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衍成就了一代帝王 親朋好友卻再也不想見他
吳中,即現(xiàn)在的蘇州,自古人杰地靈,高才輩出。元朝末年,吳中一帶就活躍著一批文人高士,諸如高啟、楊基、張羽、徐賁、王賓、韓奕等。在他們中間,時常出現(xiàn)一副另類面孔,此人身著袈裟,是個僧人,法號道衍。
道衍俗姓姚,十四歲出家。名為僧人,道衍卻不甘撞鐘念經(jīng),他的志向遠大,總想效仿元朝僧人劉秉忠干一番事業(yè),故此廣泛涉獵,孜孜以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皆有研究,且精通陰陽術(shù)數(shù),希望有朝一日能派上用場。
洪武十五年(1382年)八月,馬皇后病逝,朱元璋心痛不已,召集天下名僧進京為亡妻超度做法事,道衍是其中一位。事后,朱元璋將眾僧分配給各藩王效力,道衍便與燕王朱棣走到一起。一個是野心勃勃的藩王,一個是急于建功的僧人,二人很快就志同道合,單等時機到來。朱元璋死后,太孫朱允炆即位,朱棣很不服氣,加之朱允炆急于削藩,朱棣在道衍的鼓動下,決定奪了皇位。
“臣知天道,何論民心!”道衍說的這八個字,成為堅定朱棣信心的法寶。靖難之役打了四年,朱棣贏了,朱允炆失蹤了,大明江山從建文變成了永樂。一將功成萬骨枯,朱棣為了這頂至高無上的帽子,悍然動粗,致使天下數(shù)百萬蒼生喪命,其災(zāi)難緣由就是這位不安分的僧人道衍?!笆呛萎惿?!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算命先生袁珙當(dāng)年看到道衍后,說的這話一點也不假。
道衍雖然沒有親臨戰(zhàn)場,沒有親手殺過人,但他運籌帷幄,決斷戰(zhàn)守機事,朱棣“用兵有天下,道衍力為多”,是他成就了朱棣。身為僧人,本應(yīng)六根清凈,無欲無求,尤戒殺伐,可道衍偏反其道而行之,造成生靈涂炭。在世人眼里,道衍哪像個僧人,分明就是個助紂為虐的劊子手。
為僧不守清規(guī),修道不耐清靜,學(xué)儒不講仁義,為了功名,道衍僧不僧,道不道,儒不儒,違背道義、佛理、綱常,染指紅塵,插手政治,密謀篡逆,道衍此舉,能不讓昔日那幫文友高士感到厭惡嗎?日后,他們還能在一起玩耍嗎?那么多無辜百姓因戰(zhàn)亂蒙難,他們能夸贊道衍英明偉大,能給他送去鮮花和掌聲嗎?這是不可能的。估計,道衍老家的大門都該換了好幾次了吧。
然而,成王敗寇,道衍終究成名了,“論功以為第一”。永樂二年(1404年)四月,朱棣大封功臣,道衍拜資善大夫、太子少師,賞賜無數(shù),復(fù)其原姓,賜命廣孝,“帝與語,呼少師而不名”,其身份和地位相當(dāng)顯赫,可謂位極人臣。當(dāng)年六月,蘇州、湖州一帶出現(xiàn)災(zāi)情,道衍離京賑災(zāi)。路過故鄉(xiāng)長洲時,道衍“以所賜金帛,散宗族、鄉(xiāng)人”,頗有些衣錦還鄉(xiāng)的意思。
除了“欽奉朝命,威聲赫赫,車從甚盛”的風(fēng)光,道衍也遇到了不和諧一幕,“及南行,有丑詆者,廣孝若弗知”,現(xiàn)世報終于來了。當(dāng)隨從官員提出要懲治“丑詆者”時,道衍“遽止之”,說“豈無同名者耶?”算了吧,天下重名的人多的是,他們大概罵的是別人。自己做的孽自己有數(shù),道衍很沮喪。
辦完公事后,道衍回到老家,想看望一下自己的同胞姐姐,敘敘姐弟之情,結(jié)果“姊不納”,連門也沒讓進。吃了閉門羹,道衍想到了好友王賓,親人不理解,朋友總該能理解吧,結(jié)果“賓亦不見,但遙語曰:和尚誤矣,和尚誤矣?!睕]辦法,道衍又跑到老家找姐姐,“姊詈之”,隔著門狠狠地臭罵了他一頓,“廣孝惘然”,不知該何去何從。眾叛親離,讓道衍迷失了自我。
關(guān)于道衍見王賓一事,《明史》給這位功臣留了面子,多有遮掩,但明人佚名所著《建文皇帝遺跡》記載頗詳,“及公事畢,……暇日往謁郡中隱士王賓。賓素與廣孝友善,至是愧其所為,拒不肯見。后廣孝屏去騎從,乃衣短褐以扣門,賓閉戶不納。廣孝哀請甚至,賓始問為誰,廣孝曰:‘是昔日道衍也?!e不應(yīng)。廣孝大聲曰:‘光庵不棄舊曰之雅,容我老僧一見乎!’賓隔戶謂之曰:‘吾在此剖薪,忙不暇見。’廣孝于是哀鳴久之。賓憐其誠,因與之期而去”。
第二天,道衍早早地就等著王賓開門,“日出,賓方啟門,遂相與再拜。坐定,賓語不及他,但連聲曰:‘和尚誤矣,和尚誤矣!’廣孝大慚”。王賓說,你這個和尚大錯特錯了,你以前不過是個不起眼的沙彌,受太祖隆遇才有了出頭之日,身為臣子,你背叛建文就是背叛高祖,你還有良心嗎,“宗室傷殘,血流漂杵,天下為之痛心,皆由汝佛口蛇心也”。一番話,劈頭蓋臉,字字戳中了道衍的要害,道衍實在坐不住了,“聞之面赤,赧然求退……乃怏怏自恨而去”。
此次見王賓,道衍內(nèi)心觸動很大,此后他心性收斂,很少上朝,而是潛心著述。永樂十六年(1418年)三月,八十四歲的道衍病逝,臨終前請求朱棣釋放因有藏匿朱允炆嫌疑而被關(guān)押十余年的僧人溥洽,算是稍稍救贖一下自己的所謂罪惡靈魂吧。阿彌陀佛,善哉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