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司馬遷退禮的故事為何能流傳至今?
司馬遷出生在漢景帝時期的一個小康之家,從小司馬遷就在父親司馬談的指導之下學習讀書寫字,十歲的司馬遷就能夠閱讀《尚書》、《左傳》等。年長一些,司馬遷就離開了家鄉(xiāng),來到了父親為官的京城,之后父親就吩咐司馬遷去游歷天下,搜羅遺聞古事。司馬遷游歷了大江南北之后回到京城,因為父親的關(guān)系,在京中做了郎中。
公元前110年,司馬談重病,彌留之際要求司馬遷能夠秉承家族的傳統(tǒng),發(fā)揚祖先的事業(yè),要接著把編撰歷史的計劃完成。在長安任職的司馬遷,在這里結(jié)識了天下的杰士,其中包括對司馬遷影響頗深的董仲舒和孔安國。董仲舒對司馬遷的影響,在《史記》中也都有體現(xiàn)。董仲舒的公羊?qū)W主張的有道伐無道的思想,是《史記》中反暴的基礎,而公羊家崇尚的讓、尚恥之義也成為了《史記》中衡量褒貶歷史人物的主要道德標準。
公元前99年的時候,李陵自請五千步兵,涉單于庭以寡擊眾。但是李陵行軍至?;綍r,遭遇單于突襲,援兵久久未到,匈奴越聚越多,李陵最后彈盡糧絕投降匈奴。群臣皆聲討李陵,但是司馬遷卻與眾人不同,說李陵是個愛國的人,他以五千之數(shù)殺敵一萬多,雖然戰(zhàn)敗投降,也有可能是想找機會回報漢朝的。但是后來李陵沒有歸漢,于是司馬遷也被定了誣罔罪,按律當斬。但是司馬遷以腐刑贖身死,在此之后,司馬遷背負屈辱,完成了著作《史記》。
司馬遷退禮
司馬遷退禮的故事是一個出現(xiàn)在小學教材中的故事,史書上具體沒有記載。這個故事講的是司馬遷拒不收禮的事。
當時司馬遷已經(jīng)是太史令了,有一天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派了仆人給司馬遷送了一份禮物。司馬遷的女兒小心翼翼的把禮物打開,里面裝了一對晶瑩剔透上好的玉璧。小女兒不禁驚呼,這對玉璧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寶啊。在屋中寫《史記》的司馬遷聽到了女兒的聲音,于是就放下筆出來一看究竟。司馬遷看著玉璧,把它拿在手上仔細看了看,稱贊道,真是白璧無瑕啊。女兒聽到了司馬遷的稱贊,心里很高心,拿著玉璧不肯放下。司馬遷就語重心長的和女兒說,白璧最可貴之處就是因為它沒有瑕疵,這就和我們?nèi)耸且粋€道理。我只是一個小小的太史令,不敢自比這么好的白璧,但是把這白璧收下,那么思想上的瑕疵就要多了。女兒聽了司馬遷的話,就把玉璧還給仆人,退還給李廣利了。
這個故事其實多半是杜撰的,退禮的故事有很多,大概是將別人退禮的故事算在了司馬遷的頭上。但是這篇文章中所表現(xiàn)的司馬遷公正無私、淡泊名利的精神卻是值得人們學習的。歷史上的司馬遷也確實是這樣一個人,作為歷史的記錄者,司馬遷必須做到公正才能夠?qū)v史書寫好,而從司馬遷沒有錢為自己贖這死罪之身,就知道司馬遷也是個淡泊名利,不看重錢財?shù)娜肆恕?/p>
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
司馬遷遭受宮刑之后,一度一蹶不振,經(jīng)受著身體摧殘的同時也飽受精神上的折磨和巨大的人格侮辱,因此司馬遷甚至想到了一死了之,但是偉人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輕易放棄,沒有輕易以結(jié)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來對抗生命對他的考驗,司馬遷也是如此,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
司馬遷想到了自己父親臨死交代自己的事情還未完成,想到自己的身上還擔負這家族的使命,一想到自己尚未功成名就,這樣死了就如同螻蟻一般,于是司馬遷選擇在飽受摧殘和屈辱之后活下來。
司馬遷以先世賢人的事跡勉勵自己,周文王被紂王拘禁在獄中推演出了《周易》,大圣人孔子一生困頓晚年才寫出《春秋》著作,屈原被放楚懷王放逐漢北這才寫出了《離騷》,左丘失明之后才寫了《國語》,孫臏被處以臏足之刑才修兵法,呂不韋也是因為被貶才能夠有《呂氏春秋》流傳后世,韓非子被囚禁在秦國因此寫了《說難》和《孤憤》。一想到這些賢人都是在自己身處困境,因滿腔憤懣才寫出傳世的著作,司馬遷就以此為鑒,發(fā)奮努力。
當時能夠支撐司馬遷活下的去的信念就應該是要把《史記》寫完,也正是因為沒有完成《史記》司馬遷才能忍辱負重的活著。當然,努力的人總會有回報,司馬遷花了十數(shù)年的時間,最終完成了這本被稱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