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風(fēng)云名將:歷史上王翦到底有沒有打到越南?
在古代,軍事將領(lǐng)是個危險性頗高的差事:既要運籌帷幄又要沖鋒陷陣,刀劍不長眼,醫(yī)學(xué)不發(fā)達(dá),技不如人就死路一條;天時、地利、人和,一個標(biāo)準(zhǔn)不達(dá)標(biāo)打了敗仗,也死路一條;好容易打了勝仗,一將功成萬骨枯,但被政敵暗算、君主忌憚的,還是死路一條。拿戰(zhàn)國四大名將來說,所謂不許人間見白頭,大抵就是將軍們多半活不到白頭的歲數(shù),不得善終,譬如白起、李牧;即便活到年邁的,也是被迫出走,聲威不再,郁郁而終,譬如廉頗。但今天要給列位看官講的這位王翦,是個人精,情商和政治頭腦超高,在雄才大略卻又暴虐無常的秦始皇統(tǒng)治下,王翦手握重兵建立不世奇功,父子封侯卻不受各方猜忌戕害,實在是個異數(shù)。
秦王政十一年,王翦小試牛刀,攻破趙國閼與, 拔九城,算是一洗三十多年前秦軍在此地被趙奢大敗的恥辱。七年后,王翦率軍滅趙。關(guān)于王翦滅趙一戰(zhàn),牽涉到戰(zhàn)國四大名將中的另一位,趙武安君李牧。本來戰(zhàn)國四大名將中兩兩對陣,那得多精彩啊,可惜兩次對陣機(jī)會都因為趙國自毀長城,被破壞了。長平之戰(zhàn)趙國換下了廉頗,白起沒能和廉頗打;王翦攻趙,李牧卻被冤殺,結(jié)果只剩王翦一個人的獨角戲。李牧死后三個月趙國就被滅了,不知道冤死的將軍在地下聽到這消息是高興呢還是不高興呢。關(guān)于李牧之死,有好幾種說法,其中一種載于戰(zhàn)國策的說法是王翦忌憚李牧,使了反間計借趙王之手除掉李牧,其它的說法,作者會在專講李牧的時候細(xì)說,此時按下不表。
秦王政十九年,史上最名不副實的刺客荊軻刺秦失敗,秦王派王翦攻燕,王翦拿下了燕國都城薊,燕王敗逃遼東,策劃刺秦的太子丹被殺,燕王將其頭顱獻(xiàn)給秦國求饒。六年之后,王翦的兒子王賁俘虜燕王喜,燕國滅在王翦王賁父子二人手中。
常言道,虎父無犬子(讀者:你在說趙奢的兒子趙括的時候也這么說的,結(jié)果咧?作者瀑布汗:這次是真的,王賁真的也很牛逼,你們相信我…)。秦王政二十一年,“王賁伐楚,取十余城”,二十二年,“王賁伐魏,引河溝以灌大梁。三月,城壞。魏王假降,殺之,遂滅魏?!痹捳f,白起在楚國挖溝筑堤水淹鄢城,這招被王賁活學(xué)活用在了魏國大梁,效果也是出奇地好?!岸?,齊王建與其相后勝發(fā)兵守其西界,不通秦。秦使將軍王賁從燕南攻齊,得齊王建?!本褪钦f,在媽媽君王后影響下,末代齊王一向保持中立,太平了幾十年,但是眼瞅著秦國滅三晉、滅楚、滅燕,齊王建哪里還坐得住,和相國一商量,斷絕了和秦國的外交關(guān)系,積極備戰(zhàn),可是秦國派出了越打越順手的小王同學(xué),齊國不出意外地,被滅了,齊王建被俘虜遷到了共地。王賁同學(xué)滅了魏國、齊國,剿滅了趙國流亡政府軍,在老爸攻破燕薊的基礎(chǔ)上結(jié)果了燕國,他被封為通武侯完全是靠他自己的軍功。
兒子南征北討,老子也閑不下來。(讀者:說好的人精呢?人精呢?精呢?作者汗:就來就來…)秦王政二十三年,秦國朝野商量滅楚方針,王翦的意見是,滅楚非得要六十萬人的軍隊才行,雖然白起攻破郢都、水淹鄢城,使楚國元氣大傷,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楚國一向是秦國的強勁對手,楚人的悍勇也是聞名于諸侯國的。此時,另一員年輕將領(lǐng)李信持更為樂觀的態(tài)度,“不過用二十萬人”,而時年三十六歲的秦始皇還是更傾向于用李信。為什么呢?六十萬人的軍隊,幾乎是秦國的全部家底了,都交給一個人,各種情況都有可能發(fā)生,勝了、敗了或者折了、反了。換了是你,你放心把所有積蓄交給一個下屬幫你炒股票嗎?李信年少壯勇,也沒少打勝仗,盡可以試試,身邊再配個蒙恬,雙保險。
王翦一看沒用上自己,就稱病回老家去了。這邊廂李信和蒙恬起初是分兵伐楚、勢如破竹(六十萬已經(jīng)減到二十萬了,你倆還要分兵,把楚國人也忒小瞧得狠了),待到李信要與蒙恬會師,卻被楚國大將項燕偷偷跟蹤突襲,大破秦軍兩營,斬殺都尉七人,秦軍敗走,是為秦滅六國時吃的最大的敗仗。
