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賦》中的神秘女子究竟是誰?
《洛神賦》為曹操之子曹植的代表作之一 ?!堵迳褓x》中那個在水上飄逸窈窕的女子著實令人神往,古今文人騷客不知有多少人曾猜測過這位“神人”的真實身份,那么到底《洛神賦》神女是誰呢?
曹植,字子建。他是曹操的夫人卞氏的第三個兒子,與曹丕為同母兄弟。曹植自幼便聰穎過人,10歲的時候便誦能出口成詩,下筆成章,很受曹操的寵愛。在他的三個兒子中曹操曾經(jīng)認(rèn)為曹植是“最可定大事”者,幾次都想要立他為太子。但是最終曹植還是在同長兄的爭斗中失敗。
曹丕當(dāng)了皇帝以后,怕他日后勢力壯大,威脅到自己的皇位,便派人把曹植抓到洛陽來,想借口殺掉以除后患。曹丕限曹植七步之內(nèi)以兄弟為題,吟詩一首,其中還不能出現(xiàn)兄弟兩個字;如果做不到就要處死。曹植知道這是曹丕想借機(jī)殺了自己。心中十分的悲傷。忽然看到爐火中的豆秸。便隨口做了一首七步詩:“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才免得一死。
曹植的作品中,除了“七步詩”,最有名的就是《洛神賦》了,文中曹植這樣描述洛神的美貌:“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容耀秋菊,華茂春松,若輕云之蔽月,似流頸秀項,皓質(zhì)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云望峨峨,修眉聯(lián)娟,丹唇外朗,皓齒內(nèi)鮮,明眸善睞,面輔承權(quán),環(huán)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tài),媚于語言?!?/p>
從抽象到具體,從神韻、風(fēng)儀、情態(tài)、姿貌,到明眸、朱唇、細(xì)腰、滑膚,描繪得淋漓盡致,使人如聞其聲,如睹其形。此外曹植還描寫了洛神的動態(tài)美:“體迅飛鳥,飄忽若神,凌波微步,羅襪生坐。轉(zhuǎn)盼流精,光潤玉顏,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曹植借飄忽的夢境,活生生把他夢中情人幻化出來,一點癡念,萬縷相思,凝聚成一篇千古不朽的文學(xué)作品。
后來,著名的畫家顧愷之依據(jù)《洛神賦》,畫了流傳千古的名畫《洛神賦圖》,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繪是曹植與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卻無奈離去的情景。在畫中,站在岸邊的曹植表情凝滯,一雙秋水望著遠(yuǎn)方水波上的洛神,癡情向往。
畫中的洛神梳著高高的云髻,被風(fēng)而起的衣帶,給了水波上的洛神一股飄飄欲仙的來自天界之感。她欲去還留,顧盼之間,流露出傾慕之情。但最終在云端中漸去,留下此情難盡的曹植在岸邊,終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離去。
那么曹植所描寫的“洛神”和顧愷之畫中的“洛神”到底是誰呢?是不是就是他的嫂子甄氏呢?
據(jù)《文昭甄皇后傳載》:甄氏乃中山無極人,上蔡令甄逸之女。建安年間,她嫁給袁紹的兒子袁熙。東漢獻(xiàn)帝七年,官渡之戰(zhàn),袁紹兵敗病死。曹操乘機(jī)出兵,甄氏成了曹軍的俘虜,曹丕見到甄氏后,驚嘆于甄氏的美貌。
他對曹操說:“兒一生別無他求,只有此人在側(cè),此生足矣!望父皇念兒雖壯年而無人相伴之分,予以成全!”話已至此,曹操不好拒絕,便使人做媒,讓曹丕甄氏為婦。甄氏見曹丕生的英俊,又因為是曹軍的俘虜,不得不從,因此也無異言。
一種觀點認(rèn)為,曹植《洛神賦》中的“洛神”指的就是自己的嫂嫂甄氏。
由于曹植天賦異稟,博聞強(qiáng)記,十歲左右便能撰寫詩賦,所以頗得曹操及其幕僚的贊賞。早在官渡之戰(zhàn)時,曹植就曾在洛河神祠偶遇藏身于此的袁紹兒媳甄氏,由于憐香惜玉,曹植將自己的白馬送給了甄氏,幫助她逃返鄴城,甄氏也將自己的玉佩贈給了曹植以示感謝。
兩人再次相見,都覺得命運注定。當(dāng)時曹操正醉心于他的霸業(yè),曹丕也有官職,而曹植則因年紀(jì)尚小、又生性不喜爭戰(zhàn),于是能夠與與甄氏朝夕相處,當(dāng)父兄為天下大事奔忙時,曹植與甄氏的感情迅速發(fā)展,到了難舍難分的地步。
