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風云人物 > 正文

開國皇帝王莽也是亡國之君他的失敗是因得罪了誰

2017-06-06 16:26:51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前面幾篇說了歷史是如何一步一步選擇王莽的,人民群眾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把王莽推向神壇乃至帝位的。本來歷史眷顧王莽,群眾擁護王莽,形勢一

前面幾篇說了歷史是如何一步一步選擇王莽的,人民群眾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把王莽推向神壇乃至帝位的。本來歷史眷顧王莽,群眾擁護王莽,形勢一片大好,可沒幾年,天下就背棄了王莽,王莽成了數(shù)的過來的身兼開國皇帝和亡國之君的皇帝。短短幾年,人生大起大落是不是有點太快?其實這怪不得別人,要怪,還是得怪王莽自己作死。今天就說說王莽把一個好好的江山,如何作死作垮的。有人說,王莽是個穿越者。對于一向堅持理性客觀的歷史觀的我來說,我還真的有那么點相信。因為他太像一個從古代穿越到現(xiàn)代的人了……

很多所謂的改革都是新瓶裝舊酒,但是王莽他不!他的改革走的不是尋常路,就是要新酒放舊瓶!

新瓶裝舊酒的欺騙式改革一般只是欺騙一下善良的大眾,根本上還是維護既得利益,所以還是可以維持的。

歷史上任何的一種權(quán)力,都不是憑空而來,都需要背后有政治利益集團的支持。有新興的地主政治勢力支持,所以商鞅變法成功了。得不到文官集團的肯定,所以張居正改革失敗了。

而王莽的改革之所以會失敗,是因為,他把全國上上下下所有能得罪的政治勢力,全部都給得罪了。

首先得罪的,是豪強地主階層。

歷史上任何一次改革都是不具有徹底性的,因為改革其實質(zhì)是統(tǒng)治階層內(nèi)部利益的再劃分,所以,必然要打擊一部分既得利益,拉攏另一部分。

王莽改制,可以說是有魄力的,因為他直接把改革的槍口對準了當時最大的利益集團,豪強地主。

這個改革方向不能說錯,但是改革的方法實在是讓人不敢恭維。

當時西漢社會矛盾非常尖銳,土地兼并嚴重,人口買賣盛行,豪強“多蓄奴婢,田宅無限”。針對豪強的改革是具有正當性的,但是也必然是異常艱辛和兇險。后來的光武帝劉秀就是依靠豪強地主,才奪得皇位。

而對付這么龐大的勢力,王莽是怎么做的呢?

兩招,“王田制”和“私屬制”

王莽看到了農(nóng)民失去土地,土地兼并嚴重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因此,他想通過恢復古書上記載的“井田制”來解決這個問題。王莽即位后,頒布了“王田制”,規(guī)定土地國有,不準隨便買賣,并根據(jù)人口數(shù)量分配土地。只要土地國有,不準隨便買賣,再通過平均分配土地,農(nóng)民就可以實現(xiàn)耕者有其田,那么就可以杜絕土地兼并,土地不會被買賣,農(nóng)民就不會無所依附成為奴婢了,一舉多得。另外為了緩解現(xiàn)有的奴婢過多的問題,王莽將“奴婢”改稱“私屬”,不許買賣。這兩項措施出發(fā)點我相信是好的。但也有一定的局限,他們只是限制了土地兼并和奴婢膨脹,并未傷及豪強根本。何況,這兩項措施嚴重損害了豪強權(quán)貴的利益。豪強群起反對,朝野反對,地方地主豪強甚至舉兵反抗,無奈之下,王莽下令取消“王田”“私屬”制度。就這樣,這兩項制度草草收尾,還沒收到改革紅利,卻已經(jīng)把當時最有勢力的豪強地主給得罪光了。

接著得罪的,是底層百姓

王莽改革的出發(fā)點其實就是為了底層百姓,但是呢,他推行的那些政策,讓本來就困苦的底層百姓更加沒有了活路。

首先是改革幣制,這個是王莽改制中失敗中的失敗,怎么改呢,把已經(jīng)淘汰了幾百上千年的貨幣又重新拿出來了,什么刀幣啊,布幣啊,連只有商朝時候才流通的貨幣龜殼和貝都復活。這還不止,每次貨幣改革,錢幣大小不斷縮小,價值卻越來越高,人為地制造通貨膨脹,就類似于現(xiàn)代社會的濫發(fā)紙幣,最終物價飛漲,百姓財富被強行掠奪,搞得怨聲載道,民不聊生。

