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竹林七賢王戎識李觀虎及死孝的故事介紹

2017-03-16 14:52:50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竹林七賢王戎 魏末晉初時期,有七位名士被稱為竹林七賢,他們主要活躍在河南山陽縣一帶,因常于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而得此名。其作品用多種手

竹林七賢王戎

魏末晉初時期,有七位名士被稱為竹林七賢,他們主要活躍在河南山陽縣一帶,因常于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而得此名。其作品用多種手法沿襲了建安文學精神,從側面表達自己的情感,受到世人的敬重。后來由于竹林七賢逐漸被司馬朝廷所不容,最終以解散告終,而王戎就是竹林七賢之一。

王戎,字濬沖,出生于山東東南沿海的臨沂,因為自身對于評鑒有著精辟獨到的眼光而聞名,早年間承襲父親貞陵亭侯的爵位,后來被聘作掾屬。王戎的仕途過程中,相繼就任過吏部侍郎、散騎侍從、河東郡守、荊州刺史多個官職,后來被罷官后,又被調任豫州刺史與建威將軍。

后來王戎參與了討伐吳國的戰(zhàn)爭,取得勝利之后,因立下軍功被升職為安豐縣候。這段期間內,他不斷在荊州一帶籠絡名士,頗具成效。后來王戎的官職又持續(xù)不斷的調換,先是應朝廷之征任侍中,后被調職為光祿勛,而后又成為吏部尚書,直到母親去世時向朝廷辭官。

司馬衷登基后,王戎成為太子的老師,后轉至中書令,兼任光祿大夫,隨后轉任尚書左仆射掌管吏部事務。

到了296年,王戎升職成為司徒,此時他覺得天下即將大亂,便不再參政,專心游山玩水,后由于卷入刑案被罷官,一段時間后又重新受任,官至司徒。后來由于晉惠帝被將領張方挾持,王戎便逃命至陜縣。

305年,王戎逝世,終年72歲,謚號元候。

王戎識李

魏末晉初時期,有七位名士被稱為竹林七賢,因常于竹林之下喝酒唱歌而得此名,而作為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自小便十分聰明機智,他小時候還有一個關于識李的典故流傳至今。

據(jù)悉在王戎年紀還很小的時候,大概七歲左右,常常與家里附近年齡相仿的小孩子們一同游玩。有一天正當王戎與小伙伴在路邊玩耍的時候,大家看到路邊有一顆很大的李樹,上面長滿了飽滿的果實搖搖欲墜,枝條都被壓彎了,李子幾乎要垂到地上的樣子,看上去十分誘人。于是他的小伙伴們紛紛爭先恐后地跑上去采摘李子,唯獨王戎一人站在原地,靜靜地看著李樹無動于衷。

旁邊正巧有大人路過,見到孩子們的情況,對王戎的反應十分好奇,于是便問王戎:“你的小伙伴們都去摘李子了,你為什么站在這里一動不動?。俊庇谑峭跞只卮鹚f:“這棵李樹這大,就長在路邊十分顯眼,而且枝條上結滿了飽滿的果實,為什么卻沒有人采摘呢?我想它果子的味道一定是苦澀的。”大人一驚,小小年紀竟有如此清晰的頭腦,于是摘了一顆果實嘗嘗,味道果然是苦的。

王戎識李的這個故事被記錄在世說新語中,它給我們的啟示是,看待事物以及做事情一定要仔細觀察,同時加強思考,不要忽略周邊的環(huán)境,根據(jù)相關的情況進行合理地推測,要有獨立的思維,切不可盲目追隨大眾。

王戎觀虎

中國古代出了不少神童,而作為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自小便極其機靈,是一個早慧的神童,極具觀察力且年紀小小就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年幼時看到老虎也絲毫不露懼色。

據(jù)悉,在王戎小的時候,魏明帝在宣武場上將大老虎的牙齒和爪子砍下來,舉辦人和老虎之間互相搏斗的表演,任憑路過的行人觀看,凡是路過的人無不心驚膽戰(zhàn)。當年的王戎年僅七歲,也跑去觀看。老虎趁間隙抓著欄桿,把頭攀在欄桿上面仰天長嘯,十分兇狠地對著圍觀的行人怒吼,聲音響徹云霄。圍觀的行人中,小孩子紛紛受到驚嚇而放聲啼哭,而大人也無一不恐懼得連連后退,甚至大驚失色向后跌倒在地,屁滾尿流地逃離宣武場。

而此時的王戎,直愣愣地站在關老虎的欄桿旁邊,十分平靜地一動不動,臉上沒有一絲恐懼之意,而是繼續(xù)看著老虎的反應,聽它的嘶吼。王戎定是認為因為老虎被關在籠子中,又失去爪牙,并不能對圍觀群眾造成傷害,只不過徒有威風氣勢罷了,從吼聲和身形上勾起大家對它的恐懼感,其實它并不會做什么。因此大家只是被自己對百獸之王固有的恐懼感所嚇倒,而非真正受到老虎的威脅。

這個故事贊揚了王戎小小年紀就才智過人,有過人的理智與清晰的思維,幼年就善于觀察推理,不僅僅拘泥于表面,不隨大流,具有判斷力,能認識到事物本質,不愧被后人稱為神童。

王戎死孝

作為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自小便極其聰明,玄學造詣極高,且為人情深意重,在他喪子時悲痛欲絕的故事中我們便可以看出他對感情的專注,但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個死孝的典故。

據(jù)悉,當時的王戎與朝廷的另一位官員和嶠共同遭遇家長喪事,兩個人都以孝著稱,均是出了名的孝子。然而這期間奔喪的王戎由于過度哀傷悲痛,不思進食,一日比一日更為消瘦下去,身體狀況大不如前,幾乎快要支撐不住了。而和嶠則是整日整日地嚎啕大哭,嚴格遵守喪事禮法。

有一日皇上向劉仲雄問道:“朝中兩位大臣家中奔喪,你常常前去探望王戎與和嶠嗎?我聽聞和嶠過于哀痛,真是令人擔心啊!”此時,劉仲雄回答道:“和嶠雖然極盡孝道禮法,整日哀哭,但他的精氣神并沒有大大受損。反而是王戎,盡管他沒有恪守于喪事禮數(shù),但他卻已經因為悲痛至極而骨瘦如柴了。因此臣認為,和嶠景觀盡極孝道,但沒有毀壞自己的身體;而王戎卻是以死來盡孝啊。我想陛下您不必太過于擔心和嶠,反而是王戎更應該令人擔憂。”皇上聽此,對王戎的做法十分震驚。

這個故事被記載在世說新語中,稱之為“和嶠生孝,王戎死孝”。王戎本是瑯琊王氏出生,位列二十四孝之首,因此王戎也繼承其祖輩之孝,盡管他沒有恪守孝道禮法,卻實實在在用自己的身體表達了內心的悲痛。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