七八年過去了,曹操已經(jīng)穩(wěn)穩(wěn)地掌握了北方的局勢,漢獻(xiàn)帝以冀州十郡劃為魏國,封曹操為魏公,定都于鄴。在誰來繼位的問題上,曹操生前就十分矛盾,因為長子曹昂早亡,還有四個兒子為卞氏所生;長子曹丕,次子曹彰,三子曹植,四子曹熊。四個兒子中曹操最偏愛曹植,傾向于封曹植為世子。
但曹植不治威儀,放蕩恣肆,而且三番兩次耽誤大事,擅自開啟司馬門,使得曹操對他失望透頂。在這種情況下,曹丕順利地當(dāng)上了世子。曹操死后,曹丕于漢獻(xiàn)帝二十六年(公元229年),登上帝位,定都洛陽,是為魏文帝。
魏國建立后,曹丕對甄氏和曹植錯綜復(fù)雜的關(guān)系難以釋懷,因此僅封她為妃,所以甄氏始終未能得到母儀天下的皇后地位。甄妃此時已經(jīng)年逾四旬,而曹丕正值三十四歲的鼎盛年紀(jì),后宮佳麗眾多,甄妃逐漸色衰而失寵,在曹丕當(dāng)上皇帝之后的第二年便郁郁而死。
甄氏死的那年,曹植到洛陽朝見哥哥。甄氏生的太子曹睿陪皇叔吃飯。曹植看著侄子,想起甄后之死,心中酸楚無比。飯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曹丕遂將甄后的遺物玉鏤金帶枕送給了曹植。
曹植睹物思人,在返回封地時,夜宿舟中,恍惚之間,遙見甄妃凌波御風(fēng)而來,曹植一驚而醒,原來是南柯一夢。回到鄄城,曹植腦海里還在翻騰著與甄后洛水相遇的情景,于是文思激蕩,寫了一篇《感甄賦》。這是一篇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一般人欣賞其文字的優(yōu)美,到處傳抄,幾乎到了家喻戶曉的地步。
曹丕似乎不曾加以追究,但是四年以后(公元234年),明帝曹睿繼位,因覺原賦名字不雅,遂改為《洛神賦》。曹丕死后,群臣本來想迎立當(dāng)時為雍丘王的曹植為帝,因此曹睿即位后,對于他這位才華橫溢而又深得人心的叔叔,產(chǎn)生了莫大的戒心,因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徙封不已,曹植恍如飄萍,不堪顛沛之苦,遂寂寂無歡而死。后人有詩說:“君王不得為天子,半為當(dāng)年賦洛神?!?/p>
由于此賦的影響,加上人們感動于曹植與甄氏的戀愛悲劇,故老相傳,就把甄氏認(rèn)定成洛神了?!短綇V記》卷三百三十一《蕭曠》篇和《類書》卷三十二《傳奇》篇,都記述著蕭曠與洛神女艷遇一節(jié)。洛神女說:“妾,即甄后也……妾為慕陳思王之才調(diào),文帝怒而幽死。后精魂遇于洛水之上,敘其冕抑。因感而賦之?!崩钌屉[在他的詩作之中,曾經(jīng)多次引用到曹植感甄的情節(jié),甚至說:“君王不得為天下,半為當(dāng)時賦洛神。”
但是另一種觀點卻認(rèn)為,所謂的“洛神”并不是甄氏,甚至曹植和甄氏也沒有發(fā)生過戀情。
他們的理由是:第一,曹植不可能愛上他的嫂嫂,曹植與嫂嫂之間的感情只是親人之間的感情。曹植在年輕的時候與嫂嫂之間是一種親人關(guān)系,長大后,曹丕與曹植兄弟之間存在著緊張的政治斗爭,曹植不會有很多的機(jī)會接近甄氏。假若《感甄賦》真是為甄氏而作,曹植這是色膽包天,曹丕不會讓這樣的文章到處流傳。
第二,在中國古代社會中,人們很看重各種倫理。圖謀兄妻,這是“禽獸之惡行”,“其有污其兄之妻而其兄晏然,污其兄子(指明帝)之母而兄子晏然,況身為帝王者乎?”《洛神賦》不過是由于曹植倍受兄侄猜忌,建功立業(yè)的理想始終無法實現(xiàn),因此借《洛神賦》中“人神道殊”來表明自己壯志難籌、報國無門的悲憤心情。
第三,李善注引《記》所說的文帝曹丕向曹植展示甄后之枕,并把此枕賜給曹植,“里老所不為”,何況是帝王呢?極不合情理,純屬無稽之談。既然曹丕沒有將玉枕贈給曹植,那么就不會有曹植睹物生情,而為甄氏作《感甄賦》了。
第四,《感甄賦》確有其文,但“甄”并不是甄后之“甄”,而是鄄城之“鄄”。“鄄”與“甄”通,因此應(yīng)當(dāng)是“感甄”。曹植在寫這篇賦前一年,任鄄城王。胡克家在《文選考異》中認(rèn)為這是世傳小說《感甄記》與曹植身世的混淆,作品實是曹植“托詞宓妃,移寄心文帝”而做,“其亦屈子之志也”,“純是愛君戀闕之詞”,就是說賦中所說的“長寄心于君王”。朱干在《樂府正義》中指出,“感甄”之說確有。但所感者并非甄妃,而是曹植黃初三年的被貶地鄄城。
曹植與自己嫂嫂曾經(jīng)有過一段互相青睞的時光。所以有很大的可能,《洛神賦》中,曹植所描述的“洛神”,就是自己嫂嫂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