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脫空虛無聊的方法
空虛無聊是一種心理疾病:國外學者提出“存在神經癥”,以心情平淡合格無動于衷為特征,且不會隨情境的轉移而改變,病癥者主觀上感覺空虛無聊,不理解別人的生活,不能與周圍人在深層次上溝通,生活沒有意義,自身毫無價值,內心沒有真正、深刻的滿足感;我國神經癥專家許又新教授稱之為“無聊神經癥”。暫時無事可做,不是“無聊神經癥”(環(huán)境改變,空虛就會消失),而患“無聊神經癥”的人,在任何時間、何種情境下都會覺得空虛無聊、沒有意思。
如何擺脫空虛和無聊的侵襲呢?
治標先治本——首先,尋找人生的目標。遠離空虛無聊
空虛的本質在于無意義感。從哲學的角度看,一個人的生命與生活是否有意義,主要是指其生活是否有一定的目的——當一個人有了目標和奮斗方向時,人生才是美好的,而一切促成人生目標實現(xiàn)的努力也就有意義。人生的意義在于目的與過程的交互作用——進入大學后,舊的目標已經實現(xiàn),大學生新的目標又沒有建立起來(或者不明確),就很容易進入一種無意義的空虛狀態(tài)。“尋找人生的 目標”并不是一句空話、套話,大學生應該不斷追求和強化自己的階段目標。例如,給自己列一張夢想清單,寫下來(而不是放在頭腦中),然后一項一項盡可能地努力去實現(xiàn)。
其次,調整過高的自我期望。遠離空虛無聊
并不是所有的夢想都能推動我們走向充實,不切實際的夢想帶來的是壓力和不自信,使人變得更加脆弱。不少有空虛感的同學都經歷了一個從“定目標”到“沒有追求”的幻滅過程。為什么?關鍵在于目標“遠大”——目標定下來了,但一直不能做好,為了維護(虛榮的)自尊心,干脆選擇了逃避和放棄,從而進入了沒有的狀態(tài)。例如,“每天要記100個單詞”“我要自學另外兩門專業(yè)的課程”,這些不切實際目標或許能激勵你一兩天,卻對長期堅持沒有益處,恰當?shù)哪繕藨撚喸诒茸约涸谢A稍高一點的位置,所謂“跳一跳,摘果子”。同時,既要有長期的目標,也需要有短期的計劃,注意在生活中經常安排一些具體的、短期的事情去做,讓自己迅速地行動起來(不要去等待合適的時機,每個現(xiàn)在都是最好的時機)。
第三,在挑戰(zhàn)中尋找活力,在創(chuàng)造中感受充實 遠離空虛無聊
人在面臨挑戰(zhàn)和危機的時候,是最容易激發(fā)活力的。人生的意義感來在自于在創(chuàng)造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價值、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許多同學在日復一日的平淡中,看不到可能的危機,日漸變得麻木,近而空虛。一個實驗:將青蛙放在熱水鍋里,遇到強烈刺激,它奮力一蹦,可以跳了出來;放進冷水鍋里,慢慢加熱,它會一直“享受”,直到最終被煮熟。“專業(yè)不好不壞,成績不高不低,日子不緊不慢”——空虛就是一口慢慢加熱的冷水鍋,在不知不覺中置人于死地。
如何跳出來?必須鍛煉自己敏銳感受危機的能力,自覺地給自己一些挑戰(zhàn)性的任務。例如,死記硬背書本沒有意思,可以嘗試寫一篇論文,在創(chuàng)造中學習;每天閑逛沒有意思,可以主動參加一次社會調查,在行動中磨練。
不要抱怨環(huán)境——空虛,還是充實,其實掌握在自我手中。只要愿意,從這一刻開始,你就可以把生活安排得充實起來。我們必須去做一些有益、有價值的事情;不要變成一只“被慢慢煮熟的青蛙”,讓最美麗的青春、大學時代在麻木中消耗怠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