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史 > 歷史解密 > 正文

七星伴月!朱元璋臨死前布下的驚天棋局

2017-04-28 17:11:21  來源:360常識網   熱度:
導語:明孝陵從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動工,至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先后調用軍工10萬,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規(guī)模巨大。當時從朝

明孝陵從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動工,至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先后調用軍工10萬,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規(guī)模巨大。當時從朝陽門(今中山門)至孝陵衛(wèi)再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墻有45里,護陵駐軍有5千多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啟用地宮與馬皇后合葬。

明孝陵處于山清水秀的環(huán)境之中,自下馬坊至寶城,縱深2.62公里,陵寢主體建筑當年建有紅墻圍繞,周長2.25公里。若從空中俯視,可以看到明孝陵竟然呈北斗狀布局。有人說,這是朱元璋別出心裁,故意要打破常規(guī),以表示自己不按常規(guī)、傳統(tǒng)辦事的帝王氣概。也有人說,這是為了讓神道加深延長,便于布放石人、石獸。還有人說,是朱元璋在建造孝陵時,有人建議挖平孝陵對面的孫陵崗(今梅花山),使墓道取直。朱元璋認為孫權是條好漢,認為讓東吳孫權大帝為自己守陵更顯氣概。

但是從風水的角度講,朱元璋早在作為農民軍起義將領時,寫過一首氣貫長虹的詩篇:“天為帳幕地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伸長腿,恐把山河一腳穿。”這體現(xiàn)了朱元璋的雄心,作為一個開國皇帝,朱元璋既然費盡心機擇址建陵,在陵墓的設計上一定會更加用心。古代帝王陵墓中有采用天宮、天象、星宿圖的情況,意在“天人合一”、“魂歸北斗”的效果,而朱元璋尤其對天象崇仰,因而在生前就把自己的陵墓設計成北斗七星的形狀,“勺頭”為繞梅花山而環(huán)行的導引神道部分,“勺柄”為正北方向直線排列的陵寢建筑部分,“勺頭”、“勺柄”上的“七星”依次為四方城、神道望柱、欞星門、金水橋、文武坊門、享殿、寶城。從平面圖上看,孝陵的“七星”排列走向與南北朝、遼代、唐代所繪制的“北斗七星”圖是相同的。

明孝陵的后山還埋葬著一批明朝的開國功臣,有著名的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墓等。據(jù)傳,朱元璋營建明孝陵時,曾說過他一人獨居鐘山之陽,功臣陪葬山陰。因此,在紫金山之陰就有了11座功臣墓。這又恰似群星朝“北斗”。風水學認為,朱元璋留存孫權墓并非像簡單傳說那樣僅因孫權是好漢,而是因為孫權墓所在的梅花山孫陵崗還在古地貌學上是一個“近案”,通俗地說,就像一張茶幾。這樣一來,明孝陵背倚鐘山,從整體上就又形成背有靠,前有案,東有青龍,西有白虎,北有玄武(龜蛇合體),南有朱雀的吉祥格局。

轉載申明:360常識網,歡迎分享,轉載請注明出處!
? 1