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年羹堯死亡之謎 為何淪落到家破人亡

2017-03-20 12:49:49  來源:360常識網(wǎng)   熱度:
導語:雍正重臣年羹堯是怎么死的? 年羹堯(1679年-1726年)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間人,進士出身,官至四川總督、川陜總督、撫遠大將軍,還被加封太保

雍正重臣年羹堯是怎么死的?

年羹堯(1679年-1726年)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間人,進士出身,官至四川總督、川陜總督、撫遠大將軍,還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顯爵集于一身。

他運籌帷幄,馳騁疆場,曾配合各軍平定西藏亂事,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zhàn)功。雍正二年(1724年),年羹堯得到雍正帝特殊寵遇,真可謂位極人臣。但次年十二月,風云驟變,他被雍正帝削官奪爵,列大罪九十二條,賜自盡。

年羹堯的失寵和繼而被整是以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第二次進京陛見為導火線的。在赴京途中,他令都統(tǒng)范時捷、直隸總督李維鈞等跪道迎送。

到京時,黃韁紫騮,郊迎的王公以下官員跪接,年羹堯安然坐在馬上行過,看都不看一眼。王公大臣下馬向他問候,他也只是點點頭而已。

更有甚者,他在雍正面前,態(tài)度竟也十分驕橫,“無人臣禮”。年羹堯進京不久,雍正獎賞軍功,于是京中傳言這是接受了年羹堯的請求。又說整治阿靈阿(皇八子胤禩集團的成員)等人,也是聽了年羹堯的話,這些話大大刺傷了雍正的自尊心。

年羹堯結束陛見回任后,接到了雍正的諭旨:“凡人臣圖功易,成功難;成功易,守功難;守功易,終功難?!粢泄υ爝^,必致反恩為仇,此從來人情常有者?!痹谶@個朱諭中,雍正改變了過去嘉獎稱贊的語調(diào),警告年要慎重自持,此后年羹堯的處境便急轉(zhuǎn)直下,直至后來逐漸失寵獲罪,被雍正賜死,是何緣由讓年羹堯落得如此下場?分析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第一,擅作威福。年羹堯自恃功高,驕橫跋扈之風日甚一日。他在官場往來中趾高氣揚、氣勢凌人:贈送給屬下官員物件,“令北向叩頭謝恩”;發(fā)給總督、將軍的文書,本屬平行公文,卻擅稱“令諭”,把同官視為下屬;甚至蒙古扎薩克郡王額附阿寶見他,也要行跪拜禮。

對于朝廷派來的御前侍衛(wèi),理應優(yōu)待,但年羹堯把他們留在身邊當作“前后導引,執(zhí)鞭墜鐙”的奴仆使用。按照清代的制度,凡上諭到達地方,地方大員必須迎詔,行三跪九叩大禮,跪請圣安,但雍正的恩詔兩次到西寧,年羹堯竟“不行宣讀曉諭”。

更有甚者,他曾向雍正進呈其出資刻印的《陸宣公奏議》,雍正打算親自撰寫序言,尚未寫出,年羹堯自己竟擬出一篇,并要雍正帝認可。年羹堯在雍正面前也行止失儀,“御前箕坐,無人臣禮”,雍正心中頗為不快。

第二,結黨營私。當時在文武官員的選任上,凡是年羹堯所保舉之人,吏、兵二部一律優(yōu)先錄用,號稱“年選”。

他還排斥異己,任用私人,形成了一個以他為首,以陜甘四川官員為骨干,包括其它地區(qū)官員在內(nèi)的小集團。

小說《兒女英雄傳》所寫紀縣唐實指年羹堯,說他是經(jīng)略七省的大將軍,“他那里雄兵十萬,甲士千員,猛將如云,謀臣似雨”。這些都是藝術上的夸張,與實際情形有很大的出入,但也說明年羹堯的勢力之大。

許多混跡官場的拍馬鉆營之輩眼見年羹堯勢頭正勁、權力日益膨脹,遂竟相奔走其門。而年羹堯也是個注重培植私人勢力的人,每有肥缺美差必定安插其私人親信,“異己者屏斥,趨赴者薦拔”。

比如他彈劾直隸巡撫趙之垣“庸劣紈绔”、“斷不可令為巡撫”,而舉薦其私人李維鈞。趙之垣因此而丟官,于是轉(zhuǎn)而投靠年羹堯門下,先后送給他價值達20萬兩之巨的珠寶。

年羹堯就借雍正二年進京之機,特地將趙之垣帶到北京,“再次懇求引見”,力保其人可用。遭年羹堯、趙之垣參劾降職的江蘇按察使葛繼孔也兩次送上各種珍貴古玩,年羹堯于是答應日后對他“留心照看”。

此外,年羹堯還借用兵之機,虛冒軍功,使其未出籍的家奴桑成鼎、魏之耀分別當上了直隸道員和署理副將的官職。

第三,貪斂財富。年羹堯貪贓受賄、侵蝕錢糧,累計達數(shù)百萬兩之多。而在雍正朝初年,整頓吏治、懲治貪贓枉法是一項重要改革措施。在這種節(jié)骨眼上,雍正是不會輕易放過的。

雍正對年羹堯的懲處是分步逐漸進行的:

第一步是在雍正二年十一月年羹堯陛見離京前后,此時雍正已作出決定,要打擊年羹堯。年羹堯離京后接到的那份朱諭就是對他的暗示。

第二步是給有關官員打招呼。一是雍正的親信,要求他們要與年羹堯劃清界限,揭發(fā)年羹堯的劣跡,以爭取保全自身;二是年羹堯不喜歡的人,使他們知道皇帝要整治年羹堯了,讓他們站穩(wěn)立場;三是與年羹堯關系一般的人,讓他們提高警惕,疏遠和擺脫年羹堯,不要站錯了隊。這就為公開處治年羹堯做好了準備。

轉(zhuǎn)載申明:360常識網(wǎng),歡迎分享,轉(zhuǎn)載請注明出處!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