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并非真傻 裝憨賣傻只為保己命救蜀國
歷史往往是這樣:一個個人魅力太強、太完美的君主,給他的后代帶來的壓力,往往是常人難以想象,也難以承受的。這種壓力,不僅僅是精神上的,也是實實在在的政治和社會壓力。這樣的君主在離世之后,如果沒有十分周密的安排,往往會給政治體制留下一個巨大的空洞,形成權(quán)力的斷層。而幾乎所有的二世君主,都難免要面對一個這樣的困境。
劉禪,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他的一生,就是被父親劉備和能臣諸葛亮的陰影所籠罩的一生!他的一生,就是"巧將聞雷來掩飾,隨機應(yīng)變信如神"的一生!
他的一生,也是被誤解、被刻意"妖魔化"的一生!
"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身后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下面我們就來講講眾多"二世祖"中間頗為典型,身世非常曲折,然而也最為人們所誤解的一個:蜀漢后主——劉禪。
一、只身飄零,飽經(jīng)磨難,阿斗原本是英才——這個"董事長"歷經(jīng)坎坷
"扶不起的阿斗"這話連大字不識一個的鄉(xiāng)間老農(nóng)都知道,就因這一句話阿斗在歷史上的知名度極高,老少婦孺皆知。自此話誕生并成為鄉(xiāng)間俚語后,凡是懦弱無能,即便是有人幫襯也做不了大事的人都被冠以"阿斗"的稱號,甚至到了后來"阿斗"逐漸演變成了"弱智"的代名詞。阿斗的不佳名聲主要是來自《三國演義》,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為了突出諸葛亮的形象,有意貶低了小名阿斗的后主劉禪。
不過,在正史《三國志》中卻對歷史上的劉禪做了另外一種評價。陳壽借其臣子之口說他"通明智達",在自己國力無法抵抗強魏時以百姓為重,以社稷為輕,采取了投降的上策。劉禪被接到洛陽后,司馬昭認定他是個沒心沒肝的傻子,對他放松了戒心。
劉禪真的是傻子嗎?在蜀漢為君時還是一個通明智達的賢主,何以在亡國后卻變成了"扶不起的阿斗"?
說起劉禪這個人,他的經(jīng)歷頗為有趣。他雖然當(dāng)皇帝在位的時間不短(40多年),但值得一提的政績卻沒有見諸史書——無論是正史還是野史,而他稱帝以前的經(jīng)歷卻值得一敘。
就我們目前所能見到的史料,劉禪登基稱帝以前有很長一段時間基本上是個空白。
專為劉禪立過一"傳"的陳壽,在《三國志》中介紹這位后主皇帝登基前的經(jīng)歷時也只是避實就虛地寫道:"后主諱禪,字公嗣,先主子也。建安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立為王太子",對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以前的那個劉禪的所作所為語焉不詳。其他一些史書,包括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在內(nèi),也都犯有同樣的毛病。
正由于主要史料語焉不詳,一些野史便乘虛而入,附會出許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