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惠文王和和氏璧的故事?他是個怎樣的人?
公元前283年,此時正是戰(zhàn)國時期,秦國是秦昭襄王當政,趙國是趙惠文王當政,兩國之間因為一塊“和氏璧”,發(fā)生了一段小小的摩擦。
作為事件中心的那塊和氏璧,到底是什么寶貝呢?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流傳著一種說法,說是有那種天下至寶,是很美的美玉,因為品質(zhì)實在太好,還被奉為“無價之寶”和“天下所共傳之寶”。除此以外,和氏璧又被稱作是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是天下間難得的寶貝,可謂是有價無市的。可不知那趙國的太監(jiān)繆賢走了什么好運,竟然只花了五百金就買到了這塊價值連城的寶貝。趙惠文王聽說以后,就說要見一見這傳說中的美玉究竟是什么樣子,繆賢害怕趙惠文王的地位和壓力,只能忍痛割愛,笑著將和氏璧獻給了趙惠文王。
趙惠文王得到和氏璧以后喜歡得不得了,那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自豪和優(yōu)越感油然而生,這可是世間難尋的美玉啊,竟然就這樣被自己得到了,太驚喜了有沒有??!可是,趙惠文王得到了和氏璧的這件事一下子就被傳開了,大家都羨慕趙惠文王有這樣的好運氣,可是樹大招風,趙惠文王就因此而招來了秦昭王這個冷面閻王。
具體的事件經(jīng)過是這樣的,有一天,趙惠文王收到了一封來自秦國秦昭王的信件,這封信是一封以物換物的信件。信中內(nèi)容說秦昭王聽說趙惠文王得到了稀世寶玉和氏璧,巧的是他也很鐘愛那塊玉,而且已經(jīng)尋找很久了,他覺得趙國和秦國是友邦之國,希望能夠交換到和氏璧。對此,秦昭王還許下了用秦國的十五座城池來交換珍貴的和氏璧的這個諾言。
讀完這封信的趙惠文王的內(nèi)心有一萬頭草泥馬呼嘯而過,這秦昭王當真愿意拿秦國的十五座城池來交換和氏璧,他當自己傻的嗎,不知道秦昭王只是為了得到和氏璧,而沒有交出城池的意思。趙惠文王的心里跟明鏡兒似的,但還是要做做樣子,問一問自己的那一大班子臣子們,希望他們動動腦子想點辦法。大臣們覺得要是將和氏璧給了秦國,到時候秦國反悔不給趙國土地,那趙國可就吃了大虧了。但若是不給秦國和氏璧,秦昭王肯定會說趙國的壞話,搞不好還會發(fā)兵攻打趙國,這也是不好的結果。兩個結果一對比,發(fā)現(xiàn)沒有哪一個比另一個要好,就只能繼續(xù)討論。
從這一點上來看,趙惠文王是一個很耐得住性子的人,若是燕國得到和氏璧,又收到秦昭王的書信,肯定會方寸大亂,乖乖交出和氏璧。秦國是戰(zhàn)國七雄中最為強大的國家,秦昭王又是一位十分精明的君王,所有諸侯國都懼怕秦國。趙惠文王在強大的秦國面前也不害怕,反而能冷靜沉著的面對這次突發(fā)事件,這份心性就值得稱贊。
那和氏璧事件是如何解決的呢?想必大家都聽說過藺相如這個人吧,他是一個很聰明的人,不過只是一個小小的門客,有人將他舉薦給趙惠文王,說藺相如這個人很有本事。不過,趙惠文王在聽說了藺相如有才之后,他并沒有立馬就派藺相如出使秦國,而是親自見過了藺相如,詢問了藺相如很多問題,了解了藺相如想要用什么辦法解決這件棘手之事,才最終頒布了決定,讓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出使秦國。我們可以看出,藺相如的確是有才的,面對趙惠文王的問題時,藺相如可能已經(jīng)聽出了趙惠文王的深沉意思,所以說的方法很合趙惠文王的意,趙惠文王才會重用藺相如。
藺相如出使秦國,將和氏璧交給了秦昭王,他見秦昭王不肯交出城池,使用計策帶著和氏璧平安逃出了秦國。這件事趙國占理,所以并不懼怕秦國借故發(fā)兵。
趙惠文王是個知人善用的人,他考驗了藺相如的能力以后才派遣藺相如出使秦國,在趙惠文王的統(tǒng)治時期,趙國十分強大,秦國不敢發(fā)兵趙國,也沒有理由發(fā)兵趙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