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為何在背上刺字?岳飛背上刺的字是什么?
“岳母刺字”早已成為中華民族的母教典范,同時也是在歌頌岳飛的英雄事跡。但是有人說,岳飛背上刺的那四個字是“盡忠報國”而非“精忠報國”。一字之差,到底哪一個才是正確的呢?
岳飛,字鵬舉,河南洛陽人,是我國著名的軍事家、戰(zhàn)略家和民族英雄,抗金名將。自幼得到父母恩師的教養(yǎng),忠厚坦誠,一身正氣,練就了一身精湛武藝,岳飛一直都懷有憂慮天下之心和興國安邦之志。
歌頌岳飛的英雄事跡在民間一直都是廣為流傳的,其中最為有名的便是“岳母刺字”。但是關(guān)于岳母刺字一事,歷史上并沒有詳細的記載,應(yīng)該說是查無依據(jù)的。宋人筆記和野史也都均無記載,其中包括岳飛的孫子岳珂所著的《金陀粹編》中也沒有關(guān)于岳母刺字的記載。
岳母刺字最早見于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書中說道:“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笨梢郧宄刂?,在岳飛背上的確刺有四個大字,但書中并未注明此四字是出自岳母之手。岳飛背上刺字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據(jù)歷史記載,岳飛背上的四個大字并非“精忠報國”,而是“盡忠報國”。
據(jù)《宋史·岳飛傳》記載,當岳飛蒙受不白之冤的時候,是當時的大理寺官員何鑄審理他的案子。面對他們的欲加之罪,岳飛十分氣憤,撕開自己的衣襟,露出了刺在他后背上的四個大字“盡忠報國”,何鑄見其字早已深深嵌入肌膚,十分醒目。由此我們可以更加肯定,岳飛背上的字是“盡忠”而不是“精忠”。
關(guān)于后世人為什么會把“盡忠報國”傳為“精忠報國”一事,也是有著它的歷史根源的。“精忠”二字出自宋高宗趙構(gòu),宋高宗曾經(jīng)因為岳飛抗金有功,特賜給岳飛一面寫有“精忠岳飛”的大旗,作為他的戰(zhàn)旗,以示對他的鼓勵和褒獎。人們便把岳飛稱為“精忠”元帥,“精忠”二字成為了岳飛的代名詞,再加上他秉承母訓,盡忠報國,所以,人們就將“精忠岳飛”和“盡忠報國”合稱為“精忠報國”了。
北宋明清時期,人們把“盡忠報國”變?yōu)椤熬覉髧?,其實更多的是在宣揚一種帝權(quán),因為“精忠”這兩個字是宋高宗御賜的。想要激勵當時的老百姓在國家危難的時候,發(fā)揚這樣一種精忠報國的精神。在元朝的時候,蒙古人占統(tǒng)治地位,漢人的社會地位相對低下。到了明朝,盡管朱元璋建立起漢人統(tǒng)治的政權(quán),但實際上明朝時期,外患仍然很嚴重,北方的蒙古勢力很強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全體老百姓用這種“精忠報國”的精神來鞏固和捍衛(wèi)漢人的政權(quán)。所以“盡忠報國”就慢慢流傳成了“精忠報國”,這樣的解釋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再者,為什么又說這幾個字不是岳飛之母所刺呢?岳飛出身普通的農(nóng)民之家,他的母親姚氏只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在宋代,普通的家庭婦女是沒有受教育機會的,所以他的母親肯定是不會刺字的。有些學者認為,紋身刺字是一門很專業(yè)的特技,是有嚴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的,絕非一般常人所能。岳母乃家庭婦女,不可能具有這種技藝,所以可以肯定地說,這“盡忠報國”四個字絕非是岳飛的母親姚氏所刺,而是另有其人。
那么岳飛背上的字到底是何人所刺呢?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本的《武穆精忠傳》中記載,岳飛見湯陰的鄉(xiāng)親父老被生活所迫,聚嘯山林,他為了自勉和勉人,于是請工匠在自己的背上深刺“盡忠報國”四個大字。
明末,由李梅草創(chuàng)和馮夢龍改編的《精忠旗傳奇》中又稱:“史言飛背有‘精忠報國’四大字,系飛令張憲所刺。”文中說“精忠報國”四字是岳飛成為大將后,命令部下將領(lǐng)張憲刺的。所以說,那些認為字是出于岳飛母親之手的人也只是根據(jù)歷代岳飛傳記中記載的岳飛背上刺字的記敘而加以想象得來的吧!關(guān)于岳飛背上的字出于何人之手,在史學界可謂是眾說紛紜,應(yīng)該說至今仍是一個難解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