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繼光斬子疑云:是否斬子又是斬哪個兒子?
"天皇皇,地皇皇,莫驚我家小兒郎,倭寇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
這是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廣為流傳的一首民謠,謠中的戚爺指的是明代著名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戚繼光(1528-1588),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蓬萊人。戚繼光出生將門,自幼便立志馳騁疆場,保家衛(wèi)國,曾揮筆寫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著名詩句。戚繼光17歲時承襲了父祖歷任的登州衛(wèi)指揮僉事之職,25歲時被提升為署都指揮僉事,擔負起山東沿海防守海疆、抵抗倭寇的重任。
倭寇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元朝。元朝末年,日本的北條時宗曾兩次發(fā)布異國征伐令,企圖趁戰(zhàn)亂之機入侵朝鮮,進而覬覦中國。被這個征伐令動員起來的日本武士從此開始騷擾中國東北沿海,倭寇之患逐漸形成。由于中國古代稱日本為"倭國",所以這些劫掠中國沿海的日本武士和浪人被稱為"倭寇"。明初時,國家強盛,海防較為完備,倭寇并未釀成大患。正統(tǒng)年間之后,由于朝政腐敗,軍備廢弛,倭寇日漸猖獗。正統(tǒng)四年(1439年),倭寇襲入浙江臺州的桃渚村,殺人放火,劫掠財物,甚至把嬰兒拴在竿上,用開水燙死。嘉靖年間之后,倭寇之患發(fā)展到了極點。他們同海盜汪直、徐海等人相勾結,有時外出劫掠,一次可糾集戰(zhàn)船上百艘。倭寇在東南沿海一帶,攻城掠地,殺人放火,奸淫擄掠,無惡不作。使東南沿海一帶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到難以估計的損失
為了剿除倭寇之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素有威名的戚繼光被調任到倭患最為嚴重的浙江任都司僉書,主持這一地區(qū)的抗倭斗爭。戚繼光初至浙江時,這一地區(qū)衛(wèi)所空虛,士兵老弱;將官不習武藝,不懂兵法;水軍戰(zhàn)船十存一二,且年久失修……。有一次,八百多名倭寇侵入浙江沿海的龍山所,戚繼光親自率軍迎擊,但是由于明軍老弱怯戰(zhàn),接戰(zhàn)沒幾個回合,便已顯現(xiàn)出潰敗的跡象。在這危急關頭,戚繼光一馬當先,沖至陣前,連發(fā)幾箭,將倭寇的幾個頭目射倒,倭寇明軍統(tǒng)帥如此英勇,便倉惶逃竄。為了改變這種兵士羸弱、防備松弛的現(xiàn)狀,戚繼光從當?shù)氐臐O民、蛋戶中招募新軍,并加以嚴格的訓練,這支軍隊雖然人數(shù)不多,只有三千多人,但是打起仗來,卻個個都能以一當十。這支軍隊不僅作戰(zhàn)勇敢,而且紀律嚴明,從不敢亂民擾民。當?shù)氐娜硕加H切的稱呼這支紀律嚴明、能征善戰(zhàn)的隊伍為"戚家軍"。戚繼光還總結與倭寇作戰(zhàn)的經驗,結合南方地形多沼澤的特點,創(chuàng)造出新的陣法--鴛鴦陣,每十二名士兵為一個戰(zhàn)斗小組,每人所持兵器各不相同,火器與冷兵器、長兵器與短兵器相互配合,大大提高了戰(zhàn)斗力。戚繼光依靠這支能征善戰(zhàn)、紀律嚴明的軍隊,在抗倭的斗爭中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
戚繼光統(tǒng)軍打仗,十分強調紀律的重要性。他要求士兵要絕對的服從指揮,指揮官下令向前,前面就是有刀山火海也要奮勇前進,不得后退,違令者定斬不赦。正是因為戚繼光如此強調軍紀的重要性,才有了戚繼光斬子故事的發(fā)生。
戚繼光斬子的故事幾百年來一直在閩、浙一帶廣為流傳。在福建莆田,這一故事還被改編為閩劇《戚繼光斬子》,以藝術的形式在民間盛傳不衰。此外,在福建寧德、連江、閩侯,浙江義烏等地也有類似的傳說。戚繼光斬子的故事到底是不是歷史事實,到底發(fā)生在那個地方一直眾說紛紜,沒有定論。
