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你懂的” 兩千年來的政治隱語

2017-03-17 08:06:33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你最好不要想;如果你想,就不要說出來;如果你說,就不要寫下來;如果你寫,就不要公開發(fā)表;如果你公開發(fā)表,就不要奇怪你將會遭遇什么。——

你最好不要想;如果你想,就不要說出來;如果你說,就不要寫下來;如果你寫,就不要公開發(fā)表;如果你公開發(fā)表,就不要奇怪你將會遭遇什么。——蘇聯(lián)諺語

在中國古代禮法中,尊者、長輩的名是不能直呼的,由此產(chǎn)生了一種今天看來既有趣又嚴(yán)酷的規(guī)矩——避諱。有的避諱是被動的,如皇帝名字;有的卻是民間主動創(chuàng)造的“避諱”,特別是那種朝廷不許說,百姓們又很想說的人或事。

在國家政治生活與民間對接的橋梁中,那些看不到、摸不著的隱喻、隱語是構(gòu)成這個國家語言系統(tǒng)的重要部分,它指代性時而模糊,時而明確,或幽默,或刻薄,或嚴(yán)酷,充分反映了升斗小民對政治的看法,以及政治對他們的影響與限制。

在中國,避諱是逃不開的概念。

政治隱語是被恐懼和憤怒逼出來的無可奈何的“藝術(shù)”。

手在甲骨上雕刻和在帛紙上書寫的感覺肯定不一樣,前者只能一刀一刀費力刻畫,后者卻可以運筆如飛,書寫自如。但甲骨文和紙上文字最大的區(qū)別卻并非省力或費力,亦非字形,而是內(nèi)容——前者秉筆直書,直言不諱;后者卻時時曲筆諱飾,遮遮掩掩。所謂筆不由心,口是心非。

也許恰恰是因為甲骨刻畫費力,所以上古先人才懶于制造出各式各樣的禁忌避諱來隱藏自己的意圖。所謂“夏之政忠”,翻看記載上古王臣言論的《尚書》就會發(fā)現(xiàn),不僅君主的名字可以叫來叫去,不必避諱,就連恐嚇威脅也是赤裸裸不加修飾的:“弗用命,戮于社,予則孥戮汝”——如果不聽話,不僅殺了你,還要滅你全家。

甲骨文中大都是直截了當(dāng)?shù)暮唵螌Υ?,在一則最典型的甲骨文中,商王很直白地問臣下:不好,有禍患,到五月丁酉日,西邊將有災(zāi)禍。(“有祟,其有來艱。乞至五日丁酉,允有來艱自西。”)臣下也很直白地告訴君上,確實有土方、工方兩個方國對東西邊境發(fā)起進(jìn)攻。(“土方正于我東鄙,災(zāi)二邑;工方亦侵我西鄙田?!?君臣之間并不懂得什么是委婉,什么是報喜不報憂。

但也恰恰在這個時代,歷史上第一句“政治隱語”被制造出來。那就是民眾對夏朝末年暴君桀的那句耳熟能詳?shù)脑{咒:“時日曷喪,吾與汝偕亡!”決心和太陽同歸于盡。

沒有什么比這句話更能表現(xiàn)出民眾對自己領(lǐng)導(dǎo)者的極度憎惡了。但這句話最巧妙的地方是,它不僅恰當(dāng)?shù)厥褂昧吮扔?,將人間的主宰君主比作天空的主宰太陽,更是一語雙關(guān),因為在上古時,“日”與“帝”的發(fā)音是相似的。只要別有用心的人把舌頭稍微拐一拐,“時日曷喪”就變成“時帝曷喪”。

為何人們一定要采取這種隱語的方式去詛咒君主,卻不像以前一樣直言不諱地批評君主的過失?原因只有一個,直言進(jìn)諫付出的代價只有死亡,所以人們只能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小心地包裹起來,用隱晦的語言將其道出——政治隱語是被恐懼和憤怒逼出來的無可奈何的“藝術(shù)”。

不能明說:諷諫與避諱

語言和文字原本是為了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直觀而明晰,但最后卻用來將真實的看法和觀點包裹起來,沒有什么比這一矛盾更具諷刺性的了。

但也恰恰是從這句話開始,人們發(fā)現(xiàn)隱語有時比直言更有力量,將自己的觀點稍加修飾,就像把禮物裝在一個漂亮盒子里一樣,用這種隱語的方式推銷自己的觀點和意圖,更能引發(fā)他人拆開包裝時的好奇和興趣,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包裹得太多太繁瑣,以至于讓人失去耐心。

伊尹一定諳熟個中之道,這位輔佐成湯滅夏建立商朝基業(yè)的賢臣,正是使用政治隱語贏得了成湯的信任。史籍記載,在第一次拜見成湯時,伊尹扛著一只烹飪用的大鼎,用食物的滋味作喻向成湯陳道自己的政治主張。這段精彩的對話雖然沒有流傳下來,但后世卻有無數(shù)人將伊尹作為效法楷模。

春秋戰(zhàn)國時代在列國間奔走,企圖撈得一官半職或是打算宣揚自己主張的“諸子百家”,幾乎都會采用伊尹當(dāng)年的手法來說動君主,翻翻《國語》、《戰(zhàn)國策》就會發(fā)現(xiàn),這方法屢試不爽。無論是將自己比作泥沼中悠閑的烏龜而謝絕官爵的莊子,還是那位苦惱于魚和熊掌之間抉擇的亞圣孟子,都是伊尹的異代子孫。

這種用諷喻來表達(dá)自己主張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諷諫”。這種“不能明說”的語言藝術(shù)是一種思維工具。但政治隱語另一個重要功能卻是禁止思考,它就是“避諱”。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