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史上被曹操文字獄殺死的六個三國奇才
曹操有一句遺臭萬年的格言:"寧我負人,毋人負我。",不讓人負自己,最好的辦法當然就是先下手除去,但是做為一個有頭有臉的人物,當然不能沒理由的亂殺人,于是便有了曹操用
文字獄殺人的故事。據(jù)《曹瞞傳》,曹操殺人之前,常常還會演出一幕"流涕行誅"的小活劇,待戮之士倘以為曹操這把眼淚乃反悔之兆,事到臨頭只會更加泄氣。
曹操先殺禰衡,繼殺孔融,后殺許攸,又殺崔琰。殺楊修,是比較晚的,好幾次要除掉他,沒有下手,或許嫉才的同時,也愛才吧,最后曹操還是將他梟首示眾了。泄密,是表面上的理由,實際上是因為他卷入宮廷繼承的漩渦中。那是一種最危險的游戲,他下錯了賭注,押在賭臺上的,卻是他的生命,對不起,上絞刑架吧!
在這個世界上,有聰明的聰明人,也有自以為聰明其實并不聰明的聰明人。同樣一件事,在前者手里,做得挺漂亮,挺圓滿,在后者手里,以為手到擒來,結(jié)果逮不著狐貍,惹一身騷,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就是這個意思了。《三國演義》中的楊修,智慧過人,穎悟超群,看似絕頂聰明,其實卻是個糊涂笨伯。他的聰明,不過孔雀尾巴上的羽毛,只是為他招來殺身之禍罷了。
楊修聽到曹操發(fā)布的行軍口令“雞肋”,便回營房打背包,同僚問其緣故,他說,雞肋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丞相肯定要撤兵了。漫說是一個統(tǒng)治者,即使普通人,也并不愿意讓人揭開內(nèi)心隱秘,觸到痛處。楊修的這種輕薄行為,落在了剛吃了敗仗,而且一直要收拾他的曹操手里,當然是找死了!最后,就被曹操借口這次泄露軍事機密,殺了。
我們當然可以假設,若曹操沒有改變早先對曹植的偏愛,決意立曹植為太子,遭殃的恐怕就是曹丕的智囊團了。為兒子的利益殺人,曹操也不是第一回了,其實有個叫周不疑的孩子,他的死比楊修更值得同情,也更能說明曹操無可救藥的猜忌。那孩子太聰明了,也許只有曹操早夭的神童兒子曹沖(字倉舒)可以和他匹敵(按:"曹沖稱象"故事,大似有佛門智,故陳寅恪先生斷定屬陳壽附會佛典)。在曹沖還活著時,曹操對周不疑大有好感,一度還想把女兒嫁給他,但遭到周不疑婉拒。曹沖既夭,曹操擔心曹丕等人沒能力控勒周不疑,遂果斷派出刺客,將年僅17歲的周不疑殺死在某個誰也不知道的荒傖所在。
崔琰,一位非常值得愛戴的名士,事實上也曾得到曹操的敬重。當年曹操初得冀州,將崔琰救出袁紹大牢時,曹操興致勃勃地對崔琰說:"昨天我查閱了一下戶籍,發(fā)現(xiàn)貴州竟有三十萬百姓可供補充兵員,實在是一個大州呀!"崔琰勃然變色:"鄙州飽受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生靈涂炭,你不想著安撫百姓,卻先計點甲兵,這難道竟是鄙州人寄望于你的事情嗎?"在座的全都嚇出一聲冷汗,好個曹操,不僅全無怒意,反而堆下笑臉,當面向崔琰賠禮道歉。出于對崔琰道德力量的敬仰,曹操甚至將太子曹丕的教育之職也托付給他。崔琰不辱使命,把個曹丕調(diào)教得唯唯諾諾。崔琰有兩個理由使曹操提高警惕:曹操曾因衣著花哨而"賜死"曹植的妻子,而這位薄命女正是崔琰的親侄女;曹操決定立曹丕為太子時,知道崔琰平素更喜歡曹植,他擔心崔琰從中起不良作用,盡管崔琰的表現(xiàn)無可挑剔,他當時就明確表示:自己堅決站在曹丕一邊,并認為只有立曹丕為太子,才能保證政權的穩(wěn)定。崔琰的死,緣于一封信,緣于曹操本人對文字獄的興趣。崔琰信中有"時乎時乎,會當有變時"之句,生性猜忌的曹操立刻將此理解成變天的征兆,把崔琰投入死牢。
曹操與袁紹相持于官渡,許攸的來訪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因為他告訴曹操一個非常重要的情報,使曹操得以率兵燒盡烏巢之糧,一舉左右了戰(zhàn)局。許攸本就是一個貪臟枉法的小人,他離開袁紹的原因,亦在荀文若的算度之中,屬"家人犯法"。許攸自到曹營,手足更加輕狂,對曹操全無敬意,乃至在宴會上大呼小叫:"阿瞞,若不是我,你根本得不到冀州。"曹操無奈之下只得嘿嘿干笑,"那是那是。"也許曹操能夠容忍許攸當著自己面無禮,卻不能容忍他當著別人面張狂。許攸步出原屬袁紹治下的鄴城東門時,對隨從人員咋呼道:"這戶人家(指曹操)若沒有我的幫助,根本別想從這道門里進出。"話音落后三小時,許攸即被收入大牢處死。
還有一人名叫婁圭,字子伯。他和崔琰一樣,其實是死于一種比"文字獄"更可怕的"腹誹心謗",這也是曹操猜忌心重使然。這位婁圭當年幫助曹操擊敗馬超時,頗立功勛,他提議的摶沙為城法(利用奇寒的西北風,使摻水的沙子一夜間成為堅不可摧的防護墻)曾使曹操感嘆:"子伯之計,我不及也。"有一天,婁圭與友人習授同坐一輛馬車,正碰上曹氏父子外出,習授感嘆道:"為人父子而有如此排場,那才叫痛快。"婁圭脫口應道:"人生在世,不能像看客那樣光瞧著別人痛快,得自己痛快才是。"陰險的習授當晚就把婁圭的私房秘語密告曹操。不消說,婁圭人頭立刻落地。
還有毛玠,這位當年曾向曹操建議屯田的大功臣,感于崔琰無端被誅,唏噓不已,牢騷滿腹。一次在路上見到黥面囚犯,為一時義憤所激,吐出這樣一句咒語:"路有黥面者,正是亢旱三年的征兆。"曹操同樣沒有猶疑,他手下"首席大法官"鐘繇迅速行動,將這位大功臣收入了死牢。區(qū)別僅是:后因有人出面求情,也許還想到了毛玠當年的好處,曹操特別允許毛玠死在家里,并負責提供上好棺木,確保毛玠家人不受任何株連……
稍稍總結(jié)一下,我們發(fā)現(xiàn),當感覺某人有顛覆政權的行為或哪怕僅僅是一絲意念,曹操殺人總是連眼睛都不眨一下。所以,當董承等人與獻帝合謀欲掀倒曹操時,后來伏皇后與父親伏完暗中的聯(lián)絡"露泄"時,曹操都不曾有過片刻的猶豫,嚴格按照"罰不逾時"的古令,在第一時間先下手為強。此外,為了自家性命的安全,他常常也會或事急從權,或巧生變詐,殺人于無形之中。前者如借糧官之頭安撫兵士,后者如為防備刺客而在夢中斬殺近侍。"丞相非在夢中,倒是閣下死在夢中啊!"楊修后來在該近侍入斂儀式上的這聲嘀咕,確實會讓曹操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