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金庸筆下的段譽原型竟是大理國的一代明君

2017-03-18 19:03:03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dǎo)語:金庸《天龍八部》中描寫的段譽:帥氣,多情,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那么歷史上真的存在段譽這個人嗎?而實際上據(jù)考證,《天龍八部》中段譽的

金庸《天龍八部》中描寫的段譽:帥氣,多情,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那么歷史上真的存在段譽這個人嗎?而實際上據(jù)考證,《天龍八部》中段譽的原型就是文安帝段正淳之子,大理國第十六位皇帝——段正嚴(又名段和譽)。

大理國皇帝段正嚴

有人疑問父子二人名字中都有一個“正”字,看上去更像是兄弟。事實上,在中國很多地方,尤其是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都流行父子聯(lián)名制,也是為了表明血脈相連。

段正嚴不但是大理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也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開啟了與中原宋朝的正式外交關(guān)系,維系了南方絲綢之路的暢通,保障了西南一帶近40年的和平與繁榮。

段正嚴7歲入學(xué),老師是佛教天臺宗的六鉉大師以及妙澄大師。妙澄傳授段正嚴六門妙法,“皆異術(shù)奇門”,頗像金庸小說中的“段家武學(xué)”。雖然從小衣食無憂,還有名師傳授,但段正嚴的少年時光卻充滿了險惡的政治斗爭。他出生時,大理國皇帝是他的伯父——保定帝段正明,但實權(quán)卻落在大理望族高智升、高升泰父子手中。

1094年,段正明迫于高氏專權(quán)的壓力,禪位為僧,大理國滅。高升泰取而代之建立大中國,段正嚴從皇族變?yōu)槌甲印?096年,高升泰病逝,臨終前迫于國內(nèi)各部壓力,囑咐其子高泰明歸政段氏,段正嚴之父段正淳隨之被擁立為帝,復(fù)建大理國。

段氏家族重新掌權(quán)

段氏家族雖然重新掌權(quán),但高姓貴族世襲為相,執(zhí)政大理國,導(dǎo)致段姓有國無權(quán),高姓有權(quán)無國的局面。1108年,國力衰退、瘟疫四起,加之高氏弄權(quán),段正淳心灰意冷,無心治國,學(xué)哥哥避位為僧,傳位于兒子段正嚴。

段正嚴繼位不久大理國滇東烏蠻三十七部聯(lián)合反叛,段正嚴令宰相高泰明前往平定。平叛后,高泰明又令其四子高明清鎮(zhèn)守鄯闡府(現(xiàn)昆明),得以穩(wěn)定局勢。

高家功高震主,不知收斂。據(jù)大理無為寺的《無為寺傳燈錄》記載,高泰明死后,其子高智昌和段正嚴飲酒,高智昌醉酒失言說:“如今皇帝本屬我,是我父聽阿爺言而讓位段正淳。

你段和譽當上皇帝,我就不服?!倍握龂缆牶?,以忤逆罪流放高智昌。高智昌后在流放地因瘴疾而死,他的兩個手下趁著段正嚴燒香拜佛之際想暗殺他,結(jié)果被俘。段正嚴念兩人是忠義之士,并沒有定罪,赦免了他們。后來,二人自盡,段正嚴還給他們建了義士冢,予以安葬。

除了以德報怨,段正嚴還以仁慈治國,減輕徭役賦稅。史料記載,段正嚴在位時,“勤于政事”“愛民用賢,思攬政權(quán)”“故遠方慕之,悉來貢獻”。

段正嚴的貢獻

段正嚴在外交上也顯示出君王的智慧。北宋雖然經(jīng)濟發(fā)達,但因周邊動蕩,戰(zhàn)爭頻繁,需要大量戰(zhàn)馬,無奈北方有遼、金、西夏的存在,只能依靠相對于和平的西南地區(qū)。

大理從一開始就制定了與北宋聯(lián)系的策略,到段正嚴時期更是如此。正是官方和民間的持續(xù)交往,從而發(fā)展了從先秦時期就有的南方絲綢之路,連通中原與今天的緬甸、印度等南亞、東南亞地區(qū)。

大理政權(quán)的最高統(tǒng)治者也稱為皇帝,并有廟號和謚號;大理也開科取士,并設(shè)儒官、讀儒書。如今,我們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還能看到大理與宋朝關(guān)系友好的見證,那是一部紺泥紙金書《維摩詰經(jīng)》,是1118年宋朝使團完成冊封返回宋朝時,段正嚴特地贈送的。

在段正嚴的努力下,南方絲綢之路在一段時間里得到了復(fù)蘇,漢民族與西南少數(shù)民族間的交流日益頻繁,大大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大理尊崇佛教

大理國全國尊崇佛教,上至國君,下至庶民均以出家為榮?!耙苑鹬螄钡乃枷朐谡沃贫壬弦灿兄浞值捏w現(xiàn),比如各級官員都必須“通釋習(xí)儒”,即通曉佛學(xué)的義理又熟悉四書五經(jīng)。

在大理王朝22代國王中,先后有10個國王當了和尚,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而從小跟隨大師學(xué)佛的段正嚴,最終也和伯父、父親一樣,禪位出家,長期在大理崇圣寺等佛寺修行,法名廣弘。

1176年,段正嚴以94歲高齡而終,廟號憲宗,謚號宣仁皇帝,史稱大理宣仁帝。

段正嚴的時代,是一個巨變的時代,他見證了宋朝由北宋到南宋轉(zhuǎn)變的過程,也看到了周邊各種勢力的此消彼長。他依據(jù)形勢尋找與宋朝高層交往的縫隙,最終達成了幾代人尋求冊封的愿望,從而保持了南方絲綢之路的暢通。這些舉措保持了西南地區(qū)對中原的向心力,為日后的大一統(tǒng)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

這位歷史上真實的“段譽”,雖然少了一份江湖兒女的豪情與傳奇,卻有著一代明君的韜略與睿智。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