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揭秘三國蜀國將領(lǐng)姜維使用的武器是什么

2017-03-29 15:20:15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姜維,生于公元202年,卒于公元264年,享年62歲。姜維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少時和母親同住,父親姜冏戰(zhàn)死之后,姜維被郡里

姜維,生于公元202年,卒于公元264年,享年62歲。姜維字伯約,天水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人,少時和母親同住,父親姜冏戰(zhàn)死之后,姜維被郡里任命為中郎。后期為蜀國名將,官拜大將軍,在蜀國位高權(quán)重。

姜維本是魏國將領(lǐng),但是在諸葛亮北伐時期,姜維在諸葛亮的離間計之中,被魏國懷疑有異心,不得已的情況下投靠了蜀國。他深受諸葛亮的重用,傳承了諸葛亮的衣缽,在諸葛亮死后,姜維開始嶄露頭角。后期,隨被費袆等人猜忌,兵權(quán)有所削弱,但是在費袆死后,姜維可謂是獨攬軍事大權(quán)。

諸葛亮死后,姜維依舊率領(lǐng)蜀國軍隊北伐曹魏,大勝兩次,小勝四次,更有其余小敗幾次,不過總體上來說算是勝多負少。不過蜀國朝中有人反對姜維的北伐,畢竟蜀國在諸葛亮死后,已經(jīng)開始走下坡路,戰(zhàn)爭消耗國力,蜀國只會越發(fā)的虛弱。

之后,姜維被偷襲之后,大勢已去,劉禪舉國投降。姜維卻不甘心,他假意投降魏國將領(lǐng)鐘會,希望可以策反鐘會,以鐘會反叛魏國來贏得蜀國的生機。但是鐘會反叛失敗,被部下所殺,而姜維在一邊看到大勢已去,提劍自刎。

姜維有勇有謀,可是蜀國當時已經(jīng)國力衰弱,一時的假意投降并不能改變什么,魏國兵強馬壯,蜀國就算能阻擋一陣,但也只是強弩之末,最終的結(jié)局已經(jīng)不會變了,所以姜維才知道鐘會反叛失敗,蜀國再沒有機會了。

姜維與趙云

姜維和趙云,兩個人都是三國時期蜀國的將領(lǐng),很多人喜歡將他們倆放在一起比較,不過趙云和姜維其實相差比較多,他們的年紀相差很多,已經(jīng)不能算是一個年代的人了,所以是不太適合相比的。

而姜維從魏國叛入蜀國的時候,趙云已經(jīng)在蜀國有比較高的威望,姜維不過是一個相對比較出色的年輕將領(lǐng)。人們之所以喜歡比較他們就是因為他們曾經(jīng)有過一場比武,而那場比武又語焉不詳,所以人們喜歡探究。就個人來說,如果一定要比,我覺得姜維可能要勝一籌。

首先,姜維和趙云的比武情況分析,雖說當時趙云的年紀偏大,但是寶刀未老,而姜維剛剛嶄露頭角,所以在年齡上,趙云并沒有吃虧太多,當時的勝負沒有具體的說明,但是可以看出兩個人是不分伯仲的。

其次,姜維是諸葛亮的徒弟,和諸葛亮一樣有謀略,曾經(jīng)九次北伐魏國,雖然不是全勝,但是也沒有敗績,并且在魏國反攻之后,他還能想出辦法,并且引起鄧艾和鐘會的矛盾,讓魏國少了兩名大將。

也就說,姜維在武力和計謀上都是非常出色的,而趙云雖然不是徹底的武夫,但是在謀略上是無法和姜維相媲美的。就三國當時的形勢來說,各國的目的都是統(tǒng)一天下,而統(tǒng)一天下所需要的就是將領(lǐng)和軍師。姜維這樣的人也算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了。

所以說,整體來說,姜維是要勝趙云一籌的。

姜維的武器

姜維,諸葛亮的徒弟,謀略雙全。人物自然不用過多筆墨,說是家喻戶曉也不為過。在三國那個年代,人們都是使用冷兵器,何為冷兵器?就是刀槍劍戟。但是這里的槍指的是長槍,而不是現(xiàn)在的手槍機槍。而姜維的武器是什么?這里邊是有一些學問的。

姜維當初的武器是長槍,只不過古代的槍也不止一種,有許許多多的分類。中國古代十大名槍:霸王槍、龍膽亮銀槍、火龍槍、梅花槍、瀝泉槍、虎頭湛金槍、神威烈水槍、五虎斷魂槍、綠沉槍、蘆葉槍。種類如此之多,至于姜維的武器。查閱眾多歷史資料我們可以得知:綠沉槍。全名應(yīng)叫做:天燮綠沉槍。

水滸好漢雙槍將董平的配兵為綠沉雙槍??梢娫跉v史資料中,綠沉槍乃是槍中上品。歷史上用長槍的人不在少數(shù),我們大家熟悉的名將還有:趙云趙子龍,岳飛等等。

而至于綠沉槍的解釋,資料中有幾種說法:第一種說“綠沉”二字為竹名,用綠沉竹制成的長槍,宋趙德麟《侯鯖錄》云:“綠沉事,人多不知;第二種是說用綠色作為裝飾的長槍。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卷四:“《北史》:隋文帝賜大淵綠沉槍,甲獸文具裝。這里指的是槍用綠色來裝飾,所以用綠沉來命名,相同道理的還有古代的駑,古代駑的裝飾是黃色,所以駑一般稱為“黃間。”所以可以把綠沉理解為綠色的裝飾;第三種說法是用精鐵制成的槍,精鋼寒鐵鑄就,槍身長一丈一,重六十八斤,至今為止最后一種說法也是認同最多的。

所以姜維的武器,我們可以確定是綠沉槍。但是詳細的資料,我們也無從得知。把答案留給歷史吧。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