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fēng)云人物 > 正文

韓信背水一戰(zhàn) 3萬新兵大破20萬趙軍

2017-02-26 11:16:30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圍繞韓信的典故有很多,比如胯下之辱,滴水之恩等,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得是韓信背水一戰(zhàn)的英雄事跡,趕緊來看看吧。 楚漢之爭中,代國(山西

圍繞韓信的典故有很多,比如胯下之辱,滴水之恩等,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說得是韓信背水一戰(zhàn)的英雄事跡,趕緊來看看吧。

楚漢之爭中,代國(山西北方),燕國(河北北方,也就是今天首都那一片),趙國(河北南方)這三個國家依附于項羽,在彭城外圍(江蘇徐州)形成一道天然緩沖區(qū);為嘛這三個國家就能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呢?

這跟我國的地理有關(guān)系,今天山西的區(qū)域包含了幾乎整個太行山,解釋起來費勁,看下圖,一邊看圖,我一邊解釋:

看到了嗎?太行山跟中條山以及燕山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不管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過山打仗都不是容易的事情,行軍緩慢,道路難行,氣候不好,糧草等都是問題),而山東(齊)地處黃河以南,華北平原以西,其實就是一大塊平原,只要突破太行山,山東不過是一塊待宰的肥肉,而徐州在山東南邊?,F(xiàn)在你們能理解為什么劉邦打項羽要先滅掉代國以及燕國跟趙國了吧。

公元204年,韓信跟張耳率領(lǐng)剛剛招募不久的3萬新兵蛋子跨過太行山,攻打趙國,于是趙歇(趙王)跟陳馀(成安君)引兵20萬屯井陘口防守韓信。

井陘口是一個什么樣的存在呢?還是看圖:

井陘,天下9塞之一,與居庸關(guān),雁門關(guān)同等險峻的存在,從地圖上看,這幾乎是跨過太行上的唯一大道;而這個井陘口有多險峻呢?《資治通鑒》上說:車不得方軌,騎不得成列;意思就是戰(zhàn)車不能兩駕并排,騎兵無法形成標(biāo)準(zhǔn)的隊形;而且這個只容一輛車通過的“隧道”長達(dá)幾百里。

因此趙國的第三個人物出現(xiàn)了——李左車(廣武君),李左車就跟趙王歇說:大王,韓信張耳的部隊拉得這么長,而井陘口這個地方又狹窄的很,那他們的糧草一定在后面,你不如給我3萬人,讓我從隱蔽的小道去破壞他們的糧草,而你只需要深溝高壘,不與他們作戰(zhàn)就行;到時候他們進(jìn)無戰(zhàn)斗可打,退無回路可走,劫掠荒野無糧食可搶,不出十天,二手的首級必然呈現(xiàn)在您面前。

這是個很正確的計策,如果趙王歇采納了,也許就不會有后面的什么“背水一戰(zhàn)”;但是趙王歇說:“我這是抵抗侵略的正義之師,怎么能采用這些陰謀詭計呢?再說了,韓信率領(lǐng)這么點人,我都不正面打敗他,其他諸侯會輕易來攻打我的?!?/p>

韓信的軍中間諜回報這個消息,韓信很高興,當(dāng)天就大膽引兵到距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安營扎寨;當(dāng)天半夜韓信從3萬新兵單子里挑選了2000人裝備成輕騎兵,并安排這些輕騎兵悄悄的順著隱蔽的小路隱藏在山里,等到趙軍軍營空虛無人的時候趁虛而入,將漢軍的紅色旗幟插滿趙軍軍營;安排妥當(dāng)之后,2000輕騎兵自去埋伏。

第二步,韓信借助趙國的麻痹大意,因為趙國是本土作戰(zhàn),所以他們的軍營選擇的地理條件很好,而且人數(shù)優(yōu)勢很明顯,戰(zhàn)斗力也不是韓信這幾個新兵能比的,所以他們抱的想法是一戰(zhàn)而全殲韓信所部,所以韓信分兵一萬背水陳列在河邊,不過趙軍因為沒有看到韓信的中軍旗鼓,沒有攻擊,原因是害怕攻擊的太猛,嚇跑了韓信(韓信總共也只有3萬人);不過這些都一一被韓信料中;背水陳列士兵,這是自古以來兵書上說的大忌;所以趙軍也笑得很開心——遇到個傻瓜將軍不容易。

第二天一早,天剛亮,韓信就駕起中軍旗鼓,一路往趙軍打去,趙軍一看韓信中軍大帳,也開門迎敵,韓信、張耳戰(zhàn)斗了半天,眼看戲已經(jīng)做到位了,就詐敗逃回背水而陳的10000軍隊里繼續(xù)戰(zhàn)斗,趙國軍隊一看韓信逃走,傾巢而出追趕韓信,在河邊一場大戰(zhàn),韓信這邊的一萬多人都是背靠大河的,不能勝就只能死,不是被打死就是被淹死,所以都拼了老命的打。

趙國軍隊打了半天都不能勝,于是退兵回營,但是迎接他們的是韓信的2000輕騎兵以及滿軍營的紅色漢軍旗幟,原來在他們傾巢而出的時候,韓信安排的2000輕騎兵已經(jīng)占領(lǐng)了趙軍的軍營,并且插滿了漢軍的旗幟,趙軍這一看,直接被嚇破膽,士氣完了,這戰(zhàn)斗就沒有意義了,趙國20萬大軍在漢軍兩面包夾之下?lián)p失慘重,最后,趙王歇被活捉,成安君被殺。

韓信一戰(zhàn)而破趙國,這也是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背水一戰(zhàn)”。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