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殺功臣的隱情 為子孫掃除當皇帝的屏障
明朝開國元勛中,除了湯和等寥寥幾人幸免于難,大多數(shù)人都不得善終:徐達發(fā)背癰吃蒸鵝而死;常遇春病故早亡,躲過一劫;劉伯溫據(jù)說被胡惟庸授令毒死;但胡惟庸自己也沒有得意多久,不久就被主子以“擅權(quán)植黨”、“枉法誣賢”的罪名處死,遭受牽連者多達三萬余人,朱元璋甚至在胡死后十年,還給他安插了一個“通倭謀反”的十惡不赦罪名,這就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胡的死,造成了終明朝一代沒有宰相一職,從此自秦漢以來建立的宰相制度,在此宣告壽終正寢,明朝以后的清朝,只有口稱“奴才”的所謂“大學士”而沒有鐵骨錚錚為民請命的魏征、文天祥等宰相,不得不說是中國歷史的悲哀。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錦衣衛(wèi)指揮蔣揭發(fā)藍玉謀反。經(jīng)審訊,說是藍玉串通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舳艫侯朱壽、東伯何榮、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劃在朱元璋出宮耕種田時起事。朱元璋當然不能容忍謀反之事,于是,藍玉被族誅,凡連坐的都稱為“藍黨”,一律處死。朱元璋親手寫詔布告天下,并將藍玉謀反的事實編為《逆臣錄》。朱元璋在詔書中說:“藍賊為亂,謀泄,族誅者萬五千人。自今胡黨、藍黨概赦不問?!睔⒘艘蝗f五千多人以后,朱元璋似乎還覺得自己已經(jīng)很寬容了。然而,僅列入《逆臣錄》的高官就有一公、十三侯、二伯。經(jīng)這一次殺戮之后,明初的功勛宿將差不多都被殺完了,各軍府衛(wèi)所被株連誅殺的軍官達幾萬人。這時候,朱元璋還說什么“自今胡黨、藍黨概赦不問”,很明顯這完全是一句騙人的話,因為此時已經(jīng)無人可追問了。
如此眾多手握重兵的高級將領(lǐng),為什么會毫無反抗地束手就擒呢?顯然,他們沒有任何要同朝廷作對的準備,也就是說,他們并沒有反謀。與之相反,朱元璋卻早為這次殺戮做了精心準備。雖然朱元璋對權(quán)臣的防范由來已久,但藍玉案爆發(fā)還是有一個重要的導(dǎo)火線。藍玉案爆發(fā)前一年,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朝中發(fā)生了一件大事:四月二十五日,年僅三十九歲的太子朱標死了。皇位繼承人的死,對朱元璋的打擊太大。他在皇宮東角門召見群臣時說:“朕老矣,太子不幸,遂至于死,命也!”不禁大哭,這時他已經(jīng)六十五歲了。按嫡長子繼承制,皇位只能由皇太子的長子接任,而朱標的長子早已夭折,這時排行老大的允才十五歲。朱元璋誅殺權(quán)臣,本來想要為子孫鏟除后患,當年,朱元璋曾對朱標明確表示,鏟除權(quán)臣如同除掉荊杖上的棘刺,是為了便于掌握,但是他沒想到太子朱標會死在自己的前面。
有一則記載說,當初馬皇后去世以后,朱元璋一直處于郁郁不樂的狀態(tài),戮殺大臣的行為也更加恣意。有一次,太子朱標進諫說:“陛下您殺大臣殺得太多,恐怕會傷了君臣間的和氣?!敝煸奥犃艘院蟛徽f話,沉默很久。第二天,朱元璋把太子叫來,將一根荊棘扔在地上,命令太子去撿起來,面對長滿刺的棘杖,太子覺得很為難。朱元璋說:“這根荊棘你拿不起來,我替你將刺磨干凈了,難道不好嗎?現(xiàn)在我所殺的人,都是將來可能威脅到你做皇帝的人,我把他們除了,是在為你造莫大的福??!”太子跪下來給朱元璋磕頭,但心里不同意朱元璋的觀點,低頭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彼@是什么意思呢?他這是表明,父親您似乎不是堯舜那樣的明君,否則哪來那么多亂臣賊子?你想,朱元璋聽了這話能不生氣嗎,老皇帝氣得搬起坐的椅子就扔了過去,要砸太子,太子嚇得趕忙逃走。
