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用朝鮮神秘女子陪葬的動機
明朝被選定的后妃們,大多數不僅要忍受寂寞的苦楚,還要面對更為殘酷的現實—殉葬!每當皇帝駕崩,皇宮里就哭聲一片,她們并不是在哀悼死去的皇帝,而是恐懼自己即將為已死的皇帝殉葬?;实垡凰溃O(jiān)們便把那些沒有生育子女的后妃,趕到一間小偏殿。地上放著一排小凳子,上面的橫梁上懸著一條一條的白綾,這些是為后妃們上吊準備的。
據《明朝小史》卷3記載,朱元璋死后“伺寢宮人盡數殉葬”,為他伺寢的40余名妃嬪全部陪葬于孝陵。其后,成祖的長陵也有從殉妃嬪30余人,仁宗的獻陵有7名妃嬪陪葬,宣宗的景陵則由10名宮人“殉節(jié)從葬”。妃嬪殉葬時,其狀甚慘。明成祖死后,宮人殉葬者30余人,全部逼其上吊自殺。為明宣宗生殉的10位宮妃中,有一人名郭愛,進宮不到一月,可能連皇帝的面還沒見過,卻要為剛剛死去的皇帝殉葬,自知死期后,滿懷愁苦的她給我們留下了這樣一首絕命詩:“修短有數兮,不足較也。生而如夢兮,死則覺也。先吾親而歸兮,慚予之失孝也。心凄凄而不能已兮,是則可悼也。就被迫作了殉葬人。”
后妃們殉葬的方式主要是自縊、絕食,這在中國正史是很少記載。不過朝鮮《李朝實錄》中卻詳細記載了給明成祖殉葬的嬪妃集體“自殺”的過程。明永樂二十二年十月戊午,三十余名被挑選出來殉葬宮女嬪妃先在殿外用餐,后被帶到殿內,這個時候,宮女“哭聲震殿閣”。殿內放了三十多張“小木床”,這些即將赴死的妃嬪被命令站到木床上去,她們的頭頂上方是已經準備好自縊的繩子,“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p>
在這三十多個人中,有兩個是朝鮮進獻的女子,一為宮女韓氏;一為崔氏,封號“美人”。臨近自縊時刻,韓氏突然跪倒在地,向與她們“辭決”的明仁宗苦苦哀求,求仁宗放她回國贍養(yǎng)老母,可是仁宗不為所動,最終這兩個朝鮮女子只能在異國他鄉(xiāng)命歸黃泉。韓氏臨死時,向她的乳母道別,韓氏回頭對她喊到:“娘,吾去!娘,吾去!”話還沒說完,腳下的小木床就被抽掉。轉瞬之間,三十多個女子就被活生生地吊死。
這些殉葬的妃嬪死后,下一任皇帝多半會給她們及她們的親戚一些好處。最常見的是追贈謚號,表彰其行。據《明史·后妃傳》記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建文、永樂時,相繼優(yōu)恤。如張鳳、李衡、趙福、張璧、汪賓諸家,皆世襲錦衣衛(wèi)千百戶,人謂之‘太祖朝天女戶’。歷成祖、仁、宣二宗皆然。”
在明朝皇帝中,英宗朱祁鎮(zhèn)并沒有什么建樹,反而一生都受制于人。他九歲登基,三十八歲去世,他經歷了“土木之變”,被擄去做俘虜,后艱難歸國復位。但是他在臨終前,卻下遺詔說:“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復為?!边@樣,最終廢止了慘無人道的人殉制度。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明英宗幼年登極,曾與為他父親明宣宗殉葬的宮人訣別,這給他幼小的心靈打上了深深的刺激和可怕的回憶。另一方面,這跟周憲王朱有燉有一定的關系。周憲王朱有燉是太祖第五子朱橚之子,死于正統四年,死時沒有孩子。他死之前,上秦折表示身后務從儉約,以省民力,故明英宗特命“妃夫人以下不必從死,年少有父母者遣歸“。誰料未等圣旨傳到,王妃鞏氏和施氏等6夫人已經同日自經殉身。英宗無奈,只能表彰她們的“貞烈”、“貞順”。
最重要的原因,明英宗是為了保護自己心愛的妻子,最大程度上排除自己死后妻子被逼殉葬的可能性。妻子錢皇后與明英宗患難與共,久經磨難,這些都是飽經磨難的明英宗無法忘記的。盡管如此,可是因為皇后沒有生兒子,在錯綜復雜的內宮斗爭中皇后處于極為不利的下風。當時,周貴妃之子立為皇太子。周貴妃非常嫉妒皇帝對錢皇后的寵愛。明英宗沒死的時候,就有太監(jiān)建議廢除皇后,這雖然被他否定,但他知道其背后的玄機。明英宗臨終時,意識到再也無法保護皇后,可又不忍心讓皇后被逼殉葬,于是就“口占遺命,定后妃名分,勿以嬪御殉葬,凡四事,付閣臣潤色?!边@樣,明英宗就事先規(guī)定好了錢皇后的名分。有大臣得知明英宗廢止宮妃殉葬制度的消息,竟然感動到流淚。明英宗死后,周貴妃果然對錢皇后發(fā)起進攻,幸虧得到一些大臣根據遺詔和情理進行力爭,才使得周貴妃的意圖沒有得逞。除開錢皇后之外,其他曾經與英宗共患難的妃嬪,應該也是英宗考慮的因素。
明英宗的繼任皇帝憲宗在臨終前也再一次強調不要殉葬,以表達對先帝決定的尊重。兩代皇帝的堅持執(zhí)行,終于給明初以來的人殉制度畫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