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統(tǒng)一中國的是秦國而不是最強大的楚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曾經最強大、最有條件一統(tǒng)中原的楚國,為什么未能抓住機遇反而遭到滅國之災?楚國的先人可追溯到熊繹,西周前期周成王封楚子熊繹居丹陽,丹陽在三課陵峽深處,為最早的楚國都。所謂“上控巴蜀,下應荊襄,當水陸之要沖”,這是說楚國位置險要,但這樣的地方若不向外發(fā)展,楚就會被封閉在峽谷。楚國的先人胼手胝足、拓土開疆,戰(zhàn)國時兼并了上游的夔國,向下游發(fā)展使楚國都城出現在荊州,整個三峽地區(qū)就通稱“楚”。
當楚國發(fā)展到江漢平原就地處華夏中心,這使楚國最有條件汲取東西南北之長,但也容易四面受敵。楚先人匯集四鄰之長,警惕危險,把國家發(fā)展到最雄強。但后人在繁榮中滋生出優(yōu)越感,滋長了自高自大。這自高自大不把四鄰放在眼里并不只是統(tǒng)治者的缺點。
楚國的優(yōu)勢確實曾經很多,以至楚南公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惫?,始皇建立的秦朝是被楚霸王項羽所滅??墒牵椨鹩直磺貪h之地的劉邦所滅。為什么?你看,自高自大,不把劉邦放在眼里,這些缺點在生長于楚的項羽身上也體現得多么明顯 。
秦憑什么擊敗楚?無疑要追溯到“商鞅變法”??墒牵@“變法”并不是商鞅的發(fā)明。商鞅的智慧從哪里來?
春秋時齊國發(fā)生的改革可以追溯到西周末開始用鐵器。先進的鐵器農耕開墾出更多荒地,使很多農民在井田外開墾出“私田”。春秋“井田制”不是私有制,也不是公有制,是國有制,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管仲搞“相地而率征”,即按土地征稅。承認了私田,就在井田制以外別開了一條新路。
所以,齊國的變革不只是“進步意義”,而是人類從奴隸制時代向封建制時代變遷的發(fā)端。進入戰(zhàn)國,魏文侯用李悝厲行改革,李悝作《法經》列《盜法》為開篇,這表明伴隨著私有財產的增多盜賊也增多。李悝用國法來保護民間私有財產,成為法家始祖。魏文侯還用吳起為將 。文侯去世, 吳起受同芟荼懷分,離魏奔楚,于是有了吳起在楚的改革。
吳起死后二十五年,商鞅才從魏入秦。對 秦國來說,商鞅完全是外國人。此時秦國生產力與政治制度都落后,從統(tǒng)治者、士大夫到老百姓,頭腦中都還沒有產生出商鞅帶到秦國來的革新思想。秦孝公的英明,在于他相信商鞅帶來的變法舉措就是曾經使魏和楚強大的法寶,于是下決心用這個外國人推行變法。
商鞅由此轟轟烈烈地“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與此相呼應的舉措包括:以“軍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祿制”,按殺敵人數來途艉屯戀。這辦法在商鞅去世后仍被繼承下來,極大地調動了作戰(zhàn)的積極性。秦國被六國稱為虎狼之國,秦兵作戰(zhàn)總在得勝時將敵人的頭顱割下來系掛在腰間,并繼續(xù)沖鋒。那頭顱實在是他們不能丟棄的,用今天的話說,那是他們的計件工資,他們要用那頭顱去分領土地 。這時,秦國最銳利的并不是它的軍隊,而是它的政治制度。在秦的先進制度下,六國的土地已不是它的戰(zhàn)爭對象,而是它可以利用的巨大資源 。
六國的奴隸也會加入到秦軍中去作戰(zhàn),以便立功分土地。如此還有誰能擋得住呢?隨著戰(zhàn)爭的勝利推進,秦將六國尚存的“井田”也化為私田。秦滅六國非以武力勝,實在是以政治經濟制度勝。春秋戰(zhàn)國近五百五十年,生生滅滅多少事,似乎就做一件事,把井田制徹底轉變?yōu)榉饨ㄍ恋厮接兄?,中國大一統(tǒng)的時代就到來了。
楚國的失敗是從變法夭折開始的,秦的崛起則告訴我們,一個落后的國家,可以通過革舊制解放生產力獲得經濟發(fā)展,并通過堅持不懈的深化改革后來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