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一次裁掉19萬“公務員”的皇帝是誰?
危機讓人失常,當下的金融危機也是一樣,譬如“財源滾滾”等許多善意詞匯因為和“裁員”等詞存在諧音部分,所以,被很多人打入冷宮,不再使用。
其實,“裁員”在歷史悠久的中國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北宋真宗年間的大裁員一次性就砍掉十九萬人,規(guī)模之下、力度之狠,堪稱歷史之冠。
宋朝的建立者趙匡胤雖然是軍人出身,但卻義無反顧地背叛了自己的階級。這是因為宋朝建立在五代十國的廢墟上,槍桿子里出政權是常有的事。趙匡胤靠武力獲得了政權,對軍人的危害性深有體會。為此,他經過多年的摸索,建立一套史上復雜程度僅次于遼國的官僚體制,而且這套制度比更年期的女人還善變。
這套官制看著麻煩,但作用是明顯的。這里的作用分正作用和副作用,先說正作用。這套讓人抓狂的制度通過增設官僚機構層次、官官相互牽制的的方式,成功地分割了權力。
但是,正作用后來逐漸淡去,副作用卻越來越大,因為這套制度無形中增加了官員數(shù)量;同時,科舉取士的方式也使更多的人進入官僚階層,僅宋太宗當政的22年間,進士科取就達近萬名,而整個唐代290年間進士總數(shù)才不過六千。
官職泛濫,造成了大批的閑散官員。在宋朝的任官制度中,實行了官職分離的任職辦法,既“名與實分”“官與職分”,官制分官、職、差遣的區(qū)別?!肮佟敝皇潜砻骷墑e和領取俸祿的依據(jù),“職”是給文臣所加的學士、直閣一類的榮譽稱號。而真正管理事務是“差遣”。
官員高俸祿必然使朝廷負擔日益沉重,至英宗時,已經出現(xiàn)了財政赤字,僅平治二年(1065)年財政赤字就多達1570萬貫。
在剛剛即位的宋真宗一籌莫展的時候,大臣陳彭年上書建議從五個方面調整政策,緩解社會矛盾,指出“此五者,實經世之要道,致治之坦途也”。這有益于“經世”“致治”的五項方針中,就包括“省冗員”。趙恒一看可行,就于咸平四年(1001)六月在全國范圍內大規(guī)模裁員,共記下崗分流冗吏十九萬五千余人。第二年五月,又進一步“減河北冗官”。
事實證明,這是次治標不治本的裁員行動,因為導致“冗員”的宋朝官僚體制并沒有絲毫松動,因而在不久之后,宋朝很快又回到了上身強大、下身癱瘓的財政困境中,即使王安石上臺,也沒有改變這種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