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這樣養(yǎng)生很危險!
冬季這樣養(yǎng)生很危險!
誤區(qū)一:熱水洗臉
冬季,人的面部在冷空氣刺激下,汗腺、毛細血管均呈收縮狀態(tài)。當遇上熱水時則迅速擴張,但熱量散發(fā)后,又恢復低溫時的狀態(tài)。毛細血管如此一張一縮,反反復復,人的面部就很容易產(chǎn)生皺紋。
誤區(qū)二:穿衣過厚
冬季到來,我們御寒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多穿衣服,尤其是中老年人,然而事實證明,穿衣過多過厚,熱量過多,就會使皮膚血管擴張,流向皮膚的血流增多,從而增加了散熱。但是,這樣卻大大降低了機體對外界溫度變化的適應能力。
誤區(qū)三:緊閉門窗
冬季為了保持室內(nèi)溫度,人們往往會選擇關(guān)上門窗睡覺,這樣的確會減少空氣對流,使室內(nèi)溫度上升,但由此帶來的空氣不流通危害更大。因為不潔的空氣中含有大量細菌、病毒、二氧化碳和塵粒,對呼吸道有影響,因而那些閉窗貪睡的人經(jīng)常會患感冒、咳嗽、咽炎等。
誤區(qū)四:蒙頭大睡
總是感覺把頭蒙在被窩里不僅暖和,而且睡起來特別香,然而事實上隨著人睡眠時間的增加,被窩里的氧氣會越來越少,二氧化碳和不潔氣體卻越積越多,所以往往會有蒙頭大睡的人醒后會感到昏昏沉沉、疲乏無力。
誤區(qū)五:烤手取暖
冬天手腳長期暴露在外,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此時,如果馬上用火烘烤會使血管麻痹、失去收縮力,出現(xiàn)動脈瘀血、毛細血管擴張、滲透好增強,局部好瘀血。輕的形成凍瘡,重的造成組織壞死。所以,冰凍的手腳只能輕輕揉擦,使其慢慢恢復正常溫度。
誤區(qū)六:飲酒御寒
飲酒后的確會有渾身發(fā)熱的感覺,這是酒精促使人體散發(fā)原有熱能的結(jié)果。然而酒勁過后,因大量熱能散出體外,反而會使人渾身起雞皮疙瘩,導致酒后寒。
誤區(qū)七:不渴不喝水
冬季出汗較少,體內(nèi)能量大多數(shù)消耗在保存體溫上,于是跟夏季相比,冬季一般不會出現(xiàn)口渴的情況,因此,為了減少跑廁所的麻煩,多數(shù)人在冬季的時候會相對較少體內(nèi)的進水量。
秋冬季如何養(yǎng)生?
1、穿衣注意保暖
有些人比較粗心,天冷了沒有及時添加衣服;有的人為了漂亮,本來穿得就少,還不扣外套。一早一晚天冷風大的時候,腹部很容易受寒。尤其是脾胃虛寒的女性,一旦遇到天冷,就會肚子疼、拉肚子,這是胃腸道的一種自然反應,最好最省事的辦法就是多穿點,尤其是把腰腹部包得嚴實點。
選擇冬裝的首要標準就是保暖。在眾多的衣料中,羊毛、氯綸、腈綸、蠶絲、醋脂粘膠棉保暖性最高,而錦綸、丙綸、滌綸的導熱性較高,不太適合用于御寒。衣料中所含的空氣越多,保暖性就越好。厚的羊毛織物和蠶絲含空氣量大,保暖性就好。尤其是羊毛織物的氣孔不是直通的,因此,保暖性更佳。
2、養(yǎng)陰注意多喝水
干燥的秋冬季每天通過皮膚蒸發(fā)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因此補水必不可少。一個成年人每天喝水的最低限度為1500毫升,而在秋天喝2000毫升才能保證肺和呼吸道的潤滑。
雖然為了健康、減肥、美容等推薦每天多多飲水,但是在不口渴的情況下,一次性飲用大量的水,違反生理需求,就會造成反效果,水分超越身體必要量,細胞中水分含量上升膨脹,最壞的結(jié)果會引起“水中毒”,危害生命。正確的飲水量要根據(jù)個人每天的日常活動量進行調(diào)節(jié),正常情況下,每天至少飲用1.5~2L水。每次的飲水量控制在1~2杯。
3、飲食注意預防秋燥
多吃一些清潤、溫潤為主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等。還可適當多吃些辛味、酸味、甘潤或具有降肺氣功效的果蔬,特別是白蘿卜、胡蘿卜。秋分養(yǎng)生雖然以多吃“辛酸”果蔬為主,但也不可吃得太飽太撐,以免造成腸胃積滯。值得提醒的是,秋分后寒涼氣氛日漸濃郁,如果本身脾胃不好、經(jīng)常腹瀉的人,水果吃多了容易誘發(fā)或加重疾病。
4、朝喝鹽水晚喝蜜
入秋后會經(jīng)常覺得口渴,光喝白開水,不能抵御秋燥。人體水分,很快會被蒸發(fā)或排泄出體外,所以,應該“朝朝鹽水,晚晚蜜湯”。就是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yǎng)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一舉三得。
鹽有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清晨起床后空腹喝一杯淡鹽水,有利于降火益腎,保持大便通暢,改善腸胃的消化吸收等。蜂蜜有補中、潤燥、止痛、解毒的作用。每天睡覺之前取蜂蜜10~20毫升,用溫開水調(diào)服,不僅可以健脾和胃、補益氣血,還有鎮(zhèn)靜、安神、除煩的作用。此外,鹽水和蜂蜜水還有防止血壓升高的效果。鹽中含有大量的鈉,可能會引起血壓升高,而蜂蜜中鉀含量較高,有助于排出體內(nèi)多余的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