嬴政氣得跳腳,親自去王翦老家請他出山伐楚,老王老王,悔不該不聽你的計策,讓李信那小子出去丟臉,老王你可是我的頂梁柱,這時候你可不能撒手不管。一開始王翦還是要傲嬌一番的,大王,我這不身體有病嗎,有心無力呀,您手下那么多大將,再擇一個就是了。嬴政哪里肯依,老王你別說了,能干這活的,除了你沒別人。王翦也不管真病假病,推不掉就只好接了這活,但是提了一個條件,就是必須得給他六十萬人的軍隊。明白人啊,想當(dāng)初白起稱病,昭襄王請他伐趙,他死活不去,犟著脖子和秦王爭辯說還不到時候,幾次三番觸怒秦王,再被范雎背后插一刀,嗯哼,不到時候伐趙,可到時候滅你自己了。王翦乖覺,推一次,秦王覺得是欲拒還迎的前戲,都由得你,拒兩次三次的,不怕死的盡可以試試。
王翦臨行前,嬴政親自送到灞上,欲言又止,肚里的話大約是“老王,家底都給你了,你省著點花,可千萬別貪污到自己兜里”。老王是什么人?作者說過,人精啊。他先跟嬴政討要美田宅園,嬴政奇了,你這老小子打仗前盡想著要田要地作甚?王翦回答,我這不是要點東西留給子孫才能安心打仗么,秦王大笑。軍隊還沒出關(guān)呢,王翦又五次派人向嬴政討要田地,這是為啥呢?他是這么說的,“夫秦王怚中而不信人,今空秦國甲士而專委于我,我不多請?zhí)镎瑸樽訉O業(yè)以自堅,顧令秦王坐而疑我矣。”嬴政把整個秦國的家底掏給我老王,我跟他要田地財產(chǎn),足見得我是個貪財?shù)模澵敽冒?,就沒什么心眼使壞反水,嬴政這個多疑的也就疑不到我老王頭上。王翦可是把嬴政的心理給揣摩透了,不過作者好奇,討要兩三次不就夠了,討個五六次不怕嬴政嫌煩,打完仗再收拾他?看官們想想,你們問老板討加薪,討一兩次未必就成功,可討五六次怕是要卷鋪蓋走人了吧。
廢話少說,楚國人聽說王翦來了,如臨大敵,集中兵力準(zhǔn)備打大仗。王翦對他們不理不睬,關(guān)起門來和士兵們吃吃喝喝丟石頭玩。楚人面面相覷,什么情況?隨即大怒,真是日了狗了,你們不是來打仗的嗎,打呀,丟石頭丟石頭,丟你妹啊,要丟回你們秦國丟去。無論楚人如何挑釁,王翦就是不動。等楚國人耐心耗盡,準(zhǔn)備調(diào)動開拔,王翦掐準(zhǔn)時機(jī)出動,不動則以,一動就大破楚軍,殺其將軍項燕(一說項燕是自殺。王家和項家的梁子還沒完,作者會一一道來)。說到掐準(zhǔn)這個時機(jī),不管是太史公還是司馬光還是作者,都是嘴皮子翻翻,聽上去容易得很,但這種技術(shù),不出生入死、身經(jīng)百戰(zhàn)、融會貫通、沉得住氣,哪里能那么容易領(lǐng)會。
王翦“竟平荊地為郡縣,因南征百越之君”,就是說平定楚國以后,王翦還去征伐了百越。關(guān)于這個百越,有兩種說法,一說是原越國的會稽之地,但浙江以南、會稽周圍的越國故地,早已臣服楚國,算是“荊地”的一部分了,即已平荊地為郡縣,那還南征個啥;所以另外一種說法,是秦軍以湖南、江西為據(jù),進(jìn)擊湘贛閩浙兩廣甚至到越南地區(qū)尚處于氏族社會的各部落及部落聯(lián)盟(秦代在嶺南設(shè)置桂林、南海、象郡,其中象郡在今越南境內(nèi))。第一種說法因越國故地早已臣服楚國而存疑,第二種說法,除了史記中南征百越這半句話,并沒有史料交代王翦征伐的百越之君到底在哪里,而只有西漢時期的淮南子記載過秦尉屠睢率五十萬人與越人開戰(zhàn),根本沒有提到王翦,只不過按史料推測,屠睢可能是協(xié)同王翦作戰(zhàn)的,畢竟有本事指揮五十萬人的秦國將領(lǐng),還得是讓嬴政放心的人,掰著手指頭數(shù)也輪不到屠睢,只有剛滅完楚國的王翦最合適,從楚國戰(zhàn)場下來直接南下嶺南也順路。作者覺得這個推測比較靠譜,但再靠譜的推測,它也只是推測啦。
話說楚國滅亡時,大將項燕死于王翦之手(甭管是秦軍所殺還是兵敗自殺,反正都是王翦滅楚害的)。秦二世而亡之際,王翦王賁早死了,這時候是王家第三代王離當(dāng)家,富不過三代,常勝將軍也不出三代,王離打仗就沒有他爸爸和爺爺強。說來也巧,王翦的孫子王離折在了誰的手中?項燕的孫子項羽!巨鹿之戰(zhàn)中,項羽破釜沉舟,以少勝多,俘虜了王離。王離最終有沒有被殺,沒有記載,但落在動不動殺降和屠城的項羽手中,他會放過世仇么?算起來秦滅六國,除了韓國,趙魏燕楚齊五國都是被王翦王賁父子所滅。功高蓋世,但司馬遷偏要嘰嘰歪歪,說王翦沒有輔佐秦始皇修德政,“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再厲害的人,只要給他雞蛋里挑骨頭,還是會挑出短處來的。作者個人見解,軍人只管打好仗就可以了,那些文人政客哼哼唧唧的標(biāo)準(zhǔn),就不要來煩軍人了,慈不掌兵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