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東吳大將陸遜火燒連營的計謀成功了嗎
蜀漢章武元年,劉備為了報吳軍奪荊州還有關羽被殺之仇,親自率領大軍攻吳。當時對上的將領正是吳國的陸遜。
劉備大軍兵力強盛,陸遜避其鋒芒,堅守不戰(zhàn)。雙方只能對峙。這一對峙,對劉備軍中就是壓力。因為蜀軍是遠征,補給方面不如陸遜來的輕松,而且又不能速戰(zhàn)速決,再加上已經(jīng)入夏,天氣十分炎熱,蜀軍的士氣逐漸低迷。
劉備為了士兵的酷熱,命令士兵在山林中扎營,林中自然比外面要舒爽,但這一扎營卻給陸遜帶來了機會。時至夏季,萬物都比較枯燥,劉備又在林中扎營,陸遜看準時機,命令士兵一人帶一捆茅草,在蜀軍營壘邊放火邊猛攻。
由于扎營的木柵欄和林木都是易燃的物品,火勢瞬間就撩了起來,蜀軍大亂,被陸遜率領的吳軍連破四十多營,可謂是損失慘重。而陸遜火燒連營的成功,也直接導致了夷陵之戰(zhàn)蜀敗而吳勝的結果。
陸遜火燒連營,這一計策看起來并沒有多么高超,可以說如果劉備不給他這個機會,根本就沒有用武之地。但是劉備卻失算,在夏季竟然敢如林扎營,可謂是將自己的性命交到了陸遜的手中。
不過陸遜之所以最后能用火燒連營的計謀,和他的軍事才能分不開,他在劉備帶領大軍攻到城下的時候,并沒有急于求成,而是就雙方的兵力、士氣等等進行了對比,決定暫時避其鋒芒,也消耗了蜀軍的戰(zhàn)力,最后才能成功。
計謀黃承彥為什么救陸遜
黃承彥是黃月英的父親,也就是三國時期蜀國著名軍師諸葛亮的岳父。他可謂是神龍見尾不見首,在三國中他的戲份可不多,但是在陸遜火燒連營,趁勝追擊劉備軍,諸葛亮擺出八卦陣困住陸遜的時候,一向不太有動靜的黃承彥卻將陸遜帶出了八卦陣,救了陸遜一命,這又是為什么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當時的天下大勢,雖說魏蜀吳三國鼎立,但三國的戰(zhàn)力又不一樣,蜀國自關羽失了荊州,劉備報仇不成反被陸遜所破之后,不僅兵力折損大半,經(jīng)濟也受到了影響,蜀國的兵力實在是不足以抵抗其他任意兩國。而魏國強盛,能在任何一個國家不參戰(zhàn)的情況下攻破另外一個國家,也就是說,蜀國和吳國不聯(lián)盟的情況下,終將被魏國各個擊破。所以陸遜不能死,陸遜一死,蜀吳聯(lián)盟不成,而吳國也沒有大將再抵抗魏國。所以黃承彥救下陸遜實則是為了蜀國的將來。
其次,當時諸葛亮擺下八卦陣也并不是想要陸遜的性命,他不過是想阻礙陸遜的步伐,好讓蜀國軍隊有一線生機,所以諸葛亮的目的已經(jīng)達成,黃承彥救了陸遜也是理所應當?shù)摹?/p>
這一困一救之間,涉及的是濃厚的政治目的。蜀國需要東吳有大將抵抗魏國的野心,而東吳也需要蜀國在后面支撐,好有喘息的時間,也就是說,按照當時的情況,蜀國和東吳是分不開的,唇亡齒寒,所以陸遜不能死。
陸遜墓在什么地方
在蘇州婁門外五里許有個陸墓鄉(xiāng),因為三國時期吳國名將陸墓埋葬于此而得名。雖然如今已經(jīng)不復存在,不過,在赤壁市北邊有一個三國陸遜營,在此重修了陸遜墓。
陸遜,生于183年,猝于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約,是吳郡吳縣人。曾經(jīng)歷任吳國大都督,上大將軍,丞相,是三國時期孫吳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
陸家在江東是名門大族,陸遜自小失去父親,跟隨堂祖父廬江太守陸康長大,后被送往親戚家。青年時期曾是江東遠近聞名的書生,溫文爾雅,才華橫溢。
孫策死后,孫權招攬名士,二十一歲的陸遜應召前去,并迅速展露頭角,成為孫權極為重視的心腹幕僚。
孫權為了拉攏人心,將自己哥哥的次女許配給陸遜,在呂蒙死后,陸遜成為吳國抵抗魏蜀的支柱力量。在他多年的作戰(zhàn)中,不得不提的是夷陵之戰(zhàn),這是第一次積極防御成功的戰(zhàn)例。
而陸遜為人小心謹慎,才堪負重,孫權曾多次詢問陸遜的意見用于作戰(zhàn)。但他也并不是十分的相信陸遜,雖然讓他統(tǒng)領軍事,卻并沒有給他軍政大全。而在陸遜的晚年時期,更因為力保太子卷入立嗣之爭而反復受孫權的責罰,多年郁郁,終于在245年3月19日陸遜憂憤而亡,這樣一位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一生的輝煌從此也長埋地下。
陸遜的本名是陸議,歷史的史書上并沒有記載他為何改名,何時改名,最大的猜測只是在他死后,由孫權賜名,改為陸遜,如今的陸遜墓也正是如此。
陸遜與孫尚香是什么關系
陸遜曾不止一次的想起那個女子,她一身紅衣,策馬淺笑,眉目中是窺不盡的明媚張揚。宛如那年府中初見,她略一點頭,抿唇笑笑,輕喚一聲:公子有禮。
