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勾踐劍為何千古不銹 一把古劍五個謎團

2017-03-19 14:51:56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眾所周知,越王勾踐劍自從出土之日起,就引起文物界的極大關注,不僅僅是因為其歷史悠久,還因為它帶有太多謎團。一個研究越王勾踐劍僅十幾

眾所周知,越王勾踐劍自從出土之日起,就引起文物界的極大關注,不僅僅是因為其歷史悠久,還因為它帶有太多謎團。一個研究越王勾踐劍僅十幾年的鐘表匠,真的破解了這些謎團?他仿制的越王勾踐劍與真正的千年古劍是否完全一致?這把劍是采用現(xiàn)代高科技,還是一些失傳的古代鑄造術?帶著這些疑問我們采訪了“高仿越王勾踐劍”的制作者許光國。

一把古劍

今年60歲的許光國出生于工藝世家,從小喜歡繪畫和書法,對工藝品更是喜愛有加。越王勾踐劍出土后,作為荊州市民間工藝師的他是仰慕者之一。

“說仿制劍,不得不說仿制劍的真品———現(xiàn)存于湖北省博物館的越王勾踐劍?!闭f起真的越王勾踐劍,許光國的語氣中充滿了文學色彩。

“2400多年前,杰出的鑄劍能手歐冶子望著手中的青銅寶劍,就像是捧著世界上最寶貴的財富,嘴角帶著一絲微笑,眼中卻有閃閃淚光,這把劍就是越王勾踐劍。你想啊,一個古人制造出如此精美的東西,真是太不可思議了?!痹S光國對這把劍的歷史熟記于心。

許光國說,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就是提著這把劍起兵滅吳,迫使夫差自刎。一代霸主越王勾踐一雪前恥。1965年冬,湖北省荊州地區(qū)荊門市漳河水庫渠。挖掘出一柄寒光閃閃的青銅劍,拔劍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無銹蝕,刃薄鋒利,20余層紙一劃而破。這把劍還是越王勾踐劍。

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全長為55.6厘米,其中劍身長45.6厘米,劍寬5厘米。劍身滿飾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柄以絲線纏縛,劍首向外形翻卷作圓箍,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埋藏2000多年,依然鋒利無比,劍身一面近格處刻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越王勾踐劍一經出土,就引起眾多工藝品廠家的注意力,他們都想仿制出高質量的越王勾踐劍,滿足文物愛好者的收藏需要,同時也讓更多的人認識這把千年古劍。但是仿制越王勾踐劍需攻克許多難題。

五項難解

2004年,一雙布滿傷痕的手,顫巍巍地將一顆“作舊”的琉璃安于劍柄,高仿越王勾踐劍問世。對于在文物界尚未定論的極大謎題,許光國用自己的方法將它們一一破解。

此時的許光國對越王勾踐劍的研究、仿制已經經歷了14年的時間,及上千次的失敗。他收集了古代青銅器殘片、斷件和相關資料,數(shù)次跑到幾百公里之外的湖北省博物館看越王勾踐劍實物,對其外形、色澤、花紋爛熟于心。在此基礎上,他悉心研讀青銅器專著,特別是對《周禮·考工記》等古人有關青銅器制作的典籍進行深入學習。曾做過工藝廠工人和修表匠的許光國,攻克了越王劍“精密鑄造、防銹、防腐、錯金”等四大工藝難關。仿制出了一把“越王勾踐劍”。

難題一:不同成分的配比在同一劍上是怎樣鑄制?

這把利器上的銅錫配比,特別是劍鋒與劍身上的配比不同,一直以來沒有得到精確的量化數(shù)據,這直接關系到寶劍的色澤、氣味等。許光國事后告訴記者,難度其實并不算太大,但需要反復實驗,與真劍對比,“很費時間,沒人愿意干”。

難題二:劍柄上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個同心圓如何鑄造?

寶劍的尾部是圓錐體底座,座內內空,有極其規(guī)整的11個同心圓刻紋,間隔只有0.2毫米,圓圈中間還有細繩紋,這是現(xiàn)代的車床技術都無法實現(xiàn)的,春秋時代先人是如何能掌握此技術的?

在過去的很多年中,這項技術一直被仿制者們用車床工藝代替著,許光國說“現(xiàn)代氣息太濃了”,他的同心圓間隔最小的只有0.1毫米,這都是憑雙手制造出來的,幾十次、上百次地改變方法和模具,終于修成正果。精修鐘表時打下的功底幫了他很大的忙。

難題三:劍身蛇鱗一樣精美的菱形暗格如何制作?