有一說認為,戚繼光斬子的故事發(fā)生在浙江臺州地區(qū)。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浙江抗擊倭寇,幾次大的戰(zhàn)役都連戰(zhàn)連捷,打得倭寇是聞風喪膽。有一次,戚繼光率領軍對在臺州府圍剿一股倭寇,倭寇與戚家軍接戰(zhàn)之后,很快大敗,有一股殘敵想繞道城北的大石退守仙居。為了徹底消滅這股倭寇,戚繼光立即命自己的兒子戚印為先鋒,率領軍隊抄近路在白水洋常風嶺一帶伏擊。臨行前戚繼光一再交代戚印,與倭寇接戰(zhàn)之后,不要急于求勝,要佯裝失敗,將敵人誘至仙居城外再予以反擊,以迫使城中的倭寇出援,一舉殲滅。違反軍令者要按軍法處置。戚印率軍到達常風嶺之后,將軍隊埋伏在山道兩旁的樹叢中,此時,倭寇的隊伍也沿著這條山道開了過來,前面還押著一些搶掠來的婦女和牛羊等,戚小將見后,氣憤萬分。再也沉不住氣,馬上下令軍隊展開總攻,一時間矢石齊飛,刀槍猛舞,喊聲震天。戚印只顧了奮勇殺敵,竟然忘記了父親臨行前交代的只許敗,不許勝的交待。霎時間就將敵人全殲在山道之上。后來戚印率軍回營,將士們都言戚印作戰(zhàn)勇敢,殺敵有功。但戚繼光卻在在聽完兒子稟報之后,勃然大努。說他違反軍紀,不服從指揮,應該以軍法處置,便命將校將其綁出轅門外正法。諸將雖然苦苦求情,說戚印雖然是觸犯了軍令,但其大敗倭寇,也是有功之臣,可將功抵罪。但戚繼光卻認為戚印明令故犯,貽誤軍機,不容不誅!若是不殺則軍紀難以嚴明如初。最終,還是斬了兒子。后來當?shù)氐陌傩諔涯钇莨樱阍诔oL嶺上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據(jù)說這座大殿的殘跡至今猶存。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戚繼光斬子的故事不是發(fā)生在浙江常風嶺,而是發(fā)生自福建麒麟山;斬的兒子不是戚印,而是戚狄平。說明朝嘉靖年間,倭寇在福建沿海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朝廷換了幾任大將也拿他們沒辦法,百姓叫苦連天。后來戚繼光率八千義烏兵入閩抗倭,頭一仗打的就是海上倭寇的巢穴--橫嶼。橫嶼是一個海上孤島,與寧德樟灣村隔海相望,此處漲潮時是一片汪洋,退潮之后則是泥濘一片的沼澤,地形易守難攻。倭寇在島上修建了許多堅固的防御工事,戚繼光經過一段時間的詳細觀察之后,決定在中秋節(jié)的下半夜乘著倭寇防守松懈,潮水低落的時候,涉過淺灘處的沼澤,出其不意的攻擊敵人。戚繼光先命張諫、張岳在橫嶼西、北陸上布陣,防止倭寇上岸;又命張漢率水師在橫嶼東部海面游弋,防止倭寇從海上逃竄;自己則率領戚家軍的主力從南面進攻。在攻擊發(fā)起之前,戚繼光曉諭全軍:"潮水漲落,分秒必爭,只許勇往直前,不準猶疑回顧。違令者斬!"戚繼光任命自己的兒子戚狄平為先鋒官,率領三千精銳部隊打先鋒。戚狄平率軍行至麒麟山下的宮門嘴山口時,擔心父親年老力衰,跟隨不上,便立馬回頭向樟灣方向望了望。這時跟在后面的將士以為先鋒有令要傳達,不覺也都腳下一頓,停了下來。戚繼光率領中軍跟在后面,突然發(fā)現(xiàn)前面的隊伍停了下來,不知發(fā)生了什么變故。立即派人詢問。后將校回報說:"前面沒什么事情,只是因戚先鋒回頭,兵士疑惑所致。"戚繼光聽后大怒,立刻令人將戚狄平綁至馬前,訓斥道:"你身為先鋒官,不帶頭遵守秩序向前的軍令,反而帶頭違令,致使三軍疑惑。如若不按軍法處置,又以何服眾。"說完命令帳下軍校將戚狄平綁出,斬于軍前。戚繼光身邊的將士紛紛跪地說情,也無濟于事。后來,戚家軍勝利的攻占了橫嶼,斬殺倭寇二千六百余人,徹底搗毀了橫嶼上倭寇盤踞的巢穴。戚繼光帶軍回師時,路過麒麟山,想起被自己斬殺于此的兒子,不禁傷心落淚。后來,當?shù)氐娜嗣窀杏谄輰④姼缸拥目官凉?,就在戚繼光當年立足思子的地方建起一座六角涼亭,取名為"思兒亭"。在戚公子被斬的麒麟山角樹立了一塊石碑,名曰"恩澤壇",以永遠紀念戚繼光和戚狄平抗倭保民的萬世恩澤。
此外,有人根據(jù)《仙游縣志》中:"繼光至莆田,將出師,煙霧四塞,其子印為前鋒,勒馬回,求駐師。繼光怒其犯令,殺之"的記載,指出戚繼光斬子的故事應該就是發(fā)生在福建莆田,斬殺兒子為戚印。
對于以上幾種戚繼光斬子的傳說,史學界另有看法。戚繼光斬子的故事,在《明史》、《罪惟錄》、《明書》和汪道昆的《孟諸戚公墓志銘》、董承詔《戚大將軍孟諸公小傳》、《閩書》中的《戚繼光傳》等較為可信的史料中均無記載,戚繼光后人所編著的《戚少保年譜耆編》中也沒有關于此事的記載。而且根據(jù)《戚繼光墓志銘》的記載,戚繼光的正房夫人王氏,一生只生有一個女兒,并無傳說故事中的長子戚印這個人。戚繼光在軍中所納的小妾陳氏、沈氏、楊氏等人雖然先后為他生了戚祚國、戚安國、戚報國、戚昌國、戚興國等幾個兒子。但這些兒子在戚繼光抗倭時期都還是襁褓中的小兒,根本不可能成為統(tǒng)軍打仗的將領。因此,許多歷史研究者認為,戚繼光斬子之事,純粹是子虛烏有。民間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故事流傳,也許是人們根據(jù)戚繼光將軍治軍嚴明,軍紀如山的特點演繹出來。戚繼光斬子的傳說從歷史考證的角度來講并無明證,至于傳說中的戚印、戚狄平等人是否是戚繼光的義子,此為筆者的一種推測,事實是否如此,還有待史學界的進一步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