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大臣對待皇帝態(tài)度完全不同的原因
在明朝,尤其是前期幾個強勢皇帝死后的明朝,真正統(tǒng)治著這片天下的,其實,是一個叫做文官集團的東西。而皇帝,只是一只這群官僚集團關(guān)在一座金壁輝煌的籠子里的小鳥,皇帝這只關(guān)在這只金壁輝煌籠子里的小鳥,從來就不可能飛出籠子去看一下外面的世界,條條框框的束縛,就如同看不見的鳥籠子,讓這支小鳥永遠無法飛出這個金壁輝煌的籠子。一個不能走出金絲籠的皇帝,不是一個真正的皇帝。所以,明朝自從強勢的朱元璋和永樂皇帝之后,皇帝和文官集團就一直斗爭?;实垡叱鼋鸾z籠當一個真正的皇帝,而文官集團則要束縛皇帝,把權(quán)力拿到自己手里。文官集團為何要抓住權(quán)利呢?除了孟圣人所講的“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外,還有就是有一部分確實想為民做點事情,最多的恐怕還是因為農(nóng)民出身的朱元璋對于官員腐敗處置太過嚴厲(居然活活用鞭子打死),再加上明朝官員俸祿低下的原因而要從皇權(quán)手里分散更多的權(quán)利。在封建王朝的中國,自然是官本位,有了權(quán)自然有錢了。所以等這兩位強勢皇帝歸西后,文官集團就開始積極努力,為的就是向皇帝分權(quán)甚至壓制皇帝權(quán)利。
到了明朝后期,文官集團勢力壓過皇帝了,所以皇帝就束縛的更厲害了。萬歷和文官集團斗,最后也斗不過文官集團,不得不不上朝來抗議,雖然不上朝,萬歷仍然關(guān)注大事情——如抗日援朝等。到了后來的天啟,他根基沒有萬歷深,所以沒辦法就直接提拔宦官來對付文官集團。結(jié)果文官集團搞死天啟,提拔一個聽話的崇禎。如果文官集團真的憂國憂民、以治理天下位自己的責任——如張居正那樣的話,那么明朝即使是文官集團主政也能維持帝國穩(wěn)定。可惜的是,后來文官集團一個個道貌岸然,實則為自己一己之利而已。如那個萬歷皇帝要增加商業(yè)稅,結(jié)果商人的后臺文官集團馬上反對,而崇禎也是如此,最后只能增加農(nóng)業(yè)稅,結(jié)果導(dǎo)致了李自成推翻明朝。
明朝的文官集團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知道自己即使罵了皇帝,而皇帝為了避免自己被后人罵而不敢殺自己,最后只能打板子,于是乎就罵的恨,好像罵多了板子多了,就在同僚當中樹立自己為民做主的諫臣忠臣的榜樣了。實際上這些文官集團尤其是明末的這些人一個個是誰來當皇帝就投降誰,其風骨連妓女都不如。
而滿清皇帝,說是完全意義上的一家天下,也不完全正確,但是說是八旗貴族天下則完全正確。后金長期的奴才主子思想教育,給清帶來的是非常深刻的。所以這些輔助清帝的滿大臣從來都沒有想過要奪取皇帝位置,當年如日中天的鰲拜就非常有機會取而代之,實際是鰲拜最后卻自甘被玄燁抓住定罪。本身嚴厲的奴才制度,再加上幾個會玩弄政治手段的皇帝或者攝政王如玄燁、胤掙、宏利,這種奴化大大擴大了,以至于整個滿清一**臣都是奴化嚴重奴才。所以說,圍繞在清朝的皇帝身邊的是一群沒有思想、只知道完全按照皇帝意思辦事的奴才。清代反正清帝依靠的是八旗而不是大臣,所以對待大臣差愈能怎么樣?又有什么關(guān)系?明代就不用了,明帝是依靠大臣的,不能隨意殺大臣只能等打板子,所以明代大臣可以肆無忌憚的大罵皇帝;而清代皇帝呢?大臣敢罵那是殺頭的,文字獄就足夠讓你死幾回了,所以清代大臣只能說“皇上英明、臣愚蠢”。
滿清的大臣已經(jīng)完全喪失了明代大臣那樣有對皇帝牽制作用的功能了。那么八旗呢?其實八旗本來就是一群沒什么政治需求而僅僅是為了過上享樂生活的人群而已,既然后來愛新覺羅氏能給他們帶來這種生活,他們才不去管什么朝政。但是他們有一條,就是你們誰當皇帝不管,但是不能砸了八旗子弟的鐵飯碗。所以,當鰲拜要改變這個的時候就倒下了;胤掙要改變這個,結(jié)果累死了。玄燁英明,不僅不去改變這個,反而增加八旗的收入和權(quán)利,如將鰲拜主政時期各地的漢督撫變成滿督撫,光是這一項就為八旗出生的旗人得利非常多。同時,玄燁用滿大臣+文字獄打壓漢大臣,使得明朝還有那么一丁點遺留在漢大臣身上的要從皇帝手里爭權(quán)的基因也被消耗完了,再加上玄燁也確實政治手段高明,一方面在表面上說什么自己尊儒生以此迷惑仕子們,并且用大量的文字獄打壓有思想的漢文人,從而即磨去漢文人的思想培養(yǎng)了奴才大臣,另一方面將實權(quán)的漢人官員如各地督撫交給滿大臣,從而獲得八旗的支持,于是乎玄燁就被稱為千古一帝了。
玄燁的孫子宏利看到自己爺爺和老爹下場的比較,于是與就進一步改進位寬嚴并濟,文字獄更加嚴厲以便壓制思想和培養(yǎng)奴才(奴才紀曉嵐稍微有點思想,馬上被宏利羞辱為戲子,此后安心作奴才了),對滿大臣則進一步寬容,所以宏利的下場就非常好了。經(jīng)過玄燁宏利祖孫100年的努力,大臣們完全變成了沒有思想、也不敢有思想的奴才了。所以清帝就輕松多了,而且還能體現(xiàn)清帝的英明。
這就是明代大臣和清代大臣對待皇帝有著完全不同態(tài)度的根本原因所在。根本不是某些歷史專家所說的是什么明代皇帝怠政、而清帝勤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