朱元璋把一切都設(shè)計得很美妙,但是惟一沒設(shè)計到或者說他控制不了的因素就是,朱標早逝,死在了他的前面——朱元璋把荊棘上的刺磨得再干凈,一旦后繼乏人,操杖之人不在了,那該怎么辦?朱標生性敦厚仁柔,他死后,他的兒子,也就是朱元璋的皇孫朱允則更為孱弱,更令人不放心。朱元璋在位,尚且感到如狼似虎的悍將難于駕馭,一個十五歲的孩子,沒有任何政治經(jīng)驗,將來怎么能保證坐穩(wěn)皇位?雖然老將都已經(jīng)被殺光了,但新起的藍玉等人能征善戰(zhàn),強悍桀驁,不能不令人擔心。因此,為了孫子朱允,為了防備不測,對藍玉這樣的強臣,反也得殺,不反也得殺。藍玉等人的引頸就戮,恰恰說明是朱元璋采取了先發(fā)制人的行動。
朱元璋不僅先發(fā)制人,說話還不算數(shù)。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八月二十二日,他推翻了不再追究胡黨的承諾,再次借胡惟庸案誅殺了靖寧侯葉升。葉升是藍玉的姻親,殺葉升就是揭開了藍玉案的序幕。這時,藍玉尚遠在征討西番的前線,死心塌地為朱元璋征戰(zhàn)的他對即將臨頭的大禍毫無覺察。如果他稍有異心,在姻親葉升被殺后也不會老老實實地回來。所以,明末清初的史家談遷說:“藍涼公非反也?;⒋直?,不善為容,彼猶沾沾一太師,何有他望!……富貴驕溢,動結(jié)疑網(wǎng),積疑不解,釁成鐘室?!彼@話的意思是,藍玉不過是一個脾氣粗暴的將領(lǐng),驕傲跋扈,不善于討好人,引起了朱元璋的懷疑,終于招致殺身之禍。
藍玉死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十一月,朱元璋又找借口殺了宋國公馮勝,二十八年(1395年)二月,又殺了穎國公傅友德。這樣,終洪武一朝,在明初開國功臣中,身為公侯而得以幸存的人僅有長興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二人。胡藍之獄讓我們看到,一個社會最底層的赤貧農(nóng)民、一個游方僧,一旦登上皇帝的寶座,要實現(xiàn)絕對集權(quán),并欲使之傳之久遠,表現(xiàn)出了怎樣的殘忍,而他的殘忍又讓多少人斷送性命、付出鮮血!古人評論當年漢高祖劉邦誅殺功臣時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我們看,朱元璋屠戮功臣的行為較漢高祖劉邦實在是遠遠過之矣。
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這樣評價“胡藍之獄”:漢高謀殺功臣固屬殘忍,然其所必去者,亦止韓、彭,至欒布,則因其反而誅之。盧綰、韓王信,亦以謀反有端而后征討。其余蕭、曹、繹、灌等,方且倚為心膂,欲以托孤、寄命,未嘗概加猜忌也。(朱元璋)藉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盡舉取天下之人而盡殺之。其殘忍實千古未有!他又拿歷史上的其他例子做了比較——漢光武帝、唐太宗定天下時,他們自己還很年輕,正處壯年,等到他們老的時候,諸功臣也都老的老,死的死了。宋太祖做皇帝的時候年紀雖然不小了,但是他有個能干的弟弟,他這個弟弟就是后來的宋太宗,有這個弟弟駕馭諸臣,這些功臣因此都得以保全。至于明太祖,他起事雖早,但是到天下大定時則年已六十有余了。懿文太子朱標仁柔,等他死后,其子朱允就更孱弱,朱元璋于是不得不為身后之事而做準備了。因此,他兩興大獄,將諸功臣一網(wǎng)打盡,由此可推見其心跡。
胡惟庸之死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案發(fā)之時,同誅者不過陳寧、涂節(jié)數(shù)人。而到朱元璋興胡黨之獄時,則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這時候距惟庸死已十余年。后世史家每每論及此處,就會反諷:豈有首逆已死,同謀之人十余年始敗露者?這只不過是朱元璋以胡惟庸案借題發(fā)揮,陰使獄詞牽連到所有的人,以實現(xiàn)他的草禽之計,趙翼的評價是很有見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