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貞觀之治 唐太宗為何不要大臣對他歌功頌德

2017-03-29 15:13:25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一位不多見的明君。其在位期間,頭腦清醒,處事睿智,帶領國家從戰(zhàn)亂走向繁榮。故史稱“貞觀之治”。成功的“貞觀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一位不多見的明君。其在位期間,頭腦清醒,處事睿智,帶領國家從戰(zhàn)亂走向繁榮。故史稱“貞觀之治”。成功的“貞觀之治”,是有很多經驗值得后人總結的。唐高宗時期的史官吳兢,所撰寫的《貞觀政要》,就是這樣一部總結“貞觀之治”成功經驗的著作。當然,這類總結乃至贊頌的著述,多為后世所作。然而,在唐太宗當政期間,是否也有人要為他樹碑立傳,著書立說呢?當然有!答案是肯定的。

唐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著作佐郎鄧世隆表請集上文章?!蹦憧矗醒胴撠熜麄鞒霭婀ぷ鞯泥囀缆∽衾删蜕媳碚埱蠼Y集發(fā)表皇帝的著作了。鄧佐郎的上書,是在唐太宗當政的高峰期呈奉上去的。這個舉動不算小,自然引起了朝野的一番議論。此時的唐太宗,坐江山己經十幾年了,如果再加上打天下的時間,己經是有幾十年革命經歷的老革命了。為什么竟沒有一位朝臣挑頭出來說:陛下呀!你應該出一部《李世民文集》,讓我們全體臣民能夠學習您的光輝思想呵!其實,也不是沒有挑頭的,而是大家吃不準,這位皇帝對于出版宣傳其個人在這段歷史上突出作用的書,感不感興趣?有沒有出書的愿望?因此,大家都執(zhí)一種謹慎的觀望態(tài)度。畢竟,平白無故地上書,難免會背上巴結領導的嫌疑。在政治清明的初唐,是沒有朝臣愿意背上這個嫌疑的。

估計鄧世隆書讀得不少,可惜泥古不化,在揣摩皇帝的脾性方面,就做得不夠那么精到了,他顯然沒有“百練化作繞指柔”的獨到巴結功夫。當然,他的“表請集上文章”,究竟是為了巴結皇帝,以討得最高領導的歡心?亦或是真心擁護“貞觀之治”,想以出書的方式來流傳后世?所有這一切,現如今都是無法考證的了。

但貞觀十二年的李世民卻是清醒和冷靜的,是沒有被“貞觀之治”的成就沖昏頭腦的。一般來講,中國的明君在位的前十年,頭腦還是清醒的,過了十年,就保不齊了。偏偏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明君,雖然過了十年的清醒保險期,但他仍然是理智的。對太過于表現急切的巴結,太過于肉麻的吹捧,他顯然是不會接受的。

還在十年前,也就是貞觀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就對侍臣們講過:“‘朕觀《隋煬帝文集》,文辭奧博,亦知是堯、舜,而非桀、紂,然處事何其反也?’魏征對曰:‘人君雖圣哲,猶當虛己以受人,故智者獻其謀,勇者竭其力。煬帝恃其俊才,驕矜自用,故口誦堯、舜之言,而身為桀、紂之行,曾不自知以致覆亡也?!?見《資治通鑒.唐紀八》)唐太宗在這里說得很明白,他看過《隋煬帝文集》,文章深奧廣博,以文辭看,是古之圣賢堯帝和舜帝,而決非暴君夏桀王與商紂王,可他的行為與處事,為何與他的言論恰恰相反呢?魏征回答道:君王雖然圣明,但仍能虛心地接受別人的意見。所以,有智慧的人愿意為您出謀獻策,有勇力的人愿意為您竭盡全力。而隋煬帝自恃有才,驕傲矜持,剛愎自用,所以才會口誦堯、舜之言,身為桀、紂之行,自己卻恍然不知,從而導致了國家的覆亡。

聽了魏征的回答后,唐太宗是這樣總結的:“前事不遠,吾屬之師也。”關于皇帝出文集的問題,唐太宗曾說過這樣一番話:“朕之辭令,有益于民者,史皆書之,足為不朽。若為無益,集之何用?梁武帝父子、陳后主、隋煬帝皆有文集行于世,何救之于亡!為人主患無德政,文章何為!”(見《資治通鑒.唐紀十一》)太宗說的大意是:我的言論和命令,凡有益于百姓的,史冊自會記錄,歷史自會書寫,完全可以不朽于世;若言論和圣諭無益于江山百姓,就是編成文集,又有何用?梁武帝父子、陳后主、隋煬帝都有文集發(fā)行于世,哪一個又拯救了國家的覆亡?為君王怕的是沒有德政,做華麗的文章干什么?聽了這番話,鄧世隆關于為皇帝出書的上奏是什么下場,也就可想而知了。

其實,就在鄧世隆上這份奏章的前六年,也就是貞觀六年(公元632年),秘書少監(jiān)虞世南就曾經呈奉上一部歌頌唐太宗功德的著作《圣德論》,可在李世民那里卻碰了一個軟釘子。誰不愿意聽別人說自己的好話呢!但李世民卻能實事求是地估量自己。他說:“卿論太高,朕何敢擬上古,但比近世差勝耳。然卿適睹其始,未知其終,若朕能慎終如始,則論當可傳;如或不然,恐徒使后世笑卿也?!?見《資治通鑒.唐紀十》)唐太宗說的大意是:你的《圣德論》把我捧得太高了,怎能把我比擬成上古的圣君呢!但是,比起近世的賴蛋皇帝來,我還是要勝過他們許多的。但你看到的只是開始,我能不能一直好到最后,猶未可知。所以,他拒絕了老朋友虞少監(jiān)的鼓吹。

鄧世隆想用出文集的手段來巴結上峰,討好高層,對于一班昏君、庸君來講,也許能奏效。但對于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的明君英主來講,對于連《圣德論》都婉拒了的唐太宗來講,這樣的手段就不頂用了。由是,李世民大筆一揮:“遂不許!”只區(qū)區(qū)的三個字,便寫出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清醒!同時,也為后世的執(zhí)政者敲了警鐘。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