陸遜有時后悔,想自己生于江東世家,小有才名,雖比不得孫仲謀那般奕奕風姿,談吐氣度倒也不輸常人。怎奈自入孫權府上,便一直未立大功,好不容易掙出幾分名氣,卻被許婚仇人孫策之女??v那女子有其母之貌,又怎敵心上那一抹紅衣。嘆自己常年獨身,卻還是不能稱心如意,心意尚未言明,便已再見無期。夜半更深,陸遜常坐燈前,總是想起那明眸淺笑,那颯颯英姿。
可惜,可惜。孫家的小姐,終究是命薄如紙。孫尚香啊,身上有其父兄的氣度,偏偏身為女子,掙不脫流離的命運??v然她自幼也學過幾分武藝,也不能逃離那不幸的婚姻。劉皇叔即便是天下聞名,可是卻不是她的英雄啊。她不管生活是否順意,都只是有來無回,有名無情。遠在江東的親人,怕也不想她魂歸故里。
她獨居遠地,身側(cè)無人,即使身披錦緞裘衣,也總是心底發(fā)寒。她也曾想起,在自己年幼時,遇到的那溫潤公子,謙謙才氣。也不是沒有想過,若是相伴一生,又是幾番結局。當她站在那滾滾江水前,也只抿唇淺笑,道一句后會無期。將這段紅塵相遇,藏在深深淺淺的歷史長河里。
只能說,陸遜和孫尚香沒有緣分,徒勞的在歷史的長河中掙扎。
陸遜和周瑜相比誰更厲害
陸遜,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人,(今江蘇蘇州)。生于183年,猝于245年。三國時期孫吳軍事家。歷任吳國大都督,上大將軍,丞相。
陸家祖上是江東大族,但他年少失父,從小隨堂祖父陸康長大,后被送往親戚家。在青年時期,是名溫文爾雅的書生,在江東素有賢名。在孫策死后,孫權繼任他之前的領導地位,廣招賢才,聘請有志之士。此時21歲的陸遜應召前來,并迅速展露才能,成為孫權極為看中的幕僚。
最具有代表性的戰(zhàn)役夷陵之戰(zhàn),是積極防御成功的首次戰(zhàn)例,在呂蒙死后,陸遜一度成為抗魏的支柱力量,領導人物。卻因晚年卷入立嗣之爭,讓孫權避諱,最終逼死陸遜,讓其郁郁而終。
周瑜,字公瑾,(175年―210年),東漢末年名將,廬江舒縣人,因其長壯有姿貌,精通音律,在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忌”之名。素來與孫策交好。
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領江東孫氏部隊與劉備聯(lián)合,在赤壁之戰(zhàn)中大拜曹軍,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礎。
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次年病逝于巴丘(湖南岳陽),年僅35歲。
周瑜被譽為驚世奇才,心性恢宏,卻在史書上被傳小心眼,心高氣傲。因諸葛亮有才華而心生妒忌,雖屢次被諸葛亮看破計謀,卻依舊不服,以至于被氣死之時發(fā)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從這一方面說,周瑜并不如陸遜,因為陸遜在與諸葛亮的抗衡中全身而退。
但也有傳言稱真實的三國時期,周瑜并沒有和諸葛亮暗中較勁,他為人才華橫溢,精明老道,在他輝煌的時期,諸葛亮初出茅廬是無論如何都比不上的!
陸遜和諸葛亮究竟誰厲害
陸遜和諸葛亮,這兩個都是響當當?shù)募矣鲬魰缘娜宋铮龂萘x中的豪杰。但是這兩個人到底誰更厲害呢?
陸遜東吳聲望頗高、功績卓著的將領。他文武雙全,品德又高尚。孫權把他比做成湯國的伊尹和周初的姜尚。膾炙人口的故事有巧奪荊州、夷陵之戰(zhàn)、還有最最出色的治國安民的謀略。
諸葛亮典故非常之多,草船借箭、火燒赤壁、三氣周瑜、三顧茅廬、舌戰(zhàn)群儒等等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如果把陸遜和諸葛亮做對比的話,先看謀略,我認為諸葛亮是占上風的,功績太過明顯,陸遜也不是等閑之輩,也有著耀眼才華,但是在諸葛孔明的光芒下還是略顯暗淡。而且毫不吹噓的說,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經(jīng)得知三分天下之勢。其一生所做之事,無一不驚天地,泣鬼神?!斑\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苯o后人留下了無盡的唏噓感嘆,憧憬思考。
陸遜火燒夷陵,大敗蜀軍。并且乘勝追擊劉備潰逃的軍隊,諸葛亮為了給劉備斷后,設置八卦圖困住陸遜,陸遜看到八陣圖后驚嘆無比,覺得自己根本沒辦法突破,只能放棄追殺劉備。
所以我覺得,在守城方面,陸遜的確有著自己的一套過人之處,在功績方面,也是非比尋常,但是孔明和他對比的話還是太過高大。當然了,歷史是見仁見智的,也可以說各有千秋,因為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少了一個就不叫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