還有一些本來是利國利民的好制度,最后也成了百姓怨恨政府的一大原因。比如實行五均、賒貸等,五均是在全國幾大城市設(shè)立五均官,五均官的任務一是按工商各業(yè)的經(jīng)營情況征收稅款;二是管理市場的物價,各地五均官在每季度的第二個月,評定出各種貨物的標準價格,稱“市平”。如果物價高于“市平”,政府就將控制的庫存物資按平價出售,以平抑物價;市場價格低于“市平”,則聽任百姓自由買賣。賒貸是由政府辦理貸款。具體辦法是:如果百姓辦理祭祀、喪葬或欲經(jīng)營工商業(yè)而無資金者,可以向政府借貸。祭祀借貸須在十天內(nèi)歸還,喪事借貸須在三個月內(nèi)歸還,以上兩項借貸不收取利息;工商貸款每年交納不超過所借數(shù)額十分之一的利息。

這些政策的理念都非常先進,后世的王安石變法都還在用,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一些商賈和貪官污吏同流合污,互相勾結(jié),利用特權(quán)將這些制度變成中飽私囊的機構(gòu),給百姓帶來莫大的痛苦。即使是到了一千年后的王安石時代,同樣的痼疾,依然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一大原因。

而百姓不會管你政策的出發(fā)點,這些政策最終所受的苦,自然都記到了王莽的頭上。

得罪完上層的豪強和下層的百姓,王莽又把官僚得罪了

王莽改制,不僅喜歡改制度,還喜歡改名稱,王莽不停更改官制與官名,又不停地更改地名,嚴重的一個郡前前后后改了5次名稱,改到最后又改回到了原來的名字,純粹瞎折騰。結(jié)果搞得公文完全不知道該怎么表達,甚至下詔書,還得用以前的舊名。王莽還喜歡根據(jù)古籍和傳說來設(shè)置官職分封爵位,設(shè)置了許多新的官職,再加上原來已經(jīng)改名的舊官職,大家完全不知道誰是誰,該干什么了。還按照周制大封五等諸侯將近800人,但是很多又沒有實際的封地。最后搞得官場烏煙瘴氣,貪污受賄,盤剝民脂民膏的層出不窮。說是官不聊生,也不過分。得罪完自己人,王莽還把周邊少數(shù)民族給得罪光了西漢時期,周邊的民族形勢還有些復雜,北方匈奴,東方高句麗,西域和西南夷雖然都依附中央王朝,但是自主性較強,一不爽就叛亂。說王莽是腐儒吧,對待民族關(guān)系,一點妥協(xié)意識都沒有,妄自尊大,一副皇漢的派頭。

首先是對匈奴,匈奴被漢武帝連番打擊以后,勢力日衰,到了宣帝時候,呼韓邪單于來降,漢朝終于得到了匈奴的臣服。但是王莽認為,自己天命所歸,代漢自立,匈奴算什么!于是把西漢的“匈奴單于璽”給收了,換了個“新匈奴單于章”,在匈奴前面加個“新”,還把“璽”改成“章”,匈奴不滿開始鬧事,王莽一看,你個小樣還敢不服,直接把匈奴單于改成“降奴單于”,這么侮辱性的稱呼使單于勃然大怒,于是北方邊界又開始戰(zhàn)爭了。

點擊看大圖接著是對西域,把西域各國的王降為侯,引起西域諸國的不滿,紛紛反叛,王莽派去鎮(zhèn)壓的大軍也被西域諸國聯(lián)軍打敗。新朝幾乎失去了整個西域。

再接著是對西南夷,也還是因為把王降為侯,句町王怒不從命,被王莽處死,這句町王一死便捅了馬蜂窩了,句町王弟弟率眾反抗,整個西南少數(shù)民族群起叛亂,叛亂一直持續(xù)到新朝滅亡還沒消停。

北方西方和南方都出問題了,還差東北的高句麗。為了出征匈奴,王莽還向高句麗征兵,遭遇反抗,王莽一怒,派兵過去把高句麗收拾了,順便把高句麗改名為“下句麗”。

就這樣,王莽自大的外交姿態(tài)把周邊少數(shù)民族都給得罪光了,使整個帝國的邊境都陷入了戰(zhàn)爭,虛耗了大量國力。

王莽得罪了當時幾乎所有的政治勢力,其滅亡也就變得理所當然。

但是,王莽畢竟還是王莽,他還是那個道德楷模和儒生典范,在王莽滅亡的最后,就連王莽的親信重臣都開始背叛王莽時,王莽他落魄時的好友孔休出現(xiàn)在王莽的面前,沒有共富貴,卻可以共患難,人生得此知己,死又何憾。

和孔休一樣守在王莽身邊的,還有一千多名公卿大臣,在他們眼里,王莽還是那個胸懷天下蒼生的賢德君主,他們以書生之軀,與王莽一起戰(zhàn)斗到了最后。

在歷代亡國之君中,臨死前仍然能獲得如此多人的擁護和誓死守衛(wèi),王莽算得上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相比1600年后的崇禎皇帝鳴鐘召百官無一人前來,死前僅有一名太監(jiān)陪同,王莽的結(jié)局還不算太慘。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