越王劍上的菱形花紋,是多年以來人們在想方設法攻破的謎,有專家懷疑是化學外鍍技術,而化學外鍍技術是近代西方才出現(xiàn)的,難道當時的古人就已掌握?菱形花紋除了裝飾外,還有別的意義嗎?

許光國在一次研討會上得知這門工藝是一種化學反應時,獨創(chuàng)出了“硫化工藝”,攻下這一難關。

難題四:如何讓仿制劍耐腐及外觀上更神似?

雖然已經在用科學的方法檢測出了劍的合金比例,如何讓仿劍在外表色彩上與真劍相同?許光國用了最近5年的時間,制造出了一種“包漿”為高仿越王劍穿上了一層2000多年的“衣服”,很好地解決防腐問題。“包漿”具體為何物?許光國只是透露主要成分是化學元素“鉻”,具體研制過程,他以保密為由拒絕了。

難題五:八個金絲鳥篆銘文是如何制作?

越王劍上刻有“越王勾踐/制造用劍”八個金絲字,這八個字是在多年前被郭沫若先生破譯的。許光國結合“失蠟法”,“失蠟法”是古代一種鑄造工藝,可以使鑄造達到精密化。許光國把純金拉成金絲,用尖針精細刻畫,做好范模,用手工嵌進去。終于完成這一任務。

對于記者的追問,許光國顯得很為難。他承認“不愿意透露機密”,這是他“一輩子的心血,是命”。

兩個疑問

疑問一:是否采用了現(xiàn)代技術?

“這把劍采用的是現(xiàn)代高科技,還是古代的鑄造工藝呢?”

“我采用的主要技術是戰(zhàn)國的‘失蠟法’,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更精細,也是為了神似,用車床加工出來的太粗糙,而且也不逼真。”

疑問二:此劍是否與真正的越王勾踐劍完全一致呢?

“不完全一樣。”許光國的回答出乎記者意料。

“真劍長55.7厘米,寬4.6厘米,而仿劍長和寬分別是56.2厘米和5.1厘米?!薄鞍央y解的謎題都解決了,為什么對于這個細節(jié)不追求一致呢?”記者有點疑惑。

“首先是對于古代鑄劍工匠的尊敬,在2000多年前,他們制作出如此精美的東西,我只是仿制,一定不能完全雷同,要尊重他們的心血;其次呢,是為了更好地鑒別真?zhèn)危苑辣徊环ǚ肿用樯?,拿它去坑蒙拐騙?!痹S光國這樣回答。

新聞緣起

三月十七日上午,由國家博物館監(jiān)制的高級仿真越王勾踐劍在國家博物館舉行首發(fā)式,限量編號發(fā)行一千把。仿真越王勾踐劍每把價格人民幣一萬九千八百元。寶劍長五十六點二厘米,寬五點一厘米,劍身下方有兩行金絲鳥篆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作自用”。劍盒呈古琴盒狀,取材均為出土的古代金絲楠木。郢都青銅藝術研究所所長許光國歷經十四年研究最終攻克了仿制寶劍的難關。(據三月十八日《北京晚報》)(何燕)

勾踐劍千古不銹之謎

越王勾踐劍雖已深埋地下2400多年,但出土時依舊光潔如新,寒氣逼人,鋒利無比。為解開勾踐劍千古不銹之謎,1977年12月,上海復旦大學靜電加速器實驗室的專家們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活化分析組及北京鋼鐵學院《中國冶金史》編寫組的學者們一道,采用質子X熒光非真空分析法對越王勾踐劍進行了無損科學檢測,得出了劍身青銅合金分配比的準確數(shù)據表。越王勾踐劍的主要成分是銅、錫以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組成的青銅合金。劍身的黑色菱形花紋是經過硫化處理的,劍刃的精磨技藝水平可同現(xiàn)代在精密磨床上生產出的產品相媲美。因劍的各個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銅和錫的比例不一。

劍脊含銅較多,能使劍韌性好,不易折斷;而越王勾踐劍青銅合金配比刃部含錫高,硬度大,使劍非常鋒利;花紋處含硫高,硫化銅可以防止銹蝕,以保持花紋的艷麗。

此外,越王勾踐劍出土時緊插于黑漆木制劍鞘內,在劍鞘的保護下,又處于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層中;并且它所處的環(huán)境與外界基本隔絕,這也是它沒有生銹的重要原因。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