩塔下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銅廟,內(nèi)坐小指大的土地像。后又以鐵補鑄三座塔立于原處。銅殿、銅塔皆飾以金箔。
藏經(jīng)殿
銅殿兩旁又各有一座潔白小巧的重檐磚殿。最高層的藏經(jīng)殿,俗稱后殿,原放藏經(jīng),已辟為文物陳列室。其中手工藝品有北魏孝文帝時黃金鎮(zhèn)風印和銅鑄旃檀佛,南北朝的石雕觀音和脅侍瑪薩,清代燒制的濟公和尚瓷像、蘇武牧羊花瓶、木雕善財童子和觀音,銅鑄劉海戲金蟾和四十八臂觀音,以及水晶塔、銀塔和各色景泰藍供件等。
書畫有北宋開寶年問印刷的雷鋒塔藏經(jīng),元初趙子昂夫婦畫的馬和觀音,明沈周繪的關云長,明丁云鵬在小小的菩提葉上面的十八羅漢等。最尊貴的要數(shù)原奉供五臺碧山寺,顯通寺文物陳列內(nèi)展出的華嚴經(jīng)字塔。字塔長l丈7尺,寬5尺,由白綾和黃綾裱糊而成,上書《華嚴經(jīng)》80卷,計600043字。綾上寫字不算奇,奇的是用一部經(jīng)文正好組成了一幅寶塔圖案。遠望象是綾上用工筆畫的七級高塔,塔身嵌以樓閣佛像,飛檐吊以風鐘,塔邊飾以花卉,十分形象。蓮花的細莖,風鐘的吊繩,佛像的眉毛,都是一行行的小字。華嚴經(jīng)字塔系清康熙年間蘇州三寶弟子許德心用十二年功夫書成。
無量殿
五臺山顯通寺無量殿分上下兩層,明七間暗三間,仿木結構,面寬28.2米,進深16米,高20.3米,重檐歇山頂,磚券而成,三個連續(xù)拱并列,左右山墻成為拱腳,各間之間依靠開拱門聯(lián)系,雕刻精湛,是中國古代磚石建筑藝術的杰作。外檐磚刻斗栱花卉,內(nèi)雕藻井懸空,形似花蓋寶頂,殿內(nèi)供有無量佛。
殿內(nèi)保存的《華嚴經(jīng)》字塔,屬稀世珍寶,塔是由長5.7米、寬1.7米的白綾組成一幅七層寶塔圖像,回欄曲檻,斗栱華檐,白綾上用蠅頭小楷寫《華嚴經(jīng)》八十卷,共有600043字,它是康熙年間蘇州人許德興用十二年的時間寫成的。無量殿正面每層有七個閣洞,閣洞上嵌有磚雕匾額,有的題“普光明殿”,有的題“法菩提場”,有的題“逝多園林”等。
大佛殿
大佛殿重建于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系木結構建筑。大雄寶殿,是舉辦盛大佛事活動的場所。此殿占地一畝二分,高大肅穆。殿內(nèi)正前方的橫梁上,高懸康熙御筆“真如權應”木匾,下面條幅橫懸,兩旁錦幡垂掛。殿臺上,并列主佛三尊,中間是釋迦牟尼佛,東面是藥師佛,西面是阿彌陀佛,殿墻兩側是十八羅漢,均為明、清雕塑。佛前的地面十分寬敞,經(jīng)案上佛燈高照,寶鼎焚香,擺著各色供果,敬有美麗鮮花。東面的經(jīng)案頭,還擺著鼓、磬、鐺、木魚等佛家樂器。不僅本寺僧人在這座殿內(nèi)做早晚功課,每逢大的佛事活動日,由五臺山佛教協(xié)會主持,各寺廟的僧尼都要身披袈裟,匯集到這里舉行禮佛儀式。
大文殊殿
大文殊殿是顯通寺的第二重大殿。重建于1746年(清乾隆11年),系木結構建筑。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各寺廟均以供奉文殊菩薩為主。自然顯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顯通寺的大文殊殿內(nèi),供著七尊文殊菩薩像:正中的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從左至右,依次為西臺獅子文殊,南臺智慧文殊,中臺孺者文殊,北臺無垢文殊,東臺聰明文殊;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護法神韋馱像,兩側有十八羅漢像。大雄寶殿是顯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殿內(nèi)供著三世佛像:中為釋迦牟尼佛,西為阿彌陀佛,東為藥師佛;兩旁有十八羅漢像;背后有觀音、文殊、普賢三尊菩薩像。
寺廟評價
顯通寺是五臺山建立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是五臺山佛教文化的發(fā)源地和發(fā)展中心,其發(fā)展歷史不僅見證了中國佛教發(fā)展的歷程,而且是五臺山佛教文化的縮影,同時也是研究中國北方佛教文化的活標本。寺內(nèi)除文物建筑本體外,還保存有豐富的佛教藝術珍品,蘊藏著極為豐富的佛教文化內(nèi)涵,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
轉載請注明來源:360常識大全網(wǎng) http://redwood-ban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