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領導人蔣介石一生想做卻到死都沒做的事
鎮(zhèn)遠、定遠裝甲巡洋艦造價141.5萬兩白銀,絕不是什么30萬兩白銀。頤和園造價算上浪費貪污,也不會超過1000萬兩白銀,而英國一艘無畏艦超過2000萬兩白銀。封建農(nóng)業(yè)帝國的國家級工程對于物質充分發(fā)達的工業(yè)化國家來說,僅僅是一個不那么昂貴的玩具。最后再強調一遍:甲午之前,清朝一年收入8698.48萬兩白銀,而日本則是7100萬兩白銀。日本僅僅比中國少了1500萬兩白銀的年收入。
晚清社會有一個奇妙的社會現(xiàn)象:中央權利下放到了地方,漢族士紳權力空前強大;給中國帶來了以往不沒有的局面。首先,好的一面是使得中國地方社會凝聚力加強,由于地方士紳權利要求被滿足,因此盡管清政府屢遭重創(chuàng),但是居然還能保持皇權,就是有賴于地方分權。因為地方士紳不傻,知道就算推翻清朝皇帝,另外當皇帝的肯定要收權,現(xiàn)在已經(jīng)這么爽了,何必呢。不好的一面呢,就是地方主義抬頭嘛,說白了我江蘇士紳憑什么要給西北的鐵路給錢?我江蘇的錢就只能用到江蘇。但是呢,作為士大夫,作為有責任心的人,士紳又要求政府一定要富國,要強兵;只要不用他們的錢。
所以晚清形成一個局面,就是清政府知道要富國要強兵,一定要建立一個高效的汲取制度,說白了就是要集權;但是呢,實際情況卻是士紳打著“變法”的旗號進一步瓜分清政府的權利。其實那個時候,孫中山和同盟會的反抗其實是很微弱的,而且1910年還革命黨還發(fā)生了分裂;汪精衛(wèi)為什么1910年去刺殺載灃?不是因為革命很熱烈,而是革命快不行了,孫中山和同盟會被譏諷為遠距離革命家。汪精衛(wèi)為了洗刷“遠距離革命家”的名聲,也為了借此反擊?;逝傻墓?,重振士氣,喚醒民眾才決定刺殺載灃的。那么,晚清為什么會滅亡呢?其實就是清政府發(fā)現(xiàn)要完成富國強兵這個政策一定要搞集權,一定要建立高效汲取制度,而且清政府當時的掌舵人,年輕的攝政王載灃根本不知道清朝真實的力量已經(jīng)非常微弱了,他不知掉,他以為強硬推行政策就可以,結果士紳發(fā)現(xiàn)這樣不行,所以士紳們借著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
只要大家看看辛亥革命時,那么多被士紳們勸走的總督、巡撫,就能明白辛亥革命真正幕后的功臣是誰。之后無論是袁世凱稱帝還是段祺瑞武力統(tǒng)一,都是這些在中央的有識之士看到了中國問題的癥結,都不約而同采取了集權這一個辦法。但是他們都失敗了,可以說在沒有外力支持的情況下,當時誰執(zhí)政中央都不可能完成這個任務。
如果這個情況持續(xù)下去,那么中國真有可能像大哥倫比亞一樣,變成N多個小國。(大哥倫比亞其疆域包括今委內(nèi)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和巴拿馬。當時玻利瓦爾去世后,也是N多軍閥混戰(zhàn),誰也吃不掉誰,慢慢就變成了現(xiàn)在的南美。)萬幸這個時候,十月革命爆發(fā)了,蘇聯(lián)建立了。蘇聯(lián)建立后當然就是列強圍剿等等等,我們快速略過。蘇聯(lián)好不容易站穩(wěn)腳跟,舉目一看:西邊是波蘭,波蘭背后有英國,動不了;而東邊呢,日本占據(jù)東北,時刻威脅著蘇聯(lián);但是好在呢,當時中國實際處于分裂狀態(tài),而且一戰(zhàn)后歐洲列強勢力削弱,無暇往東;因此蘇聯(lián)決定扶持中國對抗日本,緩解自己的壓力。
之后先找吳佩孚,后找孫中山;這里筆者必須說一句,吳佩孚拒絕蘇聯(lián)固然氣節(jié)值得夸獎,但是對中國未必是好事。找到孫中山后就不說了,大家都知道北伐啊什么的。這里,說一句,真正把西方民族主義引入中國的,其實是蘇聯(lián)。因為中國自古講究“華夷之防”,所以相比其他的主義,民族主義更能接受。當時日本為什么搞濟南事變?就是因為日本看到了中國一旦實行集權,一旦強大,肯定要對日本動手,肯定要收復東三省,所以搶先動手。
為什么蔣介石和張學良又搞了“中東路事件”?那是因為蔣介石雖然和蘇聯(lián)發(fā)生沖突,但是他是靠民族主義才能迅速取代北洋政府的,因此民族主義這面大旗他必須高舉。他又要為自己背叛蘇聯(lián)找一個理由,那么打倒蘇聯(lián)帝國主義就順理成章了。當然,中東路事件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得罪了日本、蘇聯(lián)的蔣介石政權,沒有實力收回地方權利。事實上一直到他丟掉大陸,他都沒有做到。
但千萬別以為蔣介石對士紳多好,其實看蔣介石公文、日記以及他麾下的黃埔學生,對地主士紳的鄙視和仇恨,不比他們的對手少。陳誠公然罵士紳是“土豪劣紳”,稱贊紅軍殺土豪劣紳殺得好,還說國民黨軍不是士紳的保安隊。胡宗南也鼓勵自己的朋友,大膽改革,不要害怕